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院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2020-08-24韩来庆赵怡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韩来庆 赵怡

〔摘要〕 师范院校承担着为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使命,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师范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着协同育人模式尚不成熟、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实践教学体系亟需完善等问题。为此,师范院校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服务基础教育质量等途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师范院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4-0125-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1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专门培养人民教师的师范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以及社会需求,坚持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通过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服务基础教育质量等途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立德树人是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进一步深化了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必须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共同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师范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人民教师的特殊机构,“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应更强于其他非师范类高校,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度聚焦学生优秀品格的养成,履行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以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职业能力。

首先,立德树人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一脉相承,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价值引领作用,并将其转化为人们共同、自觉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师范院校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才能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接续奋斗的建设者,进而汇聚起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力量。

其次,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师范院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能够激励其立足自身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出具有良好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扎实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未来的优秀教师。师范院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仅能够使其把“内涵式”建设的重心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而且能够创新“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

再次,立德树人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抓手,关乎党的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师德师风不仅关乎着党的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决定着整个教育工作的价值方向。教师的言行有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教师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教育方法等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理论功底、较强实践能力,并富有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与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师范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院校始终在不断探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同育人模式尚不成熟。有些师范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关于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模式的表述过于笼统和宽泛,既无系统整体的规划,也无细致具体的分解步骤和落实举措。有些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协同育人意识不强、创新举措不多、企业参与度不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

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有待提升。课堂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渠道,师范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也应同思政课教师一样,把德育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就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一些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缺乏系统把握,不能从专业课程中挖掘出其所蕴含的育人元素,更不能按要求将专业课内容与育人元素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立德树人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笔者认为,如何从专业性极强的课程知识体系中挖掘出育人元素,并把凝练出的育人元素与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是师范院校教师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面临的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第三,实践教学体系亟需完善。师范院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而目前一些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亟需完善。一方面体现为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校实验实训教学设备陈旧短缺。另一方面,学校并未与企业建立起真正的实践教学机制,导致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第四,办学特色不鲜明。一些师范院校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不突出,国家级和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的数量不多,师范专业的标准距离国内一流高校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也充分证明,有些师范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创新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第五,与基础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但是由于各种体制性原因,导致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不能有机结合,以“突出师德养成、发展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尚未真正构建。一些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学分比重过低,开设的选修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模块课程等多样化的课程形态不能及时反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动态和趋势。

三、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一)顶层设计、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师范院校不仅要加强与各级政府、基础教育学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并融入社会资源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协同育人工作,而且要依托行知文化协同育人中心,发挥行知文化系列活动的育人功能,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而蹚出一条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校内外协同育人的特色发展之路。其次,师范院校要积极与相关行业和机构共同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探索“3+1”(3年校内理论学习与1年校外行业、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把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从业本领;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标准等方面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以进一步推动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再次,师范院校要通过选派干部教师挂职锻炼、学生顶岗实习、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加强学生管理等措施,力争形成深度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以推进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资源建设和实践基地等与基础教育等全面对接、全面融合,进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翻转课堂、互动交流——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师范院校要开展“课堂革命”,就必须根据学科发展和前沿研究现状,结合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认真撰写反映学科发展趋势、应用范围的教学大纲、讲义和教案,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师范院校要通过大纲、讲义、教案的编写工作,促进教师更加精准地掌握教学内容,更好地反映教学思想,更恰当地进行教学设计,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方式、拓宽课程资源;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运用水平,并通过网络将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总之,师范院校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实现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显著提高,而且要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并对相关教材中出现的重复内容、章节进行“合并重复、增添有用”,精心厘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再次,师范院校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元素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在全员育人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三)贴紧跟进、学思学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实践教学是师范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立德树人科学内涵的深刻理解,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首先,师范院校要完善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多方面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要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以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对于师范院校的教师,重点在于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其从教意识和从教能力,努力将其培养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其次,师范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适应新时代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创建师范技能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要加强师范教育实习生的组织管理,配套实习经费,配齐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以确保实习的效果,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要组建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研究团队,有组织地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带动学生进行校内教学实践、实训,促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再次,师范院校要与优质中小学联合构建培养教师教育人才的协同育人机制,如可以聘请优质中小学的优秀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并与师范院校教师共同研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拓宽教师教育的实践途径,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研究探索师范院校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之间的互通发展机制;聘请一些优质中小学的优秀教师为“双师型”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并承担技能课程的实际教学任务。最后,师范院校要推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立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师范院校要适应教师终身教育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针对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中存在的机构各自为政、内容重叠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将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经过整合后成为有机的整体 〔3 〕。

(四)时空延展、追踪考核——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师范院校要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唤起每位教师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并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首先,要建立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质量报告与反馈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要按照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制定听课评价标准,及时反馈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要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学校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满意度进行客观测评,从而不仅真实反映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期待,而且能够正确评价学校教学的质量。再次,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评教、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评教过程合规合法、评教结果公平公正;评教结果应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或教研室,帮助教师和教研室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最后,要打破一纸化的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的动态考核方式,多维度地设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考核学生德育状况和学习成绩,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与学生日常表现相脱节等问题,进而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与学生思想品德考评的有机结合。

(五)深度合作、持续推进——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质量

首先,师范院校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新机制,如积极融入社会资源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协同育人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推进各级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现师范教育特色,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 〔4 〕。师范院校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教师教育作为首要特色和最大优势,将提升服务基础教育质量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其次,师范院校要通过选派干部、教师挂职锻炼,完成服务基础教育的各类基础性工作等,以形成深度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进而蹚出一条高等学校与各级政府、中小学校协同育人的特色发展之路。再次,师范院校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为提升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开创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新局面,并为服务基础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刘天娥.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03):98.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http://www.gov.cn/

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责任编辑 芳 晔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