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春秋到战国

2020-09-03屈海棠沈志浩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3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

屈海棠 沈志浩

【摘  要】三千多年前,一场空前绝后的战争发生在中原大地上,数万战士,前徒倒戈史称“牧野之战”,统治中原长达600的殷商王朝覆灭了,取而代之的姬周王朝开始用“礼”“乐”“仁”“德”治国,周是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周公的制礼作乐经历了上百年的兴衰,到了重用奸佞、宠幸褒姒...的幽王一朝,“完美”的西周还是覆灭了,公元前770年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这个时期人才辈出,影响深远,周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乱频繁、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这就是春秋战国。

【关键词】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1.他开启了一个霸主的时代

這件事情发生在鲁隐前722年既春秋的第一年,郑庄公是春秋的第一位霸主,在他执政的四十三年间,郑国崛起,是中原的第一大国。春秋的第一篇叫做《郑伯克段于鄢》说的就是这个第一大国的故事,寤生是郑国的第三位国君,武公和武姜的嫡长子。武公和武姜生了两个儿子,第一个叫寤生(郑庄公),第二个叫段,武姜不喜欢大儿子,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是腿先出来的,所以取名叫寤生。甚至多次建议国君立段为太子,结果未遂。郑武公薨,寤生登基,史称“郑庄公”。庄公即位后,作为老夫人的武姜立即为段讨要封地,要“制”(虎牢关)庄公没同意,武姜又改要“京”结果段如愿以偿得到了京邑,从此时起段又被称为“京城太叔”到了京邑的段开始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理盔甲兵器,筹办好戎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还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左传》。鲁隐公元年,叔段计划偷袭郑都,武姜也做好了里应外合的准备,结果派大夫公子吕率军攻叔段。仗还没打,京地人民反叛叔段,叔段不得不逃到鄢地,郑庄公亲率王师讨伐鄢,鄢城破,叔段逃往共国。从厚封叔段到叔段逃往共国,郑庄公先忍后战,叔段先嚣张后逃亡。战事摧枯拉朽,郑庄公没费多大功夫就赢了。不难看出,对于叔段反叛,庄公早有预防,成算在胸。之所以选择忍,不早早去掉这个祸患,不过是叔段反心未显,若贸然发兵,自己只会留给杀弟的恶名。只有叔段先反,自己才师出有名。史书载“郑伯克段于鄢”。短短六个字字字耐人寻味,据《左传》的解释,这种表述方式既指责了叔段不像弟弟,也指责了庄公不像兄长,还默示了叔段之罪实为庄公养成。此即所谓“春秋笔法”。据孔子说,这对违背礼法之人是有震慑作用的。郑庄公一怒之下对其母赌誓“不至黄泉,不相见也”。但是后来颍考叔劝谏庄公掘地见泉,母子于地穴相逢,亲睦如初这就是“掘地见母”的典故。

庄公还继承了父亲周卿士的官职,作为王室重臣大权在握,然而不久庄公发现周天子并不信任自己,还把权力分了一半给虢公,这让庄公心怀不满质问平王,然而平王却说绝无此事,居然还把王子狐作为质子送去了郑国,当然了郑国也把公子忽送到了周,这真是荒唐,周王与郑伯,是君臣。交换人质,则只能发生在诸侯之间。平王这么做,实际上是把自己降为诸侯,王室的尊严和体面将不复存在。鲁隐公三年(前720)三月十二日,平王驾崩。继位的桓王是平王的孙子,年轻气盛,当真把一半的权力分给了虢公。庄公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决定派大夫祭仲割了周王室的小麦,秋天又派人割了周王室的稻子。三年后,郑庄公朝见了周桓王,桓王也保存了郑庄公的职位,又过了两年才正式任命虢公为卿士。实际上,这时虢公和郑伯,同为周的卿士。具体地说,虢公为右卿士,郑伯为左卿士。周王室离不开郑国的护卫,郑庄公也想利用周王室。身为周王室重臣,起码打起仗来可以借王命,甚至动用王师,这是郑庄公很想要的。他先是在郑庄公朝见时不讲礼貌,后来又侵犯了郑国的实际利益,最后彻底剥夺了郑庄公的所有权力。接替郑庄公担任左卿士的,是周公黑肩。双方在这时矛盾到达了顶峰,鲁桓公五年,周天子御驾亲征,周桓王的讨伐大军,与郑国军队在繻葛(今长葛县)。结果是周军大败,颜面尽失,周桓王的肩膀还中了一箭,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只不过是战败国,还有什么资格号令天下呢!庄公这一箭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霸主纪元。

2.管仲变法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双双回国争夺君位。就在回国的路上一支冷箭瞄准了公子小白,射箭的管仲一箭射出去之后,并不知道这个人会是春秋的第一位霸主,这位死里逃生并且顺利继承君位的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来在鲍叔牙的劝谏下,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推广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管仲制定出了一条严格的官员选拔、任命、提拔官员的制度,这就是圣人治吏而不治民。其次是在官员的任命和管理上实行“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管子·立政》国中“慈孝”、“聪慧”、“拳勇”出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称职的委任为吏,任用称职的又可以晋升,直至升为上卿助理。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兵制的改革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就是把全齐国分为21个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国语·齐语》。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那么,如何实现“富民”呢?实现“富民”,管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因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粟者,王者之本事,人主之大务也”。因此,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就要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 《治国必先富民》。“明主者,一度量,立仪表,而坚守之;故令下而民从。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明主者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为奸。百姓知主之从事于法也,故吏所使者有法,则民从之;无法则止。民以法与吏相距,下以法与上从事。故诈伪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妒之人不得用其贼心,谗谀之人不得施其巧,千里之外不敢擅为非。故明法曰:‘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明法解》,管仲制定的一系列的规定,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标志着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3.战国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这是一个动乱的年代,这个时代战争频发,经过春秋时代(前770年―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战国是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开始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孟尝、信陵、平原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

4.结束语

《春秋》三百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而不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这是华夏民族最痛苦的一页,然霸主迭起百家争鸣的深刻变革,又是春秋无比绚烂的一页,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由此奠基。

参考文献

[1] 杨伯俊.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春秋》大义对宋代纪传史体的影响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孟母教子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论春秋时期的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