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在中国文化典籍外译中的应用

2020-09-10王君

今古文创 2020年38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国文化

【摘要】在国家重要的文化战略实施中始终强调“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所以为了让中国文化传向世界,保证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翻译的准确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出发,强调译者在对中华特色词汇的翻译过程中所应注意的要点,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结合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各项维度,结合各种语言中对应的翻译技巧做到角色上的“适应转换”,生态翻译学注重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损进行补偿,保持在翻译生态系统范围内的动态平衡,从而去创造出更加生态化的文章,达到文化输出交流的重要目的。文化典籍可以很好地承载传统文化,现下我国在对外翻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针对中国文化典籍进行研究。在生态翻译学中以强调翻译者的重要性为翻译理念核心要点,重点关注翻译者与译文之间的联系,以及原文和翻译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生态翻译学运用到我国的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中,需充分了解本质、原则、策略以及主体内容等重要视角,然后对典籍外译过程进行阐述,使译者在充分适应后进行选择和应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国文化;典籍外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8-0083-02

基金项目: 2019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自选课题《生态翻译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典籍外译研究》,项目编号L19DYY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海内外学者对中国展示出了他们强大的好奇心,对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重视。基于此现状,在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翻译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华文化典籍中覆盖面十分广泛,包含了政治、教育、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对在文化典籍翻译进行研究,很多学者习惯性用多项视角进行分析,如运用对等论、目的论、对等论、功能目的论以及跨文化论等多项研究,但是研究鲜少有生态翻译学视角。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出发,遵循生态翻译学的主要核心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向,以中华文化典籍的翻译为切入口,为中华文化的特色语言的翻译找寻方法。

一、文化交流与生态翻译学

翻译可以一定程度上表达出文化的内涵。王佐良先生在1984年提出译者“文化意思”,在1990年以后对翻译的研究出现了明显变化,孙致礼更为明确的阐述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文化的定义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许多研究学者曾尝试从各学科角度对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美国学者认为“文化”包含了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五个方面。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是从经济走出去战略延伸而来,从战略萌芽发展至今有着多年历史,在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又能够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主席在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方向,此后的很多沿线国家和地区也以此为发展目标。由于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差别大,在推动各国共同建设或者中必须让文化先发展,首先去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分歧,才能更好地收获发展带来的巨大价值。

华夏的智慧衍生的天人合一,重生尚和的思想以生态为方向为主要的核心在翻译文化上衍生的生态翻译学,在进行对外典籍翻译上应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翻译上强调语境的顺应翻译,遵循和谐统一的选择。“翻译生态环境”可以扩大翻译的范围,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可以超越传统语境。在如今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国文化典籍的外译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策略

中国文化典籍包含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物质语言等各方面综合的内容,中华文化的输出很多在一些经典的典籍著作中可以体现出来,典籍外译可以让中华文化典籍输出有着更好的发展,所以在对典籍的外译过程中合理的策略可以让读者精准地把控住著作的内容和价值。

(一)采取适宜的翻译方法

在运用生态翻译学进行典籍外译中,把控好文章内容的协调与平衡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进行文章翻译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恰当的翻译技巧,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看的核心便是“适应”和“选择”,翻译技巧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准确性与必须建立在此基础上。我国的传统典籍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既有互通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进行典籍翻译中要充分体现其“选择”和“适应”,对这种翻译技巧巧妙运用,尽可能使译文的内涵更贴近原文。在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重要的特点就是对语言环境的把控,让译文与原文在语境和情感上能保持一致,在对外翻译上,不同的语种代表不同的翻译体系,所以对语境把控难度较大。就比如汉语与英语两者之间的思维方式就刚好相反,中国在中华文化的影响遵循顺向思维,而西方有些逆向思维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文化发展,在翻译过程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差异的语言结构,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同时用上多种语言翻译技巧,这样的叠加往往能很全面的表达出原文精彩和寓意表达。我国古代流传出很多诗篇,其中很多耳熟能详的佳作,如果对此进行外译只采取直译的方法不但会使语言生硬,还会在无法体现内涵中丧失价值和可读性。内容上的片面会造成意境的迷失和内容的空虚。所以,通常在翻译中会采用直译和意译以及音译等多种方法结合对文章内容进行诠释。想要保证著作翻译过程中的原文的文学价值必须灵活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让读者能够对作者的文章感同身受,从而产生灵魂共鸣,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文学价值。

(二)生态翻译下译者的主体性

生态翻译体系中译者有些十分核心的地位,可以作为文化典籍翻译的主体,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基础上为我们表达出原文的主要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為不同时代的发展而体现出众多丰富的内涵,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和环境中的意义不同,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时刻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不能在翻译中只知道字面意思,这样会使翻译过程中内容不一致,这样往往会偏离文章中心,生硬的文字效果对文章总体来说还是很画蛇添足的。所以继续生态翻译学基础上应该时刻把握住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具备对原文字有修饰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文字被最大化的还原,贴近其真实内涵,同时在翻译上又能有很高的灵活度。

(三)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灵活转换

对外翻译中,各国因文化差异的不同所以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上都有着明显区别,所以在过程上的灵活转化可以很大程度上使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得到一定的推動。文化本身应该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对外翻译也应该在灵活应变的基础上符合其适应性。语言维在适应性基础上通过对原文和译文之间进行转换而一定程度上取得大致的对等性,保证内涵上的统一而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传承可以作为翻译的首要目的,各国之间文化的差异需要做到语言的不断转化,在对外翻译中基于生态翻译学中而存在文化维。在文化维的传承不仅限于形式而更多注重内涵,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文化误差,需要译者不仅要把握文化的形式还要有合拍的内容。在文化传承的维度里的交际维,通过语言来作为沟通交流工具,所以需要在交际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对外典籍翻译中充分掌握交际维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地避免文化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分歧。所以在中国典籍对外翻译上掌握好文化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可以很好地保证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生态翻译学中需要把控通顺的语言环境,单一的维度不能全面地概论一部文化典籍的主要内涵,三者的结合可以更大程度地还原出文化典籍的核心思想。

三、结语

中华文化典籍凝聚了众多的中国文化精华,所以在进行典籍外译中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和展现出中华文化特色。生态翻译学为我国的对外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从语言、文化、交际三处视角展示出译者重要的地位。生态理性可以体现生态翻译学的重要内涵,在翻译中实现的适应和选择转换的过程,需要翻译者去运用其主观能动性结合“三维”特点来做到适应转换,进而做到在交际中的缺损的补偿,在从各项维度中首先考虑对其进行的影响因素,来决定采取的中华文化典籍外译中的策略和技巧切换,最大的切合目标语来迎合真实语境,使其能达到读者期望来很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曹万忠.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翻译——以英语翻译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06):107-110.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张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的现状和对策[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1):95-97.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作者简介:

王君,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英语教学 。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中国文化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景区公示语现状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