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美学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探究

2020-09-10王一博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传统文化

摘要:生活美学是现代人消除虚无、寻找活泼与生机勃勃的生存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代哲学家潘尼卡说过,“真正的哲学总是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探究自然及环境与日常生活的美则是生活美学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生活美学;生活方式;传统文化

“现代人已经深入到了无家可归的状态之下,并且这一状态将会继续持续下去”,海德格尔所说的“无家可归”正是多数现代人的境遇。而这里所说的现代人,极大程度上所指的就是,在消费时代所存在的这些人。这一无家可归的表现则是对于地球的自然的破坏,人类已经忘记自己无法改变自然的存在。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到现代社会,其中科技的进步促使社会飞速发展,对经济、政治、生活都带来了巨大改变。人们的认知从单调到丰富,环境污染日以继日的加速。机器代替人类手工劳作,大部分的普通人从田野间解放,进入到慢慢形成的城市中生活。然而都市社会带来了便利和高效,也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苦”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整个生活世界越来越表现为一个物的世界,我们的身体和思想被无数的多彩物质纠缠。压力、焦虑等等这些构成了现代人的代名词。如何“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成为了全人类存在的最重要问题。

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生存方式的生活方式,是生活条件、生活主体和生活形式的统一体,现代生活方式是根源于现代性的,现代性实质上是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世界。正是这样一个普遍的现代意识,使现代人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开启了对自然的开掘对新世界的憧憬。而对如此新世界的憧憬使各年龄段得人们存在着不同的压力和难题。而现代生存方式的困境主要在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类需要的扭曲、带来了难以扭转的生态灾难以及导致了消费方式的异化,并产生了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异化。面对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中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所造成的人类活动,人类必须从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转变生活方式。

马克思曾说过,人只有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变现自己的生命”,才能构成人的“类生活”如此,人的生活是离不开物的参与的。只有在物的参照下,人才能确认自身的存在。或者说,人只有将自己放在物的体系中,才能发现自身的有限性,进而拓宽生活的视野,打开通向自由生活的生命通道。因此,物对人的存在具有根本性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生活里物的设计填充着人们的生活空间,与各色的物打交道构成了我们的基本生活。在物的缠绕胁迫之下,马克思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传统上优秀的价值体系在日益膨胀的物欲下也显得不堪一击。既然现代人已经离不开物,那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物,创造积极的物?

没有了传统超验的崇高与神圣,现代人不可避免地陷入虚无的泥淖中,由于美的经验贫乏与贬值、人群的麻木与冷漠,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枯槁。但是,陷入了价值困境的文明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出路。它们借助的是伴随商业文明迅速发展起来的强大的现代技术。伴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急速增长的符号化商品、影像与文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唤醒并强化了诉诸于感觉、本能基础上的印象、刺激、幻觉,更有“关注身份、表象、自我呈现、时尚设计与装潢的生活方式”的“新型文化媒体人”。这些现代生活方式的引领者,身体力行地参与时尚生活方式的塑造和传播,他们的生活四处流溢着时尚、流行音乐、大众文化的因子,从而加剧了审美幻化的现实。既然如此,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建构一个适应当下的新道德体系?生活美学可否成为现代人精神上的信仰和思想上的支持?它是否能使人们真正从物欲追逐的孤独感、压抑感和虚无感中解脱出来?可以的,生活美学不是教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作贵族式的附庸风雅,而是赋予人们一种力量,让人们能穿透日常生活的迷雾看到生活的终极价值,从而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宁静和幸福感。 由此可见,生活美学是“诗意”生活方式的引导者。在人类现代化、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总体上已经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改变生活方式不会危及人类的生存方面物质需要的满足。但生活方式转变存在多重困难。经济社会对生活方式转变的制約;市场逻辑与生活方式转变的冲突;社会文化、风俗对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等,都增加了生活方式转变的困难。生活方式转变将是一个长期、曲折、艰难的过程。但是,应用生活美学的设计符合是华夏传统文化和思想内涵的,是可以适用于华夏人的,从而使华夏儿女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柔和的和愉悦的。这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动力将逐步养成国人审美习惯、美学生活习惯和造物思维。由此,从生态危机和生活方式异化的现实中,逐步认识到消费主义等价值取向的偏颇,使人的生活与自然之间同生共荣、和谐共生,使人的生活与自身之间避免“异化”,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幸福生活需要美的多维价值支撑。

纵观东方美学,其多为倡导一种生活化的美,其关注的是审美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中国古典美学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茶道花道、造景造园中看出中国人生活审美化的传统。早期西方的美学多关注于艺术,而东方的美学则已多关注到生活。生活美学解决的是,什么是美的生活,如何美的生活的问题。而这里的美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我精神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历史中传统文化里,其中就有带领社会发展的美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思想阐释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生活方式,与天地万物息息相通,和谐统一。从远古伏羲画八卦“仰观天地、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已经对人和天地的关系作了思考。庄子是最早提出阐述“天人合一”思想概念的人。“人与天,一也”并且指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此外,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孟子的“义”都深深契合着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数千年的主导文化,而由此发展演化的而成是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凸显中国人向来在生活上注重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内在联系。

作者简介:

王一博(1994.12.22—),女,汉族,籍贯:辽宁大连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传统文化
我国奢侈品市场营销策略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