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黛西·米勒》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解读

2020-09-06史佳琦曹志宏

北方文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黛西文化冲突

史佳琦 曹志宏

摘 要:《黛西·米勒》通过描写美国女孩黛西在欧洲大陆的悲剧经历,探讨19世纪后半叶欧美文化差异。本文基于国际主题的思想观点,重点分析小说中主人公身上体现的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并探究其深层原因。同时,初步探索詹姆斯在作品中试图表达的文化融合思想,这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黛西·米勒》;国际主题;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亨利·詹姆斯

1843年,亨利·詹姆斯出生于纽约一个上层知识分子家庭,家境优渥,幼时便随家人游遍歐洲。1864年后,亨利·詹姆斯开始专注文学创作,先后定居巴黎、罗马、伦敦等欧洲城市。乔治·艾略特、威廉·迪恩·豪威尔斯等作家对其影响颇深,同时,漫游欧美大陆的丰富人生经历使其能基于中立视角审视文化差异,他钦佩欧洲传统文化的品质和审美,也欣赏美国文化的鲜活与自由。美国和欧洲的相遇被融入文学作品中,从而产生了极具文化兼容性的“国际主题”小说,亨利·詹姆斯也成为“一位跨越不同文化沟壑的作家,是第一位真正把自己的作品融入世界文化主流的一流作家”[1]。

《黛西·米勒》具有浓重的“国际主题”色彩,着重表现欧美文化差异,并塑造经典“美国女性”形象,是詹姆斯笔下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题材”小说,也正是《黛西·米勒》将詹姆斯推向了国际舞台。其中丰富多元的人物形象,成为研究者探讨文化差异,以及剖析詹姆斯创作思想的重要切入点。

一、国际主题与《黛西·米勒》

国际主题指的是“美国与欧洲的相遇,美国的纯真遭遇欧洲的衰败及其在道德和心理上的复杂问题”[2],可以说“国际主题”描绘的是美国人从纯真无知走向阅历成熟的过程。《黛西·米勒》是詹姆斯早期“国际主题”小说中最知名的一篇,黛西作为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美国女性,她的天真自由与欧洲传统陈腐的礼仪是背道而驰的,欧洲贵族无法接受黛西粗俗不羁的举止,黛西也不愿舍弃自己的个性,两者之间冲突不可避免。黛西的死亡结局暗含亨利·詹姆斯对时代背景下文化融合的悲观态度。此外,詹姆斯也希望通过黛西的悲剧告诫人们,冲突并不能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任何问题,因此,《黛西·米勒》对詹姆斯欧美文化融合观的形成起到了传承作用。

二、欧美文化的冲突

黛西具有强烈的女权意识,她自由出入社交场所,结交朋友,传统的科斯特罗太太和沃克太太认为她是“卖弄风情的女郎”。黛西并不在乎太太们的讽刺,真正击垮她的是爱人的误解。温特伯恩是美国人,但欧洲严苛的道德规范已经根植于他的灵魂,他爱慕黛西的美貌和个性,却不能认同黛西某些“轻浮”的行为,他暗示黛西意大利姑娘不能独自和男人见面,黛西庆幸地说道,“谢天谢地,我不是意大利姑娘。就我所知,意大利姑娘的生活真是无聊透顶”[3]。作为富商,黛西一家并没有把差役尤金尼奥当成“仆人”,反而待他如同密友。而19世纪末的欧洲等级森严,上流社会必须遵从严格的社交礼仪规范,他们绝不能容忍和下人平起平坐。科斯特罗太太表示“她们待那位侍从就像待一位熟朋友——好像他是个绅士,真是极不可思议”[4],她还称黛西没有爵位的意大利朋友乔万尼利是“三流的艺术家”,黛西选择与乔万尼利交好也使温特伯恩恼羞成怒。不同的观念使两人误会渐深,黛西的自尊在自己爱人面前消失殆尽。

黛西这朵楚楚动人的雏菊在异乡的凋零也并非完全归咎于欧洲的腐朽,她桀骜不驯、不愿入乡随俗的行事风格也成为杀死她的一把利剑。在跨文化交互中,黛西属于“顽固坚持自身美国文化的美国派”[5],她们一家对欧洲精神文化知之甚少,态度消极,甚至有些盲目自大,她弟弟兰道夫认为“美国糖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糖”,黛西也声称“美国男人是全世界最好的男人”[6]。这些夸张的形容词也表现出美国人的无知无畏。黛西喜欢去游览欧洲的名胜古迹,但也只是被它们辉煌的外表所吸引,至于欧洲的社会规范和礼仪,黛西就更显得孤陋寡闻了。

