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鲁迅文学创作中如何传承民俗文化

2020-09-06胡灿明

北方文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民俗文化鲁迅

胡灿明

摘 要:鲁迅是现代的革命家、思想家与文学家。同时,也能够影响中国的文化断裂。鲁迅先生自身有一种独特的悟性与体验,能够进一步继承传统民俗文化,并经过自己的处理和调整,进行科学创新,进而受到群众的喜爱。鲁迅作品包含了其自身的文学思想,同时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知识。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索鲁迅文学的民俗文化传承。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学创作;鲁迅

民俗文化,是指在人民的信仰、情感、习惯、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它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也能够塑造民族品格,强化民族精神。因此,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鲁迅文学作品,很好地进行了民俗文化的继承,其作品中的民间是文化改造的主体,同时也是民间情感的主观体现,是乡土情感的承载场所。

一、民俗文化传承对文学作品创作的意义

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民众智慧,能够成为作家创作的素材。作家在进行创作时,通过灵活的写作方法,将乡土文化与多元化的人物性格,融入自己作品中,能够进一步深化文学创作,使文学作品蕴含乡土情结,增强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例如,鲁迅在创作《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这一作品时指出,无论是生活还是小说,都离不开神话,从神话角度进行文学创作,选择适用的素材形象,是作者进行创作的核心点。这些文学作品中,会蕴含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深受读者喜爱,由此可以看出,劳动人民与民俗文化对创作的意义[1]。

二、鲁迅文学创作中民俗文化的传承

(一)民俗礼仪促成鲁迅的自我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整体上可以分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由儒家思想形成的大传统,其中包括儒释道,它们是官方意识形态的代表。第二个方面是小传统,这部分思想受儒家文化的指导,存在于农村的民俗与文化中。大传统是以私人办学和官方办学进行教化和传播的。小传统主要存在于民间的劳动与日常生活中,存在人民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是传统文化在结构体系中的下层,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基石。鲁迅的文学作品,重点是对广大下层的人民群众、文化心理和国民性的关注与揭示。鲁迅的家族是书香世家,更加注重礼仪传家。民俗文化中礼仪习俗是重要的一种传播。民俗与文化也是人民群众通过生活积累得到的生活经验,并衍生出一种固定的习惯模式。鲁迅在受传统文化影响和对传统礼教抨击中,也没有放弃士大夫的身份,始终严格规范自己,无论是行为规范还是人格修养上,都能够做到克己复礼,保持着对礼仪文化的认同[2]。

(二)绍兴戏蕴含鲁迅文学情感

鲁迅在少年时代时,对于绍兴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绍兴戏中包含的鬼怪形象以及蕴含的滑稽与幽默,是鲁迅喜爱绍兴戏的原因。同时,绍兴戏也是鲁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描写故乡滑稽与幽默的思路源泉。绍兴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神庙中诸神的生日,为庆祝与谢神创作出的庙会戏。第二种是超度亡魂与亡灵的木连戏。第三种是镇抚给村民带来疫情和灾难的大戏。从鲁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鲁迅喜爱绍兴系统的鬼戏,能够寄托自身的文学情感,他曾经在作品中描写到,自己自告奋勇地充当小鬼,并在鬼王的带领下,到野外去招魂。鲁迅在少年时代,喜欢看有趣怪诞的绍兴戏,寄托了自身的文学情感,使得民俗文化在鲁迅的创作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创作出了无常和女吊两个形象,使得他在自身文学情感的宣泄上,喜欢通过借助鬼来发泄。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如果是他不喜欢的事或者是人物形象,会用捣鬼与山间厉鬼来进行描写,由此可见鲁迅在绍兴戏中寄托了自己的文学情感,进一步传承民俗文化。鲁迅对于民众智慧中的滑稽戏非常感兴趣,使得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幽默故事,进行文学情感的寄托,进行民间文俗传承。例如在《阿Q正传》和《孔乙己》这些小说中,对民间风俗进行原生态的展现,通过滑稽的人物言行举止,创作出故事。鲁迅通过抓住社会要素与民间民俗,进行国民性的改造和批判,发挥政治教化的作用,继承民俗文化[3]。

(三)民间美术融入鲁迅创作中

鲁迅接触的民俗文化中较早的一部分是民间美术。年画,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展现了人民群众对实际生活的美好幻想,通过喜庆氛围和色彩鲜亮的夸张手法,激发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无限向往,从而带来兴奋与愉快的想象和审美感觉。鲁迅在感受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深受这种浓郁审美情感的吸引,进而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探索欲和好奇心。鲁迅在幼年时代就非常喜欢民间美术,他的床头就曾贴着两张年画,分别是“老鼠成亲”和“八戒招亲”,这是人民群众对理想生活的夸张和抽象的表象。老鼠成亲和八戒招亲,体现出动物世界对人民生活婚姻喜事的喜爱。从视觉上看,这些年画比其他年画更具有几分滑稽和几分童趣,因此深受鲁迅的喜爱。由于鲁迅对年画的喜爱,导致其对民间美术也产生了极大兴趣。鲁迅在幼年时期就非常喜欢画画,他会四处寻找和收集绘图书进行阅读,但在这一时期,他不仅仅喜欢各种画图,还会更多地通过民间美术,进行视觉冲击,直观感受民间美术,并进行文学创作。由于鲁迅在少年时代喜欢民间美术,导致他对版面设计和民间木刻有着独到见解,更使民间美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使得民间美术能够进一步融入鲁迅文学创作中。鲁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大多数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借助白描进一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简单的几笔,体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鲁迅在刻画人物上总是能够做到入木三分,带着明显的自身特点[4]。

(四)拿来和择取主义,构建新文学

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大多都继承了民俗文化,并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同时,鲁迅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也表明了自身的态度,通过拿来与择取主义,建立新文学。鲁迅在早年时期,曾强调拿来主义这一思想。拿来主义主要并不是什么都要拿,而是不卑不亢和选择性地拿,通过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和借鉴外国文学,并结合本土文化,进行新文化的创立。拿来主义思想,从另一方面,表明鲁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传承了中国的民俗文化。鲁迅在建立新文学时,曾经信心满满,并长期开展新文化的改造和构建工作,他强调以往的文化中的优势,不断渗透到新文学中,并通过借鉴国外文学中意义比较高的思想,融入新文学中,进行推广和提倡。在这一过程中,鲁迅也清楚地认识到文学创作的现实处境,因此,他将民族文化进行有效渗透,选择适宜的部分,融入自身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将其作品作为现代文学与传统民俗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而深层次继承民俗文化,进行有效的文学创作。鲁迅在进行文化创作时,主张拿来主义,借鉴民俗文化与外国文学中的优势,进行有效创作,能够在建立新文学的同时,渗透中国民俗文化,了解中国民俗文化,进而继承中国民俗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鲁迅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鲁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注重阐述底层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与命运,揭示了民俗文化在宗法制度的统治下,呈现出的愚昧和奴性。民俗文化中淳朴民风、坚韧生命力与朴素的风格,使得鲁迅对民俗作品的创作激起热情。鲁迅作品进一步传承民俗文化,推动自身独特文学艺术与文学思想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能耿.鲁迅的青年时代[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26.

[2]周遐寿.鲁迅的故家[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

[3]周启明.鲁迅的青年时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12.

[4]乐黛云.国外鲁迅研究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375.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民俗文化鲁迅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鲁迅《自嘲》句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