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养时代新人路径刍议

2020-09-02郭梦钰

西部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要:作为时代新人,新时代的青年要学会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要提高思想觉悟,造就过硬本领;要锤煉新品质,培养责任担当;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道德修养;要充满朝气,传承奋斗精神。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较为严峻,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的重点领域面临重大挑战,思政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针对西方国家文化思潮对高校青年思想观念的冲击,以及网络信息传播内容的更加多元化,加之部分高校学生自身综合能力较薄弱,青年群体接收不良信息的渠道大量增多等实际,高校要探索注重思想引领,切实发挥育人功能;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培养本领过硬的专业人才;同时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强化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时代新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1-0061-03

时代新人,是具有全球视野,充满时代关怀意识,在社会发展中敢于主动挑起肩负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拼搏的新时代青年。“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这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一、时代新人的提出及其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要育人战略目标之后,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育新人,就是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民族发展质的飞跃迫切需要一大批时代新人。“时代新人”的提出是致力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出的时代号召,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必须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六个下功夫”,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青年提出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标准,把握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把青年培养成为国家、民族发展壮大的主力军。“时代新人”理论内涵可以从理想信念、过硬本领、责任担当、道德修养、奋斗精神等五个方面来理解:

(一)时代新人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在不断历练过程中慢慢确立,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一种憧憬和奋斗目标,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信念是人的一种特质,是对于一些想法或事情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不移的态度。理想信念即是人们对社会和自我发展的憧憬和渴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理想信念是时代新人必须具备的要素,要坚定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贴近生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各种理想等,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引导身边的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适应国家在步入新时代后面临的众多变化和挑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建设国家的伟大征程中。

(二)时代新人要提高新觉悟,造就过硬本领

过硬本领既包括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也包括个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作为时代新人,既要踏实又要充满力量,心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强化、武装头脑,提高自身内在素质。青年本领过硬,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社会发展才会有动力,国家的经济实力才会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才会稳步提升。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人类发展都寄托在青年身上,唯有用扎实过硬的本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勇担责任、砥砺奋进的时代先锋。总之,“时代新人”要全面发展,就必须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有所成就,在成长过程中为自己拼搏出一段精彩人生。

(三)时代新人要锤炼新品质,培养责任担当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各种阻碍和挑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如何紧跟社会发展,担当社会责任,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家和国是永远分不开的,没有国家的发展,个人也将失去发展的机会。将培养时代责任和担当历史使命结合起来,需要新时代的青年们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时代新人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严格要求自己,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将个人理想和前途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勇担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实现人生价值。

(四)时代新人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道德修养

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念,是正确做人的标准,体现在一个人的日常言行举止上。加强道德修养既是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培育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要引导时代新人形成善良的道德情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加强道德修养,需要时代新人学会思考、善于分析,知道是非善恶并做出正确的选择,还要立志高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于心,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促进自己的成长。

(五)时代新人要充满朝气,传承奋斗精神

青年人充满朝气蓬勃,怀有激情与梦想,不仅要仰望星空树立远大理想,还要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工作,将两者融为扎根社会、奉献国家、同人民一起奋斗的鸿鹄之志,把对工作、事业的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勤奋实干,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拼搏方向,传承接力奋斗精神,以实际行动加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伟大行列中。

二、高校培养时代新人面临的现实挑战

高校是青年培养价值观的主阵地,思政课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关键,党和国家对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极为重视,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这就要求高校要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要不断地革故鼎新,改革思政课程,强化理论教育。高校培养时代新人,主要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挑战:

(一)客观方面的挑战

面对国内外价值观念、文化思潮的相互影响,如何在多元化社会思潮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在坚持个人发展特色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也是時代新人面临的问题。