反观温特伯恩和她的姑母科斯特罗太太,包括美国侨民沃克夫人,他们是彻底被欧洲文化同化的“欧洲式”美国人[7],他们熟知欧洲悠久的文化历史,行为得体、举止优雅,但狡猾虚伪。同样是欧美文化碰撞的产物,他们可以游刃有余地生活在欧洲高雅的文化圈中,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詹姆斯本人虽不认同完全归化于另一种文化的做法,但他也意识到一味冲撞无法解决问题,温特伯恩在黛西和姑母间摇摆不定的态度初现其文化融合的想法。

三、冲突原因的探索

欧美文化的冲突体现在方方面面,背后成因错综复杂。从人文环境来看,欧洲国家历史悠久,社会长期存在等级差别,欧洲人怀旧保守,行事得体,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而美国则是刚建立于一片完全陌生大陆上的新兴国家,首批移民被称为拓荒者,由于探索新土地的生活需要,他们勇于创新冒险,追求物质主义并强调个人价值。由于缺乏文化沉淀,美国人通常直言不讳,天真无畏,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外,两国的人口组成不同。美国是移民国家,其中有来自世界各地区的人。所以,美国文化的接纳性和包容性很强,整体呈多元化趋势。开放的文化态度也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他们热情开朗,善于接受不同的人和事。反之,欧洲的人口结构较单一,他们天生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难以轻易接受外来文化,加上彼时外籍人士掠夺财富的谣言四起,欧洲人民的排外情绪也日益高涨,时刻警惕外来文化的“入侵者”。

温特伯恩和他的姑姑等人在欧洲生活了多年,早已被欧洲的文化和习俗同化,自然地成为了欧洲文化的捍卫者。他们用复杂眼光来解释黛西轻率的美式行为,从而导致文化冲突升级,作为另一种文化的“入侵者”,黛西俨然成为众矢之的。

四、文化融合的趋势

尽管《黛西·米勒》的整体主题是欧美文化冲突酿成的悲剧,但不难看出詹姆斯所创造的黛西是独特美国魅力的体现,欧洲绅士会被她吸引,显示了欧美文化潜在的融合趋势。

作为长期居住在欧洲的美国青年,温特伯恩本人就是文化融合的体现。一方面,他在欧洲接受良好的教育,变得体面优雅。另一方面,他远离自己的本土文化,面临潜在的“文化鸿沟”风险,而且这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注定成为他内心永久的痛苦。黛西的出现激发了温特伯恩寻根的渴望。他试图站在美国文化的立场来解释黛西的行为,也在姑母的反对中挣扎。各种尝试都表明他曾决心探索两种文化的融合。不仅温特伯恩这样欧化的美国人,乔万尼利等真正的欧洲人也对黛西表示赞赏和钦佩。乔万尼利是没有爵位的意大利人,黛西没有看不起他,而是尊重欣赏他的才华。因此,乔万尼利也真心地对待黛西,他认为“黛西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小姐,也是最纯真的”[8]。这也表明部分欧洲人愿意接受甚至欣赏美国文化,展现欧美文化潜在的融合趋势。

五、结语

亨利·詹姆斯以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在小说中呈现国际主题,成为新旧大陆的文化诠释者,他也为欧美文化融合的理想终生奋斗。《黛西·米勒》以19世纪后半叶为背景,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欧美文化代表人物,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对人类认知产生的影响。如今,多元文化主义趋势日益盛行,詹姆斯的作品无疑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世界全球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跨文化交流成为常态。因此,为了求同存异,实现共赢,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文化冲突,以高深的修养和理性的宽容促进多元文化的对话与和解,努力实现文化融合,促进民族和谐。

参考文献

[1]陈亦燕.兼容还是拒绝——《黛西·米勒》与文化冲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40–42.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三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24–129.

[3][4][6][8]Henry James.Daisy Miller[M].New York:New York Edition,1909:13–148.

[5][7]丁璞.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欧美文化冲突的内涵 [J]. 江西社会科学,2009(6):118–121.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黛西文化冲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空位
魔鬼老婆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