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与应用

2020-09-10郭江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37期
关键词:数学学科数形结合实施策略

郭江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掌握运算原理、理解数学概念提供有利条件。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为出发点,实时分析了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方法,以期为各位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学科: 数形结合;实施策略

在新课改实施背景下,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应的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综合运用能力,全面体现学科核心价值。数学学科作为小学生必学科目之一,对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在提升小学生逻辑能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还为提升小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一、运用数形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周密的学科思维的重要时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教师要合理激发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兴趣,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师就需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四年级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本书来当平面,用两根小棒做辅助工具,要求学生在平面上随意摆动,然后进行提问“同学们,在你们摆动小棒位置时发现了什么情况?”学生感觉到好玩有趣就会展开实际性的操作,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摆出的情况也五花八门,教师在边巡视边收集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情况,经过师生之间激烈的讨论,得出相交的、不相交的、垂直的这三种情况,教师继续让学生进行操作,“在纸上用尺子画出两条不相交的直线,然后进行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学生在教师循序渐渐的提问下,追随教师思路进行操作,使学生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教师进一步讲解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奠定有效的基础。因此,运用数形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复杂且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有趣、生动的图形,为教师展开进一步教学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二、加强学生数形结合意识的形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为进一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当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自觉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解决,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意识的形成,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材中学习表内乘法时,若教师只给学生出题目,学生机械的运用乘法口诀计算,致使题意了解不透彻,而学生由于刚接触乘法,面对枯燥、单一的数字符号很难提起兴趣,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就需要为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如: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妈妈要到超市买水果,已知每斤苹果是4元,每斤哈密瓜是5元,如果妈妈要买3斤苹果和2斤哈密瓜,需要向收银员付多少元?”由于学生对乘法还不能灵活的运用,在面对此类型的题目时,学生很可能立即用固有的思维方式进行解答,即先求出苹果的价钱4+4+4=12(元),再求哈密瓜的价钱5+5=10(元),然后两者加起来12+10=22(元),这种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为打破这一弊端,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出满屏幕的苹果和哈密瓜,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妈妈要买100斤苹果50斤哈密瓜,应付多少钱呢?”学生如果还沉浸在用加法计算的思维中,要想列出算式并计算,就会出现计算量大且繁琐的局面,此时教师需把乘法的概念引入进来,要求学生苹果的价格x数量,哈密瓜的价格x数量,最后将两者再相加,即4x3=12,5x2=10,12+10=22(元),从而使学生快速准确地算出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看图解决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充分体现,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大脑无形中产生生动具体的图形,能够促进学生数形结合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理解数学公式及概念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教材中大部分都是通过推理得出的公式及概念,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公式的推理过程缺乏重视度,其目的只想让学生在增加练习中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快速得出答案,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极易出现差错,甚至屡次在同一问题上出错。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计算原理不清晰、公式易混淆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让在学生掌握计算原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真实的教具,为学生搭建数学与图像之间的桥梁,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合到概念理解等教学内容中。例如,在二年级下册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这样讲解:我们班要进行折纸比赛,现有30张彩纸,发给6位同学,并且每位同学分得的张数要一样,应该怎样分?学生通过思考会快速列出算式30÷6=5,然后,教師接着问:“如果我们要分给7位同学,应该怎样分?”此时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困难,30÷7之后,还会剩下2张,面对这个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剩下的2张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教师就可利用实物根据题意向学生展开讲解,拿30张彩纸请7位同学出来,一张一张的依次给每位同学发,在每人分到4张后,学生直观的看到还剩下2张,紧接着教师及时讲解余数的概念。学生在具体事物中能直观的看到推理过程,进而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数学概念与图形充分结合,降低题目难度系数的同时,为学生掌握运算原理、理解数学概念提供有利条件,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核心背景下,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形象具体,在提高课堂乐趣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焦爱娟.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0(28):28-29.

[2]杨晓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与实践[J].新智慧,2020(22):60-61.

[3]苏慧.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与应用[J].新课程,2020(31):25.

猜你喜欢

数学学科数形结合实施策略
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重视数学学科的学习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浅析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妙用数形结合思想优化中职数学解题思维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