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慢新闻如何发挥“小而美”优势

2020-09-10王蓉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平台建设

摘要: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融合在一起。在国外,如Tortoise、Axios一样的新新闻品牌有机会重铸命运,告诉人们,看新闻还有不一样的选择。慢新闻以不同的速度发展——影响它们发展的障碍正在消失。而在我国,作为国内首款慢新闻APP平台缔造者,《重庆晚报》的路任重道远。在融媒体时代,如何深度理解慢新闻的优势与劣势,在新环境下扬长避短?这需要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慢新闻;“小而美”;平台建设;传媒智库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163-02

2020年,是重庆晚报创刊35周年。35岁,对这张成立于1985年的重庆最早的都市报而言,本应是年富力强的黄金年代,但从辉煌时期的50万份发行量到目前街头巷尾难觅踪迹,其实不过短短十数载。

为了在融媒体时代探索出新路,给受众提供一种深层次思考,2016年12月,《重庆晚报》慢新闻APP正式上线。这是国内第一款慢新闻APP,旨在用“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匠人之心”打造新闻产品,在慢中求深、慢中求新,以此引导深阅读,探寻新价值。

2017年初,全国首家都市报航母——重报都市传媒集团诞生。慢新闻成为新平台上的一个重要频道,根据集团赋予关于文化、深度、調查、健康的主定位,四五十名采编骨干人员整体迁移到上游新闻APP,重新起航。

如何在融媒体时代,让受众从海量信息中停下脚步,细细阅读?这需要我们作新的尝试。

一、“小而美”是慢新闻特有的优势

“慢新闻”概念源自美国《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鲁斯于1920年提出的观点:新闻有两种,根据时效性划分为“快新闻”和“慢新闻”。“快新闻”是指以最快速度介绍某时某地发生了某事的简要信息;“慢新闻”则是需要较长时间对某时某地发生的某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需要媒体介绍清楚所有关于时间的起因、经过、影响等,强调深度和思想的新闻[1]。

严格来说,慢新闻与深度报道又所有不同:慢新闻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新闻体裁,也不依赖于精巧的写作技巧,更没有相对固定的创作流程。慢新闻追求的是细节的捕捉、人文情怀的关注以及回归新闻初心的态度。

经过3年的深耕细作后,《重庆晚报》慢新闻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在腾讯企鹅号上发表文章上千篇,其中十余篇稿件单篇全网阅读量过亿,数十篇稿件单篇全网阅读量过千万。慢新闻也获得2019年重庆新闻奖专栏一等奖。

像《重庆晚报》这样的区域性都市报,坚持“小而美”的发展方向,这正是慢新闻最大的优势:“小”是指“细分”,充分利用人才激励机制,深耕垂直细分领域,突出分众化、个性化。“美”是指能建设全新的、有影响力及有发展前景的运营模式及平台[2]。

推出慢新闻,是《重庆晚报》走向“小而美”的一个重要举措。那么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发挥这种优势呢?经过3年实践,我们收获了一些经验。

二、内容“小而美”,增强新闻黏性

由于纸媒发行量每年都在萎缩,这促使我们更慎重地选择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以《重庆晚报》慢新闻为例,为了增强新闻黏性,为了让每篇新闻报道必须具备广泛的相关性和高质量,我们摒弃了以往纷繁复杂的各种专栏,重点打造一个产品:慢新闻人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每篇报道要有扎根基层捕捉题材的韧性、有独到的角度以及善于观察细节的缜密。媒体不是简单地做新闻,而是追求人文关怀,触及人物内心的思考,给读者带来新闻启迪,不浪费每一个好的新闻题材,争取每一篇稿件都是能为平台带来流量的精品。

过去两年,慢新闻有8篇人物深度报道全网阅读量过亿,仅2019年上半年点击量上千万的人物报道就有32篇。我们率先发掘的先进人物杨雪峰,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并与该年我们报道的“背蒌夫妻”一起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我们首发的《88岁拾荒校长捐百万助学》中的校长吴定富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三、人员“小而美”,激发写作热情

其实,对于今天的都市报来说,最核心的资源就是人才。但在自媒体泛滥的今天,受制于机制、考核以及社会对传统媒体认可度的下降,传统媒体人纷纷出走,记者的采访热情不断下降。如何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既做好新闻,又保证记者队伍的激情与冲劲?这促使报纸必须完善人员激励机制。我们对慢新闻频道的主任记者与调查记者采取“尊重个性、尊重分歧、致敬情怀”的个性化管理,坚持与记者点对点、心与心的交流,重新制定倾斜于精品报道的分配机制。

我们进行了4个维度的“由大变小”,从而变“美”的尝试:

一是垂直管理。精减人员,放弃“总编辑—分管副总编—部门主任—记者”的层层管理模式,在重点稿件管理上实行“总编辑负责制”或“项目负责制”,从线索分配、角度设定、成稿审核到签稿,由“总编辑—记者”或“项目负责人—记者”直接对接完成。

二是尊重个性。对一个有情怀的新闻人而言,“慢新闻”是一个带有光芒的词。它所代表的不只是一种新闻文本,也是一种新闻专业主义的象征。在合理情况下,记者有权拒绝与之专长、兴趣不符的线索,以保证对采写内容的专业性与创作激情。

