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

2020-08-24车晓彦周红旭董磊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校企合作高校

车晓彦 周红旭 董磊

摘要:目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包括订单式、分层次及分阶段、交替合作式、互动式等,开展效果明显,有利于高校与企业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与发展,但也同时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本文通过教师能力提升、校企深度融合、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意在提升校企合作的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高校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能够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首先高校通过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方式,拓宽了学校的育人资源,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状况,技术发展前景等信息,同时有利于助推学生的就业,将学生的“出口”进行有效的拓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与学校共建专业培养目标,使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契合度提高,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为企业技术提升等发展提供保障。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通过初步了解行业企业的情况,积累自身的社会经验,同时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个人专业水平的发展,所以校企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是很有必要的。

一、多措并举共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

1.企业主导订单式协同育人平台的培养模式

目前一些企业与高校通过预定培养的“提前式”合作方式进行的。企业针对自身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对高校“订制”定向培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这正是所谓的“企业订单班”。这个班级的学生是针对定向企业培养的,企业对学生有资金与专业课程等的支持与培养。因此,学生毕业时将会“定向”到该企业中就业。

此种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对于企业的专业契合度非常高,学生的就业能够保证,学生的“出口”相对畅通,同时由于企业的资金注入,对此类学生的培养资金充足,且对于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培训过程中实践操作的硬件与耗材充足,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更扎实。

这种方式存在的弊端包括:首先,学生在进入班级学习前要先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但此时学生对企业文化及发展是否与自身发展要求与个人能力适应度缺乏理性的思考,甚至学生对所学的行业了解都不是很深入,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后,一方面限制了学生个人的发展空间,制约了学生学习方向,不能针对学生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因学习专业方向的兴趣或者因毕业后就业单位已确定等原因,学生缺乏了竞争意识,导致学业出现困难和问题等不利因素,导致学生个人发展受到限制。其次,企业在订单班培养的过程中投入培养资金、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等,在学生毕业时,会有一些优秀的学生成功进入到企业中,回馈企业的培养与付出。但同时,也会有一些学生选择违约,还有一些学生因学业未达到企业要求而终止录用等情况,对于企业来说会出现收益与成本不平衡的情况发生,导致企业的对校企合作的信心丧失,甚至导致行业内的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均受限制。最后,对于高校而言,无论是学生违约还是企业违约,高校在此关系中均处于失信的状态,对于高校的声誉有一定的影响。

2.企业主导分层次及分阶段协同育人平台的培养模式

目前,一些高校与企业通过校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协同育人共同培养模式进行合作,企业在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等方面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在大学生学习的特定阶段由企业与高校共同协商进行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此种方式的培养主要以学生专业认识学习、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协同培养的方式进行的。

此种协同育人的方式优点是: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培养场地以及技术指导,一方面提高企业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同时让学生对企业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对企业有一定的认可度,对于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利。

这种育人方式的弊端包括: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不够深入,且时间较短,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一般在1至2周左右,短时间的教学任务只能让学生浅尝辄止的了解企业经营生产中专业知识的皮毛,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度不高,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程度,对于企业的人才需要并不能完全的满足,在学生进入到企业中,仍然需要企业的“二次培养”。

3.企业主导交替合作式协同育人平台的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方式是高校与企业事先协商好培养过程,以高校教授理论知识,企业进行实践操作的方式,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交替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此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承接性,是校企合作的新形式。

此种培养方式的优点:一方面,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后,便直接可以进行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同时运用能力也有明显提升。

此种方式的弊端包括: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实践实训的课时量,这对本科教育的理论课的学时进行了压缩,对学生理論知识学习的扎实程度有影响。同时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压缩对于今后的继续深造的理论基础不利。另一方面,学生与企业工人相比,经验明显不足,对于显性和隐性的安全危险预估能力明显不足,企业承担的安全风险要大的很多,导致企业、高校、学生家庭间易出现责任纠纷,影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合作关系。

4.企业主导互动式协同育人平台的培养模式

这种协同育人的培养方式主要指高校与企业的培养过程相互进行融合,这种协同育人方式需要企业在高校设立实习基地,并提供充足的实践消耗材料,企业派技术工程师参与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培养过程,高校教师进入企业为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或对企业生产技术进行革新等。

此种培养方式的优点: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既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也同时可以改进企业的生产技术,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等,最后达到双赢的效果。

此种培养方式的弊端包括:首先,企业在设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企业对于高校的投入较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不同,实习设备也将有一定的差别,但总体价值将会受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而有些许差别,一方面是设备的先进程度受影响,另一方面是设备数量受到制约。其次,企业受经济影响,投入与回报应满足基本相等,企业追求入与出的相对平衡,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后,校内设立实践基地与企业的实际环境还是有差距的,因此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生产的实际场景,对于学生而言,学生进入企业后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和学习。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平台建设模式探析

1.高校教师“双师双能”深入改革,为协同育人平台奠基

随着产业结构化调整,科学技术的革新,生产条件与环境的升级,行业企业的发展较快,而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以针对大学生的专业教学为主,逐渐的与行业企业的发展脱离。因此,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要向“双师双能”型转变,同时要将教师能力考核评估进行双制考核,根据教师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及对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实际工作情况,既要有企业考核的标准,又要有高校的考核标准,且标准要有实操性。通过高校教师“双师双能”型的能力改革,推动教师与企业的高度融合,教师将企业的前沿发展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

2.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融合,构建协同育人平台环境建设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要基于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高校与企业相互之间有高度的认同感与信任度,在这种紧密的结合下,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合力实施。若产生“两层皮”的情况,高校与企业不信任,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这就对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需在专业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方面均采取高度的融合以提高企业技术革新,与工艺的升级换代,使高校与企业在专业方面真正的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形成合力,相互树立信心,荣辱与共,才能在专业人才培养与运用方面共同努力。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在协同育人平台中主人翁地位

学生学习方式一般以课堂授课、实验实训等校内学习为主,对于企业内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需求学生了解很少,即便是有校外的认识实习等也因时间较短不能够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对于企业的适应性与匹配度会出现断层。因此,学生加入校企的深度融合项目中,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對于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另一方面,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有更多的接触,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既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与发展,又让企业了解对企业有向往的学生情况,促进人才向企业的注入,即增加学生服务地方企业的机会。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高校教育体系改革一个重要途径,以培养专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素质为中心,以面向行业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校企政联动机制,通过协同育人,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体系合理化架构、人才素质整体提升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综合性的变革,满足行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校企合作高校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