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及改善对策

2020-09-02魏玲

大经贸 2020年6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农村地区现状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各方面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渐凸显。当前我国在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治理上还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垃圾分类的难点,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对策,以推动我国农村垃圾分类的进展,为建设美丽乡村助力。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垃圾分类 现状 治理建议

一、引言

自我国主张实施垃圾分类以来,垃圾分类治理的范围由公共机构扩大到重点城市,由重点城市扩大到农村地区,其覆盖面越来越广。但在由重点城市扩大到农村地区这一过程进展并不顺利。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人均垃圾日产生量约为0.86公斤,截止2019年,我国农村人口约为5.5亿,这样计算出农村人均垃圾日产生量为47.3万吨。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普遍较低,垃圾处理方式存在较大缺陷,导致农村地区垃圾分类的进程缓慢。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是中国乡村发展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问题。各地解决好该问题,才能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绿水青山。

二、农村垃圾治理的意义

(一)有效利用资源。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村民所产生的垃圾种类也逐渐增加。农村地区过去的垃圾处理方式减少了垃圾的“价值”,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农村,村民能够意识到废纸箱、易拉罐等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但很少能认识到像秸秆这类“农作物垃圾”的价值。实施垃圾分类,用科学的手段处理“农作物垃圾”,再将其运用到农作物种植上,不仅可以减少农作物化学肥料的使用,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可见,在农村推广垃圾分类,可以将村民眼中的垃圾变废为宝,从新投入生产中,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农村占地面积较大,户与户之间的居住距离不似城市密集,导致农村地区的空地比较多。在农村还未实施垃圾分类之前,多数村民会将空地当成垃圾场,堆放垃圾。这样的做法,一是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土壤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二是阻碍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垃圾分类,政府合理规划垃圾投放点,将垃圾投放入垃圾箱、垃圾车等收集设备,减少垃圾乱推、乱放现象,减少对土地不必要的占用。

(三)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美丽乡村的号召下,各地政府愈发重视乡村生态问题,农村垃圾治理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关键点。简单的焚烧、掩埋等垃圾处理方式会对大气、土壤、河流造成污染,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绿水青山”。农村实行垃圾分类,通过制定严格、合理的垃圾处理方案,增加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专业性,来减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三、农村垃圾治理的难点

(一)农村垃圾源头较难管理。在部分农村,不乏有些大型工厂产生大量垃圾,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地区垃圾产生主体是村民。随着农村基础建设逐渐完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村民垃圾产生量也不断增加。当前我国多数村民受教育水平提升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速度还存在较大差距,加上地域分布原因,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从源头上增加农村垃圾分类的困难度。

其一,村民垃圾分类意识薄弱。在农村地区长期发展以来,更加注重对物质层面的改善,而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农村空地較多,是村民天然的“垃圾场”。长期以来,村民垃圾随处乱扔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分类投放的意识薄弱。其二,缺乏垃圾分类的知识储备。数据显示,我国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最高,但这些村民受到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限制,难以准确的将垃圾分类,通常需要相关人员将其二次分类。其三,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东部地区村民与村民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居住都较为集中,但在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村民之间的居住距离较远。有关部门在规划垃圾箱、垃圾车等基础垃圾处理设备投放点时要考虑更多因素。

(二)垃圾治理模式存在缺陷。我国多数农村地区采用的是“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其中“户分类”环节的处理效果取决于村民,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三个环节的垃圾处理效果取决于垃圾处理设备和技术。但是这种垃圾处理模式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农村垃圾处理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首先,在“户分类”环节中,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原因,村民的垃圾分类很难符合标准,“户分类”环节的不分类、错分类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二次分类,“户分类”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其次,“村收集”环节中存在大量的“漏网之鱼”。在城市,所需收集的垃圾基本都在垃圾箱和垃圾车中,但在农村,水沟、田野、空地都是村民不固定的垃圾投放点。随意的垃圾堆放点增加了工作人员垃圾收集的困难。另外,在很多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户与户、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迂回曲折,为减少高昂的垃圾运输成本,这些地区的垃圾可能几天转运一次,难以做到及时的垃圾清运。最后,县处理环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无害化、资源化的垃圾处理设备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

(三)垃圾治理和监管力度不够。自有关垃圾分类的政策推行以来,垃圾箱、垃圾车、垃圾池等基础的垃圾收集设备在农村变得愈发常见,但同样,大多数农村的垃圾处理设备也仅限于这些。农村地区缺少环卫工人去处理错误投放和随处乱扔的垃圾,同时,政府在大村落的垃圾处理站、垃圾压缩机、垃圾分拣机等设施的投入也较少。

农村垃圾分类的监管对象主要是两类。一是村民。农村缺少相关的政策制度去规范村民垃圾处理的行为,村民以自身利益和便捷性为出发点的行为,往往不符合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阻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进行。二是基层干部。短时间内,只有少数地区建立了垃圾处理效果的监督考察体系,严格规定基层干部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的任务。多数农村地区对基层干部在这方面的监督上存有明显空白。

四、改善农村垃圾治理的建议

(一)奖励机制,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枯燥、空洞的知识宣传远远不如物质奖励更能激起村民的积极性。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融合都提高了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同样,可以将“互联网+”与农村垃圾治理相结合,提高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互联网+农村垃圾治理”打造一款用于垃圾回收的APP。村民通过注册账号,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将可回收垃圾投入设备中,设备称量村民投入的可回收垃圾的重量,转换成相应的积分存入村民的账户。同时,村民也可以在APP上學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学习之后也能获得一定的积分。最后,这些积分可以用来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以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来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二)多元治理,增加垃圾分类的参与主体。我国农村地区垃圾分类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但由于政府资金有限,且政府资金使用要兼顾多个方面,致使投入在农村垃圾治理这方面的资金不足以引入更高效、专业的处理设施。因此,为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政府可以在处理农村垃圾分类问题上采用PPP模式,建立多元主体治理机制。

政府通过购买形式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委托给市场上的第三方,让专业化的公司协助政府治理农村地区垃圾分类问题。在PPP模式下,政府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完善定价机制和补贴机制,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提高采购流程的透明度,发挥多元治理的最大效用,以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处理目标。

(三)完善体制,加强垃圾处理的监督和考核。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干部对村民的监督。有关部门要完善当地垃圾分类的管理条例,加大执法力度,对村民不符合规定的垃圾处理行为给予警告、罚款等惩罚措施。开通举报渠道,鼓励村民间的相互监督,对及时举报的居民给予一定的奖励。

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政府部门可以将垃圾治理状况纳入基层干部考核体系,通过不定期的实地检查和访问当地村民,了解该地垃圾治理状况。让基层干部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付出实际行动,不做“表面功夫”。

【参考文献】

[1] 施春华,王青.协同治理视角下农村垃圾问题治理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0):35-37.

[2] 孙旭友.“互联网+”垃圾分类的乡村实践——浙江省X镇个案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2):37-44+111.

[3] 赵楠,萧彤.基于PPP模式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企业经济,2020(04):155-160.

[4] 吕晓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以A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的运行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20(03):18-30.

[5] 陈绍军,朱晨铭.生态补偿视阈下农村垃圾分类兑换激励引导机制研究——以安徽黄山市S县生态美超市运作实践为例[J].学习论坛,2020(02):71-78.

[6] 袁静娜,孙淇,毛玉琴,陆胤,蒋红翔.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农村垃圾治理进展——以东阳市湖溪镇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9(04):16-20.

作者简介:魏玲(199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CJJXYZD2009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农村地区现状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