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视阈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探究

2020-09-10沈权平朴基石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双一流民族地区

沈权平 朴基石

摘要:“双一流”建设的开启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纵观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其整体水平与“双一流”建设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异。基于此,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应从国际化意识、科研水平、平台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入手,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双一流”建设要求,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提供发展动力。

关键词:双一流;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758.4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8-0009-03

基金项目院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H19027)。

随着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方针的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成为迈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必经之路。同时,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顺应这一趋势。但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总体上偏弱,如何设计出适合自身实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是当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国际化”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双一流”与“国际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基本着眼点就在于“世界”,若想站在世界的制高点,就必须用国际化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个高校应置身于世界教育的舞台,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的优缺点,找准定位。当前全球局势多变,各种不稳定因素等冲击,国际化步伐必将受到挑战和阻碍。对此更应主动作为,释放更多“国际化”正面效应。因此“国际化”依然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国际化”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途径

“双一流”建设提出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以及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五项改革任务。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共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等高等教育国际化相關措施对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对完成“双一流”建设提出的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1]。

(三)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国际化”与“双一流”建设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若要满足“双一流”建设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势必要关注“国际化”,因此,推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尤为迫切。具体表现为:其一,在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国际化”因素发挥推动作用。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双一流”建设共同的逻辑原点和重要内核[2]。其二,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方面需要“国际化”因素发挥推动作用。其三,民族地区高校搭建更好的师资培育力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平台需要“国际化”因素发挥推动作用。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短板

(一)参与主体意识不足

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高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普遍支持与认可,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更是如此。许多民族地区高校自叹技不如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中缺乏进取意识和资源整合动力。同时,民族地区高校师生缺乏提升国际化科研、国际化教学能力和培育国际化意识的积极性。因此,参与主体没能形成统一的推进“国际化”发展的意识,阻碍着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难以满足“双一流”建设要求[3]。

(二)学术话语权不强

拥有强大的学术话语权不仅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愿景。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高不高,首先要看学术话语权强不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由于存在人才流失严重、高水准的带头人严重缺失和海归博士无法及时融入等现象,长期面临学术话语权不强的问题。国内外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和被高级别期刊引用的论文数量均处于劣势,国际获奖更是稀少,整体上与“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相差较大。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程度不深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双一流”建设的五项改革任务之一,还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受到高校综合实力、地域经济、国际交流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仍然是一大软肋,主要表现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访问学者、国外合作项目、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存在数量少、影响力有限、层次不高、交流对象国的国际影响力有限、缺乏常态化等问题。

(四)课程国际化水平较低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是“双一流”建设五项建设任务之一,而最能反映高校文化的载体便是课程。因此,课程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其对“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当前,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具有国际化特质的课程数量较少,尚未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对线上教学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着不足,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求,更是与“双一流”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选择

(一)树立符合“双一流”建设要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国际化,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必须要适应“双一流”建设要求,树立上下统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首先,应精准把握当今国内外复杂形势,正视新冠肺炎疫情、逆全球化等诸多挑战。看清局势,找准定位才能树立正确的、与“双一流”建设要求匹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还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来反映。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作为“追赶者”,必须制定有效的、中长期的发展规划[4]。当下民族地区高校都处于制定各自“十四五”发展计划时期,在“十四五”规划中反映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单独制定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为树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提供参考依据。

(二)培养满足“双一流”建设要求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不足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学术话语权不强、在国际舞台上无法展示自身发展的根源。提升科研能力是“双一流”建设五项建设任务之一,也是一流师资队伍和拔尖人才必备技能。首先,民族地区高校应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科研积极性、对科研赋予更多动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强调“质”的同时也应注重“量”的增加,“量”的积累对民族地区高校科研也极为重要。其次,积极培育高端人才梯队,主动吸引更多博士、博士后,尤其是对本校毕业生和本地户口的人才要多打“感情牌”,为科研团队补充新鲜血液,构建有利于团队协作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三)搭建有利于“双一流”建设的国际交流平台

加大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不仅是对“双一流”建设改革任务的回应,也是推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从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和引进外国智力着手推动平台建设。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补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薄弱环节,聘任国外专家学者进行短期讲学,开展更多国际学术会议帮助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平台建设[5]。同时在新形势下应注重线上交流,充分利用在线手段和资源。其次,加大资金投入。研究型大学被形容为“十分奢侈的机构”,如果资金不足或资金波动过大便很难取得成功[6]。因此,应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来解决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形成适应于“双一流”建设的课程国际化体系

课程国际化是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评价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首先,课程设置应适应国际发展潮流,满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应把握好国际化与传统文化的共生、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共融。在相关课程中多增加国际案例分析、国际背景梳理等内容,让整个课程富有国际化导向。其次,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或中外合作办学的最大障碍在于學生的外语能力不达标,不具备完成课程的条件。因此,应在全力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沟通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具备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能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必然选择,也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面对的现实问题。应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加强科研能力、加大平台建设、推动课程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寻找突破口,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推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达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发挥更多积极作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与“双一流”建设实现对接。

参考文献:

[1]张漾滨,刘亦文.中外合作办学理念视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42-43.

[2]陆小兵,王文军,钱小龙.“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01):27-34.

[3]王旸.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逻辑建构与战略选择[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04):37-44.

[4]沈权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02-109.

[5]郎玉屏.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10):200-205.

[6]车如山,邢曙.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历程及展望———基于国家历次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举措的分析[J].兰州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92-200.

(责任编辑:杨婷)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双一流民族地区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国高铁“走出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