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我们教学的思与行

2020-09-10李艳涛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课题研究

李艳涛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局限性,颠覆传统学习过程,个性化线上学习,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新挑战,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提高综合素养、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我们教学的思与行。

一、构建学校文化制度,形成教育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按他的解释,文化自觉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换言之,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二是正确处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浙江省教科院附属小学特级教师张翼文校长在讲座中主张第一种观点,他的观点给我的启示是:对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而言,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价值观不断冲突的过程。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长必须不断统一思想,确立发展思路;不断完善机制,构建完整体系;不断修正目标,创造新的特色。

最近这一年,我们学校里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拣一些我们教学一线的事例来说吧。这学期初,教导处统计考勤,发现了一个现象,有那么极个别的老师,经常出现一早上班不打卡,下班早退没打卡的情况。学校对考勤的管理一直是采取年级组确认签字,不在全校范围内公布每个月考勤的情况,这么多年来,也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当负责考勤的老师把这件事情报给学校的时候,我们是感到很意外的。追究其原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很是难断。最后,学校折中处理了这个事情。但是,作为管理者,我却这样反思:老师们找出的那些个理由,问题出在哪里呢?肯定是管理上。我们要赶紧完善我们的管理机制,要构建学校文化制度,形成教育自觉,在文化自觉中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培养的三点基本要求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我们的学校靠什么来达到教育標准呢?我个人认为靠制度。制度是一种强制力,比道德、文化价值观更为强硬的一种强制力和约束力。它所施加的约束是一种职业性规定,一种习惯和自觉。我个人特别赞同张校长提出的这个观点:教师要有教师的样子。的确是这样的,我们的学校反复提倡“懂规矩、守纪律”的师德师风活动,甚至系列地开展了一些“为人师表、廉洁从教”“身边的好老师”等等的德育教育活动,目的就是促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但是,为什么我们收到的效果却不理想呢?为什么一到行政会上,就会暴露出各种这样那样的问题呢?说来说去也只是说说而已,我们没有形成一种约束力,对于出现的问题只是强调教育,没有从根本上找办法解决。有些时候,规矩很重要,教师要有教师的样子,那些个奇装异服、浓妆艳抹、涂指甲等是不适合我们这个职业特点的;新教师到岗,班主任工作经验为零,很多方法和规矩需要学习;新生入学,很多常规需要教给。面对很多需要教给的规矩和习惯,我们需要在学校形成一种教育自觉,自觉的岗位职责、自觉的职业良心、自觉的专业能力、自觉的育人理念,把这些教育文化自觉上升到文化制度,针对教师就可以有“新教师职业常规”“新班主任职业常规”,针对学生形成“新生入校常规”“学生一日常规”,针对家长培训“家长入校常规”,把这些常规做到心中有数,并逐步转化为全体师生的一种文化自觉,这就是学校文化浸润的魔力,也正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东西。

二、推进团队建设,探索校本课程开发

有人说:“一所学校的优劣,关键在教师,不管学校的文化多么先进,课程多么科学,但是最终这些都要靠教师传递给孩子!”骨干教师在学校中发展的作用是成就自己,发展学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骨干教师是学校一手培养出来的,对学校有感情,没有学校,你什么都不是;骨干教师身上存留着学校的文化;是在培养中被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是学校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同时,骨干教师也是学校培养学生、实践国家课程的主力,校本课程最好的实施者。因此,骨干教师在教师群体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引导力,他们自身的引领示范,不仅是对自身专业的提升,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

学校建校至今,一直励志培养各级骨干教师,注重教科研团队的引领建设和辐射带动作用。教科研在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搭建了引领发展的框架,为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平台,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科研团队都有自己的科研特色和技术优势,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我在近两年的新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工作中,经过观察发现青年教师对教学充满美好的憧憬,处于教学生涯最幸福的时期,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身上有一股持续不断的旺盛精力,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积极、热情、敏锐,然而,在他们身上也显示出他们在教学中存在共性问题,要怎样引导他们度过教学成长的这个关键门槛,而又不会使他们迷茫、困惑呢?我一直在反思。针对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浅初的特点,引领他们开展案例式研究,案例研究是最贴近我们教师自身教学实际的研究,每一个案例都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小故事,每一个案例式研究都可以作为校本培训的使用教材。而且案例研究符合青年教师自己的角色,具操作性问题,是自己能驾驭的微课题研究,这样的研究开口小、好操作,容易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也是变被动搞科研为主动从事研究,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主动性。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切合实际、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就缺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身为管理者,我们要明晰:团队建设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更要勤于反思:明晰把团队带到哪里去。

三、立足专业发展,追寻有效教学之道

学校科研室作为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职能部门,只有拓宽科研申报渠道,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才能保障课题研究顺利推进。我们要善于帮助老师们借助各种外力搭建平台,如今互联网+教育,为教师成长成名提供了大好时机,我们作为服务职能部门,只有不断地为教师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帮助教师们尽早实现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师即研究者。那么,问题来了,教师怎样做研究?

在我的盲目认识里,研究,是很高大上的,省市级的课题研究目录,不仅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人不知从何下手。记得我曾经申请过一次市级的辅导员课题研究,因为自己不懂如何着手,我寻求别人的帮助,别人告诉我你只要照着表格顺着顺着填下去就可以了,很简单的。听上去不难,结果拿着申报表,在课题确定上就哽住了,结果可想而知,在应付式的情况下,我申报的课题没能通过。也就是那一次,从此我患上了研究恐惧症,我不敢再触及研究,我害怕再一次的失败。后来,我参加了一次专门针对小学教师如何做校本研究的专题讲座,内容很多,讲得很精彩,但那句“工作实践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一直犹在耳畔。当时我犹如醍醐灌顶,原来我一直在研究,我和同事研究过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把低年级到高段的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分别做过对比、分析,并总结出不同年段的不同教学方法;我还和同事研究过中段学生过渡到高段时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监控过程;我们也把历年语文试卷拿来做过研究,分析题型,找出症结,并在期末复习中,针对问题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复习内容,并追踪一个班级的成绩,做后发现该班学生成绩总体有上升,从及格率不及格到现在及格率超出平均权重。失败果然是成功之母,后来,我又申报了一次课题研究,没想到立项了,从申报到顺利结题,我再一次感受到那句话: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办法。

做科研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之道,只有做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结果应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便要求教师提升其教学效能。在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下,转变教育观念,锐意改革创新,多样化实践探索是我们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课题研究
骨干教师在学校科研中的作用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折腾人的“骨干教师”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