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地区航天系统职工超重和肥胖状况及相关疾病分析

2020-09-09郭丽萍郝燕菲马志红

河北医药 2020年16期
关键词:脂肪肝慢性病检出率

郭丽萍 郝燕菲 马志红

近年来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我国2012年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11.9%,比2002年分别上升了7.3%和4.8%[1]。肥胖本身是一种慢性病,而且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这些慢性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2]。肥胖及相关的慢性病对社会造成了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影响。企事业单位的职业人群由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精神紧张、缺乏户外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因素,使他们成为了超重和肥胖的高发群体。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在职业人群中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并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4]。本研究以在我院体检的航天系统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人群的体重分布及各种常见疾病的检出率与体重的相关性,为职业人群的慢性病防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1~12月来我院体检,有完整有效体检资料的17 060名航天系统职工(含在职和离退休职工)。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和消瘦组。

1.2 研究方法

1.2.1 体检项目:空腹测量体重、身高,计算BMI=体重(kg)/身高(m)2。其他检查项目包括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腹部超声(肝、胆、胰、脾、双肾)、血液生化[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PG)、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心电图、放射科。另外男性检查前列前彩超,女性检查乳腺、子宫和附件彩超。

1.2.2 体重判断标准: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对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分类推荐的标准建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BMI<18.5 kg/m2为消瘦,18.5 kg/m2≤BMI<24 kg/m2为正常,24 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

1.3 疾病诊断 由于体检不进行疾病诊断,本研究中的患病状态基本以医生问诊中自报的疾病结合体检结果来判定。

2 结果

2.1 体检人群基本情况 17 060名参检人员中男9 824人,女7 236人;年龄18~92岁,平均年龄(46.6±17.3)岁;其中在职人员11 866人(69.55%),离退休人员5 194(30.45%)。

2.2 BMI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 在所有体检者中,BMI正常者所占比例最高(8 054例,47.2%),其次为超重(6 201例,36.3%)、肥胖(2 156例,12.6%)和消瘦(649例,3.8%)。在男性体检者中,超重者所占比例最高(4 137例,42.1%),其次为BMI正常(4 027例,41.0%)、肥胖(1 421例,14.5%)和消瘦(240例,2.4%)。在女性体检者中,BMI正常者所占比例最高(4 207例,55.6%),其次为超重(2 064例,28.5%)、肥胖(735例,10.2%)和消瘦(409例,2.4%)。~19岁年龄组消瘦和体重正常的比例最高。超重和肥胖的高发年龄主要为50~岁年龄组,男性肥胖集中于40~岁年龄组(19.2%),女性为60~岁年龄组(18.4%)。由于消瘦人群的数量较少,为了方便统计,后面将其纳入正常体重组人群中。见表1。

表1 BMI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 例(%)

2.3 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人群组主要生化指标的情况 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人群组FPG、TG、TC、LDL-C、ALT、UA等指标,均随BMI的增加而升高,HDL-C则相反(P<0.01)。见表2。

表2 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主要生化指标的情况

2.4 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人群主要疾病检出的情况 人群中检出的主要疾病包括脂肪肝、胆囊疾病(胆囊结石和息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前列腺增生和乳腺疾病(乳腺增生和结节)。本组资料研究分析后发现,疾病的检出率随年龄、性别的差异有所不同;除了女性乳腺疾病之外,其他疾病(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血糖升高、脂肪肝、胆囊疾病、前列腺增生)实际检出率和年龄调整后的检出率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升高(P<0.05)。见表3~8。

表3 男性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血压升高和血脂异常检出率 例(%)

表4 男性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血糖升高和脂肪肝检出率 例(%)

表5 男性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胆囊疾病和前列腺增生检出率 例(%)

表6 女性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血压升高和血脂异常检出率 例(%)

表7 女性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血糖升高和脂肪肝检出率 例(%)

表8 女性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胆囊和乳腺疾病检出率 例(%)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肥胖在我国呈迅速上升的趋势。我国2012年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11.9%,比2002年分别上升了7.3%和4.8%[1]。肥胖本身是一种慢性病,而且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这些慢性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发现,航天系统职业人群中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合计比例高达48.9%,男性更高达56.57%,女性达38.68%,高于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的调查结果[1]。本研究还发现,超重和肥胖率在18~20岁年龄段最低,并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男性至40~60岁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女性超重和肥胖的高峰晚于男性,为50岁以上,在60岁以后接近并超过男性,与白云等[5]的研究基本一致,表明超重、肥胖主要集中于中年劳动力人群,而且男性的情况更为严重。

肥胖本身是一种疾病,而且还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是代谢综合征(MS)的核心环节,MS是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高危因素[6]。已有的研究揭示,MS人群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脑中风)患病率较一般人群增高3倍,心血管死亡风险增高 2倍,总死亡风险升高1.5倍,糖尿病甚至风险增高5倍[7]。本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的职业人群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因子:血压、血糖、血脂、UA等指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与超重人群相比较肥胖人群也处于较高水平,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8,9]相符。除了以上传统的因子外,血清ALT也与 MS密切相关,MS的人群的ALT 高于非MS人群,而且与BMI关系最为密切,与本研究的结论相似[10,11]。

国内外的研究证实,糖尿病、冠心病及多种癌症的风险增高与肥胖有肯定的相关性[12]。本研究中肥胖人群疾病检出率前两位的是脂肪肝和高脂血症。血脂异常是脂代谢障碍的结果,肥胖是成人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子,而血脂升高特别是TG升高是脂肪肝发生的主要原因。内脏脂肪堆积是代谢综合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和危险因素,脂肪肝与内脏脂肪的堆积相关,非酒精性脂肪肝还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因此,血脂异常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已成目前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还发现超重、肥胖人群的胆囊疾病、男性前列腺增生和女性的乳腺疾病的患病率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肥胖是胆石症的重要危险因素[13],其机制是脂质代谢异常降低了肝脏合成胆汁酸的能力,而且胆碱、磷脂产生减少,使胆汁中磷脂、TC、胆盐等成分的比例失衡,在这种情况下胆石易于生成。近年的研究发现,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与代谢综合征存在密切相关性,肥胖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4,15],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肥胖导致的全身炎性反应使组织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另外肥胖者体内大量脂肪堆积,改变了雌雄激素的代谢平衡和相对比例,进而刺激前列腺组织上皮与间质细胞增殖。

研究发现,基线体重减轻5%~10%能够有效改善和逆转2型糖尿病等慢病的代谢指标[16]。肥胖发生发展的因素众多,其中膳食结构不平衡和体力活动不足是导致人群超重和肥胖率升高的主要原因。长期坚持适度的减少能量摄入、合理的膳食结构和增加体力活动,就可以达到控制大部分人群体重增长的目的,从而减少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减轻社会的负担。职业人群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健康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对职业人群进行体重管理,将会提高职业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加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脂肪肝慢性病检出率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脂肪肝 不简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