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体育产业发展

2020-09-01李长青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体育产业冲击

李长青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新冠肺炎疫情下体育产业进行研究,在分析疫情对我国体育产业带来冲击的基础上,提出疫情期间体育产业应对策略,并结合当前疫情催生的体育产业新变化,分析疫情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长远影响.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竞赛表演业、冰雪旅游业、体育教育与培训业和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业等产生极大冲击;催生新模式、新常态和新业态等新变化;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对策;促进和谐的新定位,线上线下融合,体育用品全渠道零售疫情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长远影响.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体育产业;冲击;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7-0096-04

2019年12月,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开始爆发,迅速向全国蔓延.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全国各地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采取了取消公共活动、延迟复工、隔离管制等措施.受此影响,体育竞赛表演业全面停业全面调整,体育场所、体育教育与培训业纷纷停业,尤其是冰雪旅游业告别了营收旺季,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呈现全方位态势.因此,亟需就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加以研判,对疫情给体育产业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进行思考,以寻求应对措施,确保体育产业的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1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冲击

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来看,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冲击远超第一和第二产业,非典疫情在2003年6月得到有效控制后,第一和第二产业在当年第三季度迅速回暖,第三产业到第四季度才明显回暖.由此可预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第一和第二产业短期冲击较强,恢复较快;对第三产业冲击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就目前疫情发展趋势来看,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染规模、涉及区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过了2003年的“非典”疫情[1].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了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体育产业工作规范发展.2019年4月国家统计局颁布实施《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本文主要从该分类标准11个大类中选取受此次疫情影响较大的条目进行研究.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措手不及,此次疫情对我国以线下消费为主的第三产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使得传统体育服务消费受到较大冲击.

1.1 对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冲击

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体育竞赛表演组织者为满足消费者运动竞技观赏需要,向市场提供各类运动竞技表演产品而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近年来我国体育表演业发展正呈爆发式增长,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1.9万亿元,其中体育表演产业在1.9万亿元的规模中占6200多亿元.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实现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总规模达到2万亿元,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3].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产业造成很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全面调整,北美五大联赛停摆、欧洲杯陷入空前危机,东京奥运会能否继续舉办成疑,使得2020年上半年全球传统体育产业受到极大冲击.我国2-4月的体育赛事绝大多数已经延期或取消.如亚洲室内田径锦标赛、跳水世界杯系列比赛,以及东京奥运会部分项目的资格预选赛等国家赛事都延期举办或者异地举办;国内的三大球、线下电竞等职业联赛延期举行;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中国马拉松赛也在开年不久被迫按下“暂停键”.

1.2 对冰雪旅游业的冲击

伴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我国冰雪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每到寒冬时节,来一场关于冰雪的旅游已经成为许多老百姓的生活新方式.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将冰雪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冰雪旅游的大众化时代即将来临,据预测,到2021至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达到3.4亿人次,冰雪旅游业收入将达到6800亿元[4].春节期间本是冰雪旅游产业旺季,对于季节性极强的冰雪旅游产业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几乎已经影响了整个雪季.受疫情影响,冰雪旅游产业受到重创.按2019年各类别滑雪场的滑雪人次增长率保守测算疫情对于国内滑雪场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在66.8亿元人民币左右,而考虑到其他或有损失,整体短期经济损失估计将超过80亿元人民币[5].

1.3 对体育教育与培训业的冲击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将原来大类中的“体育培训与教育”变更为“体育教育与培训”,并增加相关内容.明确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为体育产业统计的内容之一方便了调查统计工作,也可为今后研究制定发展体育培训产业政策提供参考.2020年1月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在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数据公告》,公告显示2018年我国体育教育与培训业的总产出为1722亿元,增加值为1425亿元,增加值占全部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的14.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统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和校园体育活动改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线上教学,作为体育消费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基本消失.室外的健身场所、体育场馆以及体育培训机构都纷纷停业.对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场馆服务业造成很大的冲击[6].

1.4 对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业的冲击

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产业包括《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生产制造和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两个大类,公告显示2018年我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业的总产出值是17317亿元,增加值为5726亿元,增加值占全部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的56.8%.多年来经过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较高专业化分工水平的行业,从原材料采购,科学化生产制造,再到产品的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产业的各节点的企业相互之间保持高度依存关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切断病毒传播链条、降低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各地实施了严格交通管控,致使原材料运输受阻.受到隔离管制、复工延迟的防控措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停产、停工,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企业的业务跌至冰点,甚至关闭部分线下实体店.

2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体育产业新变化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搅动202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最大变量,对体育产业产生较大影响,但危机中同样也蕴藏着商机.疫情期间体育产业的智能化、线上化发展呈现加速态势,对体育产业产生深刻变化,这些新变化可能成为推动探索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变量,推进体育产业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路径和方向.

