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比较优势探析

2020-09-10张刚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社区教育志愿服务

张刚

摘要: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高校是当前社会上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分析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比较优势,可以帮助高校了解自身优势,促进社区教育发展,同时也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比较优势

伴随社区教育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改革的推进,我国各级各类共青团组织和志愿服务机构都在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环境的变化,不断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发展。近几年来,社区教育志愿服务越来约受到高校志愿者的青睐。众多高校参与到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中。其组织开展的相关志愿服务,不断扩展范围和阵地,这既契合高校共青团改革和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符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工作需要。相对与其他类型织而言,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具有其他机构和其他志愿服务组织不具有的优势,分析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比较优势,可以帮助高校更好了解自身优势,开展社区教育类志愿服务,充分利用资源帮助社区教育发展,同时也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一、高校具有开展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资源优势

高校的资源优势是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重要基础, 它与其他志愿服务群体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高校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技术资源。高校的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是开展专业知识教育、培养人才的场所,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储备。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社区教育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高校具有强大的教学师资力量。高校的基本任务是教学,拥有大批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专业领域宽泛、科研能力强的专职教师。另外,高校的学生相比较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掌握着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承担一些社区教育的教学工作。高校的师生可以满足社区教育在师资方面的要求。

(三)高校具有雄厚的科研资源。高校通常掌握先进的理论、前沿技术,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科研资源储备,是技术、工艺创新的重要力量, 可以发挥掌握前沿技术技能的智力优势,为社区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创新的思路。

(四)高校具有齐全的设备设施。高校由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配备了大量的教学和实训设备、设施、仪器,拥有运动、娱乐、实训场所场地。如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专门的实习实训设备、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运动场、文体活动中心、报告厅等。这些设备除了满足高校自身的教学和科研需求外,在不影响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使用的前提下,也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方式,在空余或闲置时段应用于社区教育中。

(五)高校有丰富的志愿者资源。高校师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是当前社会上志愿者的主力成员。根据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数据测算,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共有各类高校志愿服务组织3.6万个,注册志愿者数量2200万人,累计服务时间近1.7亿小时。而根据2016年同期可查证的中国官方注册志愿者人数总计约为7200万人,官方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约2.9亿小时。通过同期数据比较计算可见,高校注册志愿者在全国注册志愿者中占比达到31%,志愿服务时长占比高达57%。在全国各种大型活动、赛事等的志愿服务中,也都能看到高校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例如,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五千多名进博会志愿者中96%的志愿者是各高校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二、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组织优势

高校里一般都有完善的共青团组织。大学里的共青团及其相关学生组织一般都是学校内部影响里非常大的青年群众组织。其既有官方机构的正式性,又有群众组织的灵活性,在高校日常管理和学生组织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高校共青团组织因其在高校中的特殊工作职能定位和组织定位,在长期共青团工作的实践中,逐渐具备了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高校共青团具有组织结构健全、工作对象明确、工作主业固化等优势,善于借政策、借助力、借经费、借平台, 能够将各类资源充分利用,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参与工作。大学的共青团组织和其指导的学生组织在进行学生思想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文体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和愿服务活动组织、创新创业孵化等工作中,积累了各种丰富的资源, 能够发挥桥梁作用, 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与力量。大学里的共青团组织是校内中最具活力的组织之一,联系群体广泛(包含了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能够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充分发挥聚集和团结以青年为主体的高校内部各类人员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根据相关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的需要,可以获得学校里的支持,使用学校的相关设置和资源。能够整合高校内部的各种资源参与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实施一定的行动,达到一定的目标。

三、 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意向程度高

从客观方面来看,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通常会有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学分的要求,各高校一般会把修够一定量的志愿服务学分作为学业的必须条件,学生在客观上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动力。其次,高校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能够更多一些,参加志愿服务在时间上较其他群体充裕。

从主观方面看,首先,高校学生受教育时间长,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相对高,奉献爱心、奉献社会的自觉性相对更高一些。其次,高校学生出于提高个人交际沟通能力、积累社会经验、认识更多志同道合朋友、奉献爱心奉献社会等因素的考虑,相比较其他类别的人员表现出更强的参与志愿服务的意向。

笔者所在的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研究所做面向山东省内十余所高校三千余名大学生所做的学生参与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相关的调查显示,有超过94%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做选择时,超过70%的学生在意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服务氛围,超过45%的学生希望参加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志愿军服务。社区教育中有很多项目和内容需要志愿者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社区的干部群众和社区教育的组织者更乐于接受大学生参加,使大学生在主观上也提高了参加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意向。调研还显示,环保公益、助困扶老、教育服务、社区服务等类型更容易获得大学生志愿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刘斐莹,肖遥,郭尧.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09(13):189-191.

[2] 刘建鑫. 共青团主导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6.

[3]孙巧奎,《高校学生参与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意向调查分析,《各界》, [J]2019年22期

[4]《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社区教育志愿服务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