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中学生心理的“兴趣德育”模式的有效建构

2020-09-10向鹏飞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学生心理建构模式

向鹏飞

摘要:伴随着学生进入青春期,其自我心理意识逐渐增强,主观愿望更加强烈,以“我”为中心的心理世界迅速丰富甚至膨胀,个性心理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更为强烈的波动期,这促使他们开始产生一种对外在力量的排斥或拒绝的意识和行为。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坚持以兴趣为先导,树立“兴趣德育”理念,打造“兴趣德育”模式,开辟“兴趣德育”途径,对于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心理 “兴趣德育” 模式 建构

伴随着学生进入青春期,学生的个性心理也相应进入了一个较为强烈的波动阶段。他们不再以父母和教师设定的标准评判自己、审视别人,并且开始对施加于他们的外在力量予以排斥或拒绝。这种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的出现,无疑为学校德育增加了难度。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探索以兴趣为先导的“兴趣德育”模式,对于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兴趣德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德育工作要真正收到实效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有效地削弱和遏制学生的消极对抗情绪。

二、构建“兴趣德育”模式

1.德育的主体化

(1)尊重: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意识

德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主体育德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爱。

(2)满足: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动意识

德育的目的之二是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动意识,即学生主动地选择、加工、改造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和施加的影响,内化之后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

(3)启示:培养学生的德育创新意识

德育的目的之三是学生德育创新意识的培养,即让学生在具备当前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和创造理想中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在创新中不断完善自己。

2.主体的兴趣化

(1)了解学生的兴趣。一是读学生喜欢读的书。二是观察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生活观察的程度往往能决定其教育的深度。三是做学生的朋友,听他们讲故事,讲他们的故事。

(2)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所思所想,让学生说他们喜欢说的话题,做他们喜欢做的事。

(3)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就是给机会让他们表露自己的兴趣;给时间让他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给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兴趣。

3.兴趣的活动化

(1)在群体中体现兴趣。绝大多数孩子天生就是爱凑热闹的,群体性的活动最能张扬孩子的兴趣。因此,学校要开展一系列的群体活动,如科技文化艺术月活动等。

(2)在实践中体现兴趣。通过实践,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学生就会因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3)在交流中体现兴趣。一是校园内的班班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二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友谊互动;三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四是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

4.活动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在德育活动中,要坚持把活动带进学生的生活。一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三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谛、人生的价值。

5.生活的人性化

生活的人性化,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三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四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 开辟“兴趣德育”途径

1.以艺育德

艺术教育是“兴趣德育”的一个牵引者和滋生点。艺术一方面把美通过一种形式、一种价值、一种体验潜移默化为人的道德养成、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又让人在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让人在艺术熏陶中由“他律”转变为 “自律”。

(1)以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主体育德的兴趣。学校可以创造性地开办“艺术兴趣超市”,让学生依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从而达到主体育德。

(2)确立艺术学科在“兴趣德育”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学生主体育德的课堂主渠道。学校对艺术学科的教学要实行“一强化、二重视、三规范”,即强化艺术教育课程意识;重视艺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重视艺术学科的内容和特色;规范艺术学科课时的安排,规范艺术学科内容的安排,规范艺术学科的教师安排,确保教师的专职性和专业性。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为学生的主体育德搭建平台:一是与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团体联姻,借助优质师源推动学校艺术教育,让“大教授”来教“小学生”;二是以学校文化艺术月为载体,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艺,为学生主体育德推波助澜;三是努力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展示机会,让他们在成就感中进一步完成主体育德。

2.以文化人

教育是一种文化,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学校要坚持用优秀文化引导学生的思想,滋养学生的心灵,展示学校教育的精神价值,潜心培植“兴趣德育”。

(1)以广博的传统文化推动学生主体育德

一是提倡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音韵感极强的圣贤读本,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音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圣贤的教化。二是以古典诗词和“四大名著”为重点,广泛开展读书比赛活动,以激励的方式促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德育的主体自育。三是开辟传统文化专题讲座。通过名家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既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名家的儒雅风范,从中受到高尚品格的影响。四是积极开展诗教进校园活动,通过读诗、颂诗、写诗,让诗歌陶冶学生的情操。

(2)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的主体育德

一是创造优越的校园物质文化,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创造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

(3)以纯真的生本文化推动学生的主体育德

一是提倡真实,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探究生活,从而达到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二是提倡真切,鼓励学生用眼去观察、用手去描绘、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会,在实践中主动完成善待自己、关心他人的健康品格塑造。三是提倡本真,鼓励学生写自己、画自己,还自己一个真实,也把一个真实的自己给别人,在学会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实现自我重塑。

3.以德育人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兴趣德育”一个最大的特质就是倡导以高尚的师德来唤醒学生心灵的觉悟,让学生在对教师高尚师德的崇敬和欣赏中进行自身品格的塑造。在这个意义上,“兴趣德育”其实就是一个师德和心灵的塑造工程。当师德师风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就会诞生一个又一个生动而感人的育人故事。

总之,“兴趣德育”模式的建立,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陶冶师生情操,把学生培养成德艺双馨的人才,从而開创学校德育和谐奋进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炳彩.中学德育工作问题探究及对策浅析[ J].文学教育(下),2019(06):170-171.

[2]李东梅,金维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J].教育评论,2019(12):79-85.

猜你喜欢

学生心理建构模式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