2.1 催生“疫情体育”——新模式

此次疫情让人们再次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的重要性,激起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和需求.这种在疫情期间出现的居家锻炼现象,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称之为“疫情体育”.所谓“疫情体育”,是指国家或者地区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传染性疾病蔓延期间,严重妨碍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期间,适用于普通未感人群的一些居家锻炼的运动方法,以有氧、柔韧、力量、协调训练为主的空间小、运动方式灵活的体育运动[7].满足群众“疫情体育”需求,2020年1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下发后,得到了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各体育部门、高校、社会体育组织和个人纷纷通过不同渠道推广居家健身方法.同时各大运动品牌、连锁健身品牌、短视频等也陆续开通线上健身,直播健身课扎堆上线,很多教练开线上直播课转型当网红,通过线上健身直播拉动体育产业.体育培训尝试进入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该模式强调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在OMO模式下学员可以选择不同线上和线下组合的课程,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搭配传统体育培训产业单一的盈利模式,在未来5G时代的引领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体育教育与培训业将呈现另一番光景.

2.2 推动电子竞技进入“全民电竞”时代——新常态

源于电子游戏的电子竞技作为新兴体育项目,自1998年进入我国后,虽然伴随着诸多争议与矛盾,但在政策的支撑下,因其庞大的粉丝群体、迅速扩大的产业规模、显著的经济效益得以在我国迅速发展.预计2020年全球电竞行业收入将达11亿美元,中国作为最大的电竞市场,预计收入达到3.85亿美元,中国将以其拥有的1.63亿电竞观众,成为电竞观众数量最多的市场[8].新冠肺炎疫情阻挡了人们外出的脚步,大多数人选择转战线上,电子游戏便成为了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电子竞技源于电子游戏,但高于电子游戏,是电子游戏的一种特殊形式[9].虽然疫情期间,国内重大电竞赛事全部推迟,电子竞技从业者仍在维持赛事本身运转.比如一些电子竞技运动员利用职业选手的IP影响力,做一些在家就能完成的直播活动;电竞俱乐部的相关负责人通过远程监管队员训练、与赞助商敲定执行条款、会见投资人、俱乐部团队调整、探讨“线上比赛”的可能性.电子竞技成为新时代的体育项目,承担起了满足大众体育需求的责任.经过前期充分的准备及公开训练赛的线上模拟实验,2020LPL春季赛于3月9日线上恢复开赛,电子竞技比赛选择回到线上.在各行各业都在受疫情影响之时,电子竞技迈出了第一步.

2.3 助力电商成为成为流通模式的重要渠道——新业态

2003年的非典疫情促进了“淘宝”等中国一大批线上销售平台的形成和发展,近几年电子商务线上购物的便利性、安全性、品质保障及售后服务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疫情爆发后,国人大都居家生活,但要想强身健体、增加抵抗力,适当的运动又必不可少,这就加速推动了国内居家体育的兴起.在家里运动,人们自然就开始购买各种家用体育用品和器材,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线上线上购物习惯得到进一步强化,使得疫情期间电商助力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产销对接的流通模式悄然占据了市场主流.京东大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平台上跳绳成交额同比增长56%,哑铃同比增长60%,拉力器同比增长109%,划船机同比增长134%,自营瑜伽垫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50%[10].由此可见,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电子商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流通模式将会更加成熟,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互联网+”产业链条整合将会加快推进,进一步减少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流通环节.

3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体育产业应对策略

3.1 政府层面

(1)积极引导体育产业相关企业复工复产.各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要求,做好精准防控和科学复工复产工作.在确保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积极做好各项体育产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面临诸多困难,市场监管部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服务企业,推行“零见面”服务模式,为企业快速复工搭建“快速通道”.鼓励体育产业相关企业充分利用疫情“过渡期”,在做好企业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开展企业自身体检,査漏补缺、苦练内功,升级完成企业产品和服务.

(2)加强支持政策和帮扶措施.因为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体育行业内众多初创和小型公司的资金储备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该类企业受影响更大;另一方面经营各类体育场地、体育用品门店的企业在疫情期间承担较高的成本壓力,产业主体期待着新一轮的政策扶持[11].针对体育竞赛表演、冰雪旅游等冲击较大行业的倾斜扶持政策措施,在合理区间内实施更大范围、更大限度的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加大水电费用补贴力度,减征、免征或缓征增值税.协调金融机构增加对体育产业相关企业增加信贷投放,适当放宽信用贷款,并允许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的利率浮动标准,以减少无重资产抵押担保解决体育产业流动资金贷款难问题.

(3)鼓励体育产业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体育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叠加与创新,培育体育产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助力体育产业提质升级.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体育产业冲击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演进与效果评价
外出就餐对英国餐饮业的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体育产业之篮球
色彩冲击
阅读理解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