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痛彻心骨,翁婿悼亡

2020-09-01刘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陈师曾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19_2042)。

摘  要:悼亡诗在中国文学史中,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男子丧妻,往往写诗悼念亡妻。述说自我的孤独与悲伤,成为“悼亡”诗作的价值取向。晚清著名诗人范当世于亡妻吴大桥就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悼亡诗作;陈师曾与孝嫦,后来与汪春绮都伉俪情深,范氏与汪氏都早逝,师曾有不少诗篇悼念她俩。范当世与陈师曾翁婿二人,于自己的妻子都写下来了凄恻动人的悼亡诗。

关键词:悼亡诗;范当世;陈师曾

作者简介:刘佳(1995-),女,硕士在读,现就读于南通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02

宋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五《题亡室真像》:“求名求利两茫茫,千里归来赋悼亡。梦井诗成增怅恨,鼓盆歌罢转凄凉。情钟我辈那容忍,乳臭诸儿最可伤。拂拭丹青呼不醒,世间谁有返魂香。”全诗含思凄婉,情韵悠长,饱含着诗人的追悔之情。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悼亡诗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泛类。自萧统《文选》将晋朝潘岳三首悼念亡妻的诗作定名为悼亡,后来,男子丧妻,纷纷用“悼亡”作为诗题,渐渐地,“悼亡诗”约定俗成地为夫悼亡妻的内容。死亡是江淹在《恨赋》中所说的“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是“情”的最哀者。“爱与死是文学创作中的两大永恒主题,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而谱成的一曲曲死别的哀歌——悼亡诗作为情爱之绝唱,以其情感之真挚,意蕴之深厚而打动世人,流于后世”,蕴含着最私人化的情感。

“悼亡”诗作的主题主要是述说自我的孤独与悲伤。潘岳写悼念妻子的诗歌有《杨氏七哀诗》《悼亡诗三首》等,诗中有“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等句,抒发自己的孤独与悲伤,而其悲伤又在生与死、沉溺与解脱的困惑中反映出来。江淹的《悼室人诗十首》,虽然抒情的角度不同,但核心没变,都写妻子离世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后来,诗人写作技巧越来越纯熟,艺术手法不同,但抒情的趋向没变,就是写妻子的离世所带来的 “空”和孤独。文学史上有很多杰出得悼亡诗。如纳兰容若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驚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岁月,现在看来是多么地简单幸福啊,追悔莫及。悼亡诸作是生人对死者的怀念和追忆,是一种生命的感怀和追念。

晚清著名诗人范当世于亡妻吴大桥就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悼亡诗作。范当世的女公子孝嫦,于归义宁陈师曾,师曾与孝嫦,后来与汪春绮都伉俪情深,但好云易散,皓月难圆,范氏与汪氏都早逝,师曾有不少诗篇悼念她俩。范当世与陈师曾翁婿二人,于自己的妻子都写下了凄恻动人的悼亡诗。

一、伫与何人守落晖

范当世(1854-1904),字无错,号肯堂,又号伯子。以诗文著名,为近代“同光体”之巨子。范当世于同治十一年婚娶通州吴茇庵之女吴大桥。婚后两情相悦。无奈,吴夫人于光绪九年不幸去世,年仅34岁,二人结缡十年称情笃,育有两男一女。更为悲戚的是,吴夫人离世之时,当世所乘之船正经过狼山,咫尺之间而生死异路,异时回溯,更是悲伤至极。有诗云:“如何薄命无妻日,正是过门不入时。”不久,当世闻丧归里,有挽联云:

又不是新婚、垂老、无家,如何利重离轻,万古苍茫为此别;

且休谈过去、未来、现在,但愿魂凝魄固,一朝欢喜博同归。

三年后,先生于墓前祭奠妻子,作有《大桥墓下》:

草草征夫往月归,今来墓下一沾衣。百年土穴何须共,三载秋坟且汝违。

树木有生还自长,草根无泪不能肥。泱泱河水东城暮,伫与何人守落晖?

一介征夫为谋稻粱不得不在外奔波,妻子去世三年,才匆匆赶到墓下,对他来说是何等的愧疚!暮色将近,面对着滔滔河水,伫立在亡妻墓前,往事历历,悲不可言,深情之于当世可见。范当世曾在《祭吴孺人文》中言:“吾暂哭汝,当复之武昌,不去,则汝棺不能以葬。”读来忧伤,足见他当时为生计所迫之状。本是可以谅解的事,但在当世来说却是“百年土穴何须共,三载秋坟且汝违” 的严厉自遣。我如何还有脸面在百年之后与你同穴共眠?你离世三年,新坟变旧坟,我却从没看过一眼。自责之情相当激切。然而,对亡妻深情与否,并不是只注重表面,更为重要的是看死者有没有被活着的人遗忘,多情如苏轼者,对亡妻王弗之感情,虽未能年年上坟,然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可谓不深于情。反观当世,亦当作如是看。诗开头写道“草草征夫往月归.今来墓下一沾衣”,辗转漂泊的诗人如今归来,如果他对吴氏早已淡忘,为何还要在回家后赶往亡妻的墓下?为何还要泪沾衣?三年前他在湖北得此噩耗,痛彻心扉,有诗“迢迢江汉泪滂沱,秉烛修书且奈何?读罢五千嫠妇传,可知男子负心多”,涕泪滂沱,自遣是负心男子。之后又有《题大桥影子》、《大桥遗照诗》等诗,对亡妻深深于情。颔联不说自己如何的思念,代之以严厉地谴责,越见诗人情深。

