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院校教师威信建立途径探索

2020-09-10马剑云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途径探索高职教育

马剑云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已被00后的学生所覆盖,00后学生,他们身上拥有青春、朝气、激情、敢于创新等优点,但是也还有自私、懒散、怕苦、被动学习等缺点。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的矛盾性和多面性的特点较为突出,为高职学生管理提出了很大的难题和挑战。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威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有个性,不服管等实际情况,提出教师威信建立途径。

关键词:教师威信;高职教育;途径探索

当代高职学生群体成长在网络时代,他们在入学之前基本生活在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生存网络化、价值多元化时空背景之下,这些境遇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加之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家庭结构中,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1]。教师的威信是教师在学生中树立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怎样树立教师威信,本文提出五条途径。

第一,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以正派的工作和生活作风及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精神建立起自己的人格威信。师以德为本,德无形,而行有形。师德是一种人格要素,它往往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而一切美德都蕴含在日常的小事中。教育的育人功能决定了教师应是一个“学为人师,德为世范”的群体;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第二,教师应有良好的认知能力,专业能力和性格特征。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或一些爱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还会给精心设计的课堂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不同教师对同一个知识点的传授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妙语连珠的讲解、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刻画、游刃有余的演练,应该成为教师对自己授课技巧永无止境的追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积累广博的文化知识、积极深入地钻研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所讲授的知识,要时刻记住“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良好的态度特征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学生会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久而久之,教师良好的态度及方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身上起了作用,影响了学生相应性格的形成。

第三,教师应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的仪表不但反映了一个教师的风度气质、精神面貌,而且也代表了一个教师要以什么样的风范姿态去影响带动受教育者。当教师接触到这些受教育者时,仪表行为也就参与了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直接地影响到了受教育者的情操陶冶、行为习惯等,触及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纵然没有漂亮的外貌姿容、美丽的打扮,但只要能在教师的职业仪表行为要求下,树立起高尚的为人师表形象,也同样能以自己的内在气质和美好的心灵影响、感染、打动学生,使学生从中得到教益与启迪。

第四,教师应注重第一印象。假如教师的第一印象留给学生的是一种“美”,那么这位教师在学生中就有威信,他的课大家就愿意听,教学效果也就好。精心设计第一堂课,从讲课主题的确定到备课材料的选用,到服装、发型的讲究,到板书的设计,最后到课堂言语的表达,每一环节都是一种“美”的创造,每一环节又都是教师教育能力的自我检测。

第五,教师应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当今社会,师生关系已不仅是以前的“师道尊严”,更多的需要教师从学生立场出发,打破“弟子不如师”的制度权威,用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来塑造个人权威。学生与教师之间更应平等、正面交流,只有亲其师方会信其道,“不敢管”的“无感”、“不会管”的“无心”、“管太多”的“无趣”都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马卡连柯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与品质,连单纯的儿童眼 里也是明白的。”[3]因此,教师应该确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努力占据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地位,做一个受学生敬重和爱戴的教师,让学生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4]。

参考文献:

[1]刘秋红,张学英,董晓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J].时代金融,2017(29):317。

[2]杜芳,何志强.浅析教师的威信与教育成效的关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6(7):36。

[3] 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40。

[4] 于忠海.权威和权力审视下的教师权威[J].江苏大学学报,2005(2):76。

猜你喜欢

途径探索高职教育
试论强化基础党建工作的有效方式
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途径探索
浅谈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探索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