第一,国际国内发展形势较为严峻,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的重点领域面临重大挑战。在国际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文化渗透输入经济政治模式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试图影响我国的社会生活,因此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全面阐释面临的问题;在国内方面: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化和现实社会复杂的状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新时代的理论还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对现实理论问题的解读还在进行,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政工作者对理论的学习和深入领悟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二,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提升空间较大,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思政课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程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大高校研究思政理论知识,探索思政课程工作,注重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掀起了思政课课程改革模式的新高潮,教育工作者也肩负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加之资源开放,极具诱惑力的自媒体时代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去了解、融入社会,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很容易让他们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利用新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育内容的有效性、针对性,提高思政课的魅力,是思政课教师面临最大的挑战。

(二)主观方面的挑战

随着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当代青年的思想也随之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如何把握学生的动向和社会状况,正确有效地利用好新媒体资源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西方国家文化思潮对高校青年思想观念的冲击。当今社会思想传播更加便捷,使得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当代青年大学生传播“人权高于主权”“全球民主化论”等理论观点来否定我国国家主权、干涉国家内政,为推行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制造舆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一些青年大学生受这些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表现出一系列负面情绪,漠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忽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错误地认为只要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就是先进的、发达的;还有一些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学习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并用世俗化的眼光对待现实来宣泄对社会的不满,这对青年的长远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高校是社会人才精英聚集学习交流之地,是传播主流文化思潮的重要区域,一些西方国家敌对势力将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渗透的主要场所,运用网络媒介把社会不良现象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传人到这个群体中,妄想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错误的价值观念来影响青年大学生,导致部分青年学子缺失理想信念,漠视中华传统文化,严重阻碍了社会正常发展。作为一名时代新人,广大青年要科学应对西方价值观念泛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提升分辨能力。

第二,网络信息传播内容更加多元,青年群体接收不良信息的渠道大量增多。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缺少理论基础和经验,被滚滚而来的不良网络信息迷惑,甚至全盘接受不良信息;还有一部分青年大学生接触到的外来文化比较多,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大,从而忽略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同时,网络舆论中的负面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相关部门要采取一系列网络信息监管措施,为学生创造清风正气的绿色网络环境。伴随着自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年学子会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考验,这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考验。也是对青年学子自身的重大考验。

第三,部分高校学生自身综合能力较薄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部分高校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薄弱,学习效果片面化且只停留在书本层面,不能科学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际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高、系统学习思考能力不强,不具备时代新人所要求的本领,个人知识能力得不到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时代新人的培养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有助于培养时代新人提高自身能力,敢于将知识转化为行动,转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本领。

三、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遵循。因此,高校育人要以“六个下功夫”为导向,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高校要注重思想引领,切实发挥育人功能

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政治理论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定期的主题教育、学术研讨、参观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重温我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让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正确看待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目标。此外,培养时代新人提升价值认同,传递社会正能量,高校要积极组织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积极传播新时代先进文化,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潜在地接受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目标相统一,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新时代莘莘学子的精神风貌。

(二)高校要加强理论创新,培养本领过硬的专业人才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中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一名教师立足的基本要求,满足不了这个要求必定会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时代的青年要牢固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创新。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发头脑创新思维,提升专业素养。教师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助推学生更好地成长;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术正确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而不只是会“纸上谈兵”;教师不仅要教理论知识,更要育时代新人,要重视学生的人文情怀,把积极向上的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生活中,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以身作则起好表率作用,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三)高校要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强化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高校要抓好思政课这个关键突破口,强化理论传播效果,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做到真信、真学、真用,将理论融于内心。要坚持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思政课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更好地吸收内化践行。除此之外,还要把正确的价值观念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收获,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满足感。通过讲好每一堂课,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思政课“活起来”,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付诸于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争做有为的时代青年。

四、结语

青年阶段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固化的关键阶段,广大青年学子必须坚定政治立场,辩证、客观地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扎实理论功底,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行动,转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本领,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给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将美好的理想付诸于行动变成现实。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高校要在总结中华优秀育人经验和借鉴其他国家文明育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出能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具备全球视野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

作者简介:郭梦钰(1993-),女,锡伯族,新疆伊犁人,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