接下来诗人宕开一笔,从周围目之所及的景物入手,“树木有生还自长,草根无泪不能肥”,正当秋季,周围的树木青葱,生机无限,而坟草却已在寒气中枯萎,露出草根。自然界的盛衰在范当世心中却是另一番感受,树木尚且有情,庇护亡妻之墓,而坟草枯萎却是自己无情泪浇灌之致。相比之下,自己又是多么的无情,这是自我谴责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借物抒怀,相对于颔联而言显得委婉含蓄。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缘情而发,范当世写诗善于“写心”,言为心声,“泱泱河水东城暮,伫与何人守落晖?”就是诗人的真实的心声。日暮将近,余霞渐收,诗人独自伫立在水边,泱泱河水流逝不停,永不停歇,而心中之人早已离去,孤独寂寞之感在苍凉的暮色中油然而生,如同这暮色一般,越来越浓,随着时间的流去,诗人的情感倾泻而出,发为“伫与何人守落晖”的哀号,这无穷之隐恸无人可诉说,既有对亡妻早逝的叹息,又有自己孤身一人的落寞与惆怅。至此,读者眼中也浮现出一个孤零零的背影。

前人评当世诗“震荡开阖,变化万方”,综观全诗,确有震荡开阖,顿挫跌宕,硬语盘空的特点。

二、嗟余只影系人间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祖父是清末维新派著名人物陈宝箴,父亲陈三立与范当世为人生知己。陈宝箴独尚范氏文学而“托以孙”,师曾16岁从师于范氏门下,从范钟学汉隶魏碑。19岁娶范当世之女范孝嫦为妻,范当世视其亲如子嗣。光绪二十六年孝嫦病逝,二人仅共度了六年的时光,范当世为孝嫦作墓志铭并作挽联:“比之二祖,轻若鸿毛,亦使肝肠不可忍;望汝一归,艰于马角,岂其魂魄又能飞。”白发人送黑发人,于当世来说肝肠寸断。师曾笃于伉俪之情,情思悲痛,多年后仍作《至前妻范氏墓所》:

酹酒对荒山,泉枯草亦干。封兹一杯大,迟我十年看。人事祗如此,悲怀耿未殚。驰晖背云去,怆立又空还。

此诗据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考订是宣统元年 (1909),师曾由日本归国至江西南昌扫墓所作。诗人空对荒山,饮酒浇愁,此时距孝嫦离世将近10年。泉枯草干,自然的景物是何等的萧瑟,正如诗人的内心一般。“人事祗如此,悲怀耿未殚”渲染出浓重的孤独与悲伤。人世间的经历大多如此,你得接受一个个与你相近的人的离开,有生离,也有死别,这种悲伤的情感一点一滴地浸透在日后的岁月里,不提及并不是忽略和忘却,即便过了很久,一事一物,也能让人重回记忆的漩涡。诗人对亡妻的情感即是如此,经年不散。“驰晖背云去,怆立又空还”,妻子的离世给自己造成的孤独是无法诉诸于人的。悲怆独立,空空如也。许久不来,生人对墓冢,这其间诗人独自在外的颠沛流离,尽在无言中,“空”字的无力苍茫尽显。

后师曾续娶吴县汪风瀛女春绮,又先师曾而亡,因此这种悼念亡妻的哀痛情感之作在其诗集中俯拾皆是。如《春绮卒后百日往哭殡所感成三首》五古,其一言庸医误人,致使汪氏猝死。悼亡诗作写得情深意切,读后潸然泪下。又有《题春绮遗像》云:

人亡有此忽惊喜,兀兀对之呼不起,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同死焉能两相见,一双白骨荒山里。及我生时悬我睛,朝朝伴我摩生死。

漆棺幽閟是何物?心藏形貌差堪似。去岁欢笑巳成尘,今日梦魂生汨泚。

全诗纯用白描,感情跌宕起伏,是悼亡诗中的杰作。前两句,故人虽去,然而还有遗像在此,朝夕相对,此是惊喜,可是终日相呼却不得一应,翻成悲怆。三四句承上,所悲者,留我一人形单影只,独存于世,“如何同生不同死”,痴绝之问,是“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悲戚。五六句紧承上句,用顶真格,句法严密,即使是同死,也不能相见了,只是一双白骨埋在深山里,两重悲伤承接而来,不能不说是让人心痛。前六句感情起伏,令人动容。后六句宕开一笔,以浅语写深情。“悬睛”,本用伍子胥典,此处仅用其字面。回忆与妻子的日常生活,去岁的欢笑仍然在耳,然而梦醒之后却发现一切成空,不禁泪流满面。全篇字字血泪,师曾可谓深于情者,他以生活中最平常的话语写人间最大的悲痛。

陈衍极为赞赏衡恪“悼亡作”,谓其悼汪夫人诗,“人不能道”,“愈瑰丽,乃愈悲痛”。(《石遗室诗话》)师曾的悼亡诗,在诗集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缠绵悱恻,带有晚唐的韵味,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范当世与陈师曾翁婿二人于自己的亡妻都写下了凄恻动人的悼亡诗作。这些诗作不仅是对妻子的怀念,同时更是抒发自我的孤独与悲伤。独存于世的悲哀无可诉说,大多也就化成了有情的文字。

参考文献:

[1]范当世著,马亚中、陈国安校点《范伯子诗文集》(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陈国安、孙建《范伯子研究资料集》[G].镇江: 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

[3]陈衍《石遗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钱仲联《清诗纪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5]陈师曾《陈师曾全集·诗文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

[6]戴复古著,金芝山点校《戴复古诗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7]张迎双《宋代哀悼诗的情感意蕴》[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猜你喜欢

陈师曾
陈师曾艺术理论及艺术风格
图示与观念:陈师曾《读画图》再分析
陈师曾梅兰竹菊表现特色分析
王春书
固本求新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陈师曾
试论美术文献在语境中的身份建构及其认知基础
诗情画意两如何
陈师曾 纳凉图扇 荣宝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