APP下载

化学教学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

2020-09-10李新春

高考·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学化学培养研究

李新春

摘 要:所谓的微粒观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认知观点,是化学学习中的必要性元素而非单纯的某知识点。掌握微粒观对于学习化学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深度,其表现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以及化学思维的形成。对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化学微粒观意识培养,这对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帮助巨大,拥有现实性意义。本文将以化学微粒观基本内容为切入点,探讨中学化学教育中学生微粒观的培养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化学;微粒观;研究;培养

前言:化学是中学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学好化学知识对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有很大的意义。学好化学知识不仅要掌握化学的概念还要理解化学的思维,在化学思维、化学知识、化学实践的共同作用下提高综合能力。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微粒观思维的影响和意义十分突出。本文将以笔者的个人教学经验为主导,分析学生微粒观培养方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

一、化学微粒观基本内容

几乎所有化学知识、化学概念都需要学生站在化学思维、化学角度分析,化学微粒观实际上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思想,要求学生站在物理角度切入,具体包括三个点。所谓的物质实际上是由众多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在这些微粒的组合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这些微粒非常的小,并且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作用下不断运动。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空隙,微粒能够互相作用[1]。

过去人们不了解微粒所以认为物体就是物体,没有意识到微粒的存在和微粒的意义。而在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认知能力提高的作用下,人们渐渐对微观世界形成了更深度的认知。比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各种高新科技带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调动学生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使学生对知识建立深度的理解。从某些角度来说,学习化学就需要学生具备微粒观意识和思维,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二、微粒观培养思路

(一)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意识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一定要明确微粒意识培养意义,并发挥榜样作用,带领学生深入其中。现代视角下的化学教育,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带领学生使用各种化学仪器、化学视频组织学生认知与探索微粒世界。教师甚至可以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植微粒意识,并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建立深刻认知[2]。

(二)扎根微粒意识深度探索微粒知识

事实上并不是说在中学生意识到了微粒的存在以后学生就能够形成微粒观念、微粒思维。教师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其中探索微粒知识,掌握微粒知识含义。化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将微粒观念贯穿始终,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微粒观、微粒概念。比如教师可以用水这一生命之源普及微粒观。众所周知水总共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气态的水蒸气、液态的水。为什么水会存在多样化的形态,此时部分学生就会说道,不同温度状态下水的形态是不同的。随后教师就可以发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做好学生思维引导工作,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在脑海中形成微观世界、微观意识,将这种知识和思维扎根于学生的头脑当中。

三、微粒观形成过程

中学化学最基础的实验就是水电解,用水电解的方式制成氧气与氢气。对于人类来说氧气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氧气带给人类的益处非常的多。而氢气则大多被用作清洁能源、清洁燃料,在社会中同样有着巨大作用。用水电解实验激发学生兴趣,用水电解原理引起学生思考。假设教师一味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畏惧心理。化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微粒观念就需要从下述角度出发。

(一)实验增强记忆

作为化学教育最基本的方法,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意义十分突出。几乎所有的化学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无法理解的问题和知识。用实验探索微观世界,在实验的支持下幫助学生理解微观、微粒的概念。

如酚酞加入浓氨水以后观察溶液从原本没有颜色渐渐变成了红色。此时学生就会想:是不是因为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才会让溶液产生这样变化的。

(二)比较分析加深理解与记忆

微粒物质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微粒之间相互作用并且互有间隙。教师可以用实验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明白这一原理和概念,增强学生的微粒意识和微粒理解。比较常见的实验方法是,将水和酒精放到一起融合,此时就会发现,融合一起以后会出现容积变小的现象。此外还可以用在小石头中倒入一些沙粒,这种实验方法同样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微粒之间相互作用并且微粒之间存在明显的间隙。

(三)分析串联勾起学生印象与回忆

作为化学知识体系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微粒知识的定位和意义非常基础。教师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微粒知识的引导,做好沟通,让学生建立深刻印象。学生不仅要掌握微粒概念,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使用微粒知识、微粒技能,将其变成一种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化和引导[3]。教师需要着眼于理论角度,用讲解理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微粒概念,使学生建立深刻印象。

如教师可以先介绍微粒的起源,包括实践操作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这一环节建立起微粒意识。随后教师用分析串联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微粒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在国内化学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科学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理念的调整与概念,将微粒观贯穿化学教育始终,把握教学主线,培养学生微粒观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学习化学微粒观,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添丁.浅议初中化学的育人功能与观念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36+42.

[2]徐辉.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29+141.

[3]崔艳菊.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67-68.

猜你喜欢

中学化学培养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手持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应用的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例析中学化学中对硝酸强氧化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