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0-09-10张洪光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参数化构建

摘要: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期间,中国馆国家馆是中国第一次以独立建馆的形式来展现国家形象的作品。同时,中国馆也是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传统审美与现代表现的杰作。中国馆以其独特的造型及丰富的立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相当的轰动,本文试图从该建筑的设计理念,构造手法与空间设计等角度来分析该建筑。

关键词:构建;参数化;古典哲学

一、设计理念

中国馆的设计理念源自于中国古典文化,同时与设计主题“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紧紧相扣——即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然而,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张扬不同,米兰中国馆的设计手法是非常含蓄的。建筑整体以“群山”和传统建筑的歇山顶为意向进行抽象,避免了以具象的形体来表达中国文化,试图从哲学和精神上的层面来表达中国文化。建筑主体结构为古典建筑的抬梁式结构,在建筑细节上则大量使用先进技术。这既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和现代技术的表现力,又形成了“山岭起伏”的整体意向。中国馆的设计主题包括了“天、地、人、和”这四大要素。其中,建筑屋面是以北京城市天际线和自然山水的天际线为意向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天”的意向,寓意着文明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透明的、开放的屋顶打破了内外空间的交流屏障,大大拓展了空间的深度与广度。建筑屋顶结构由东西向的异形梁和南北向的檩条组成,这种结构设计手法既是对传统建筑结构的致敬,又使得屋顶有了巨大在张力和生命力。建筑屋顶的外表皮由参数化的竹条拼成的遮阳体系和由PVC板组成的防水体系组成,这种材质组合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特点,又有丰富的光影效果,产生了与传统审美完全不同的表现力。

中国馆的室外景观设计也非常有特点,设计师们采用了“建筑场”的思路,使得室外景观与建筑主体融为一体。场馆外的环境是一片南北向的“麦田”,大面积的自然、原生态景观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观众穿过“麦田”,进入建筑内部。建筑的内外空间没有明显界限,这种“全面空间”的设计加深了建筑的可读性,使观众有一种戏剧般的视觉体验。 “麦田”这一具象形式表达了“地”的意向,既点明了设计主题“在希望的田野上”,又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思想,体现了“地”的意向。室外景观结合建筑主体,这两者相得益彰,既体现了建筑的开放和大度,又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兼容并蓄。中国馆的内部则体现了“人”的设计意向,通过展示传统文化中的“农业文化”和“饮食文化”以及面向未来的“未来科技”来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二、构成手法

中国馆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它的屋顶构成,以及它的大面积的人工景观。中国馆的屋顶由钢木结构作为骨架,结构骨架上面是由PVC组成的防水体系,再上层则是由参数化的竹瓦支撑体系和遮阳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屋顶的结构体系,设计师们提出了“五桁架”的结构设计思路。五桁架和南北的三个核心筒 “挑“起了整体屋面,保证了建筑的大空间,也保证了建筑内部的无柱展览空间。胶合木与钢梁间形成了1400多个节点,为了拟合屋面的曲面形态,除了梁体之外,所有的檩条都要扭转,这使得所有节点都各不相同,这大大增加了屋面的建造和设计难度。为了体现传统建筑结构的粗犷与质朴,所有的节点都是祼露其中,没有吊顶装饰,屋面结构忠实地表现了材料自身的魅力。屋面表层的遮阳体系由1059片参数化竹瓦组成,竹瓦分为平、切、单折、双折四种形态。为了实现每片瓦片能够和谐地在屋面上”流动“,而避免其相互冲突,在具体安装时,每片瓦片都要进行微小的扭转,这导致了每片瓦片都与结构的关系都有所区别。在竹瓦的拼接上,设计师们也选择了轻质的,有着良好的开孔率的瓦片形式。竹瓦的拼接方式会产生强烈的光影效果,光线通过表皮透进室内,在PVC上的投影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斑驳的光影形成了一幅幅水墨画。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在哲学上体现了中国人对上天,对自然的思考。在建造方式上,中国馆的屋面也给予人启发,它让参数化设计和实地建造完美平衡起来。一方面。屋顶表皮的构成方式体现了参数化设计的美,另一方面,在具体营造过程中,设计师们和施工方密切交流,共同学习,采用轻质,简单的竹瓦来体现设计思路。

中国馆内部的人工景观“希望的田野“是综合了空间设计、参数化设计和电子工程,音响及影像设计等多方面学科的成功范例。”田野“占地500多平方米,位于地展区,将内部景观和建筑主体连为一体,又与外部景观进行呼应。”田野“由大量的LED灯光柱组成,3万多根人工“麦杆”通过高低错落和疏密有致的布置组成了巨大的、具有动感的立体的麦田动画,演示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变化和麦田的四季更迭。内部景观和外部景观有机连接形成了统一的田园景观。观众身临其境,不仅从视觉,更从听觉和触觉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

三、空间设计

中国馆的空间设计是基于全面空间的设计理念,它的外部空间设计是基于中国水墨画的散点构图,通过红墙、石狮来暗示主题。然后,通过大面积的“麦田“来引出建筑。半透明的表皮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这大大加深了内外空间的互动与可读性。建筑的入口处是通透的,上部的出挑形成了一个灰空间。人们通过”麦田“,进入建筑内部,开始体验会叙事性空间。建筑内部的空间形式以开放空间,流动空间的”LOFT“的形式为主,内部展区分为”序、天、地、人、和“五大展区。在首层是开放式餐厅,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原生态的景观。二层则是以”盛夏“为主题的宴会厅,内部的活动屏风选自民间的竹编工艺,屏风可开可合,形成了灵活的空间分割方式。队此之外,二楼的影音厅则是通过阶梯式座位分布来体现传统农业文明的”梯田“意向,加上内部的影像来体现节气变换,使人们感受到立体的,具有强烈动感的视觉体验。整个展馆中的空间是由两条的廊桥将人流连串系来,两条流线互不干扰,走在其上如同漫步在山水之间,形成移步异景的效果,入口到出口浑然一气,结合建筑出口的大片景观,使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结论

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到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已经不在是那个由中国红,斗拱组成的具象的文化符号,而是通过光影。声影及视觉效果来体现中国文化。将张扬的文化符号换成对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辨,以一种很含蓄的方式来体现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及现代科技成果,完美地展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之美。当人们参观其中时,不由得会想到塞万提斯写的一句话“我正在与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灵魂对话!”

参考文献:

[1] 刘晶晶.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纸上展览.2015.06.010

[2] 王飛.场域_田野_在场__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三读.时代建筑.2015.04.013

[3]潘晓.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视觉形象展示分析.美与时代2018.03

[4] 李海波.大众传播视角下近几届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比较研究.新传媒2015.12.21

作者简介:

张洪光,安徽亳州人,安徽新华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参数化构建
从一道考研题谈空间曲线积分的计算
Pro/E的三维往复压缩机参数化模型库的建立
一种悬架运动仿真快速建模方法研究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优选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