三是去芜存精。按“保质不保量”的原则,记者可深耕一条新闻长达数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精品记者腾出手来写新闻,以扎实的采访、精彩的案例、富有个性化的写法揭示新闻背后的内涵。如主任记者刘春燕采写的《同康路1号,请求永不出发》,前后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篇幅长达近3万字,以非虚构化的写法揭秘描写重庆法医工作生态圈。上线短短一天,稿件流量近千万,获2020年重庆新闻奖特别奖,并获公安部、司法部等“大V”点赞转载。

四是资源倾斜。将记者分为负责日常报道的普通记者与深耕精品的慢新闻记者,考核向慢新闻记者倾斜。其实,记者失去采写热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不断下降的收入。我们的慢新闻记者主要由主任记者与首席记者组成,采编经验丰富,文笔老辣,富有个性。每写一篇达到标准以上的慢新闻,他们会获得至少千元以上稿酬,上不封顶。对于外派新闻,我们还专设奖金池进行额外嘉奖。集中优势资源让真正做内容的人写有所获,是保证稿源质量的基石。

四、栏目“小而美”,引领社群生活

在过去几年,《重庆晚报》以慢新闻为核心平台,升级打造了《夜雨》《老重庆》《慢生活》等栏目,建设了慢客生活圈,做城市生活营商环境与生活休闲方式的引领者。

慢新闻平台成立后,为打造《夜雨》《老重庆》等历史文化栏目,重庆晚报邀请到贾平凹、叶辛、舒婷、柳建伟、梁红鹰、雷达、黄济人、吕进、傅天琳、孟非等文化界的杰出代表作为《重庆晚报》的首批文化顾问。此外,《重庆晚报》还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市内高校的新闻学院携手共建采访基地,互相交流人才。六大高校新闻学院的师生成为慢新闻采编的重要助力。

以《老重庆》为例,这个栏目联合了一批老重庆写作平台,现在已经成为重庆历史文化报道的一张名片,并在2019年獲得渝中区文化委的专项项目资金支持。我们将它作为一个项目包装起来,正在联系“水煮重庆”等一批做重庆历史的自媒体平台,共同打造“老重庆”社群,建立《老重庆》写手团队,挖掘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内涵。

五、平台“小而美”,建设传媒智库

传统媒体在平台建设这块最大的优势就是汇集资源。我们致力于与政府部门、社会群体,在公益、休闲、创新领域、高端消费等方面创办一些比较好的创新型平台,让这些企业和社会群体有获得感,同时帮助政府进行城市生活营商环境的科学决策,宣传慢生活领域一些好的、新的应用需求。在这些不同形式的社会融合中,我们将扮演打通任督二脉的角色,进一步形成慢客生活圈业务的融合,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有想象力的媒体。

慢新闻上线伊始,在重庆慈善总会指导下成立了晚报抗癌爱心互助会。加入这个纯公益爱心互助平台,你只需要充值10元互助金成为会员,经过半年观察期后,如果不幸得了绝症,就会得到其他会员免费的爱心资助。这是当时西南地区唯一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的公益平台,上线当天就有上千人加入。

接下来,慢新闻还将重新打造一批特色平台,以论坛、活动、节庆等多种方式与政府、企业合作,形成一个集合,打造重庆的文化传媒智库。这种文化传媒智库媒体的优势可总结为4个方面:有底蕴、接地气、善传播、易借智。因为作为媒体来说,非常了解重庆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痛点以及发展趋势,从而让项目具有针对性,能帮助政府文化建设工作的切实推进。在这种传播过程中,无形中也对慢新闻进行了二次推广。

也就是说,这个文化传媒智库媒体,将来不但能提供文化调查报道,采集公众意见,反映重庆文化新亮点,还会汇聚各类一手数据,为政府、企业、组织提供文化智力解决方案。希望它能够成为融媒体时代报社全面转型的一个新的发展坐标,打造成一个产品多元化的价值中心。

六、结语

今天,传统媒体人的身份大多由从前相对单纯的报人变成了新媒体人。对于这种改变,很多采编人员都有很多不适和困惑。但是,作为融媒体时代的一员,大家都希望这段磨合的时间能够短一点,真正打磨新闻的时间能够长一点。我们要做的是始终秉承一份匠人的初心,在身负工作责任的同时,仍保留一丝情怀;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传统新闻人都能在“小而美”的环境下,感受到更大的开放与温暖。只有静下心来,把握融媒体时代新的脉络变化,掌握我们用时间沉淀下来的优势,用匠心为新的受众提供慢中求深、慢中求新的新闻内容,这才是真正接地气的发展正道。

参考文献:

[1] 罗玉,郑冬晓.后真相时代慢新闻研究[J].科技新闻传播,2018,10(11):56-57.

[2] 于波,王伟,杨海涛,等.改革开放40年全国晚报再出发[DB/OL].青岛全搜索电子报,http://wb. qdqss.cn/html/qdwb/20180728/qdwb329673.html,2018-07-28.

作者简介:王蓉(1975—),女,重庆人,本科,重报都市传媒集团上游新闻慢新闻频道副总监,研究方向:新闻学理论。

猜你喜欢

平台建设
论我国种业研发平台建设与管理
网络语料库分析系统CQPweb的建设及应用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如何补齐当前爱国主义舆论引导中的短板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关于推动我区创客发展的思考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中学语文“碎片化”阅读平台建设的探析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应用和实践平台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