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的文学欣赏课程

2020-08-23焦文静

速读·下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学欣赏促进作用文化自信

焦文静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全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文学欣赏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分析,以文学欣赏课程自身为出发点,谈谈文学欣赏课程对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学欣赏;促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精神动力。“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信仰、信念,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今天,我作为一名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一名文学欣赏课程的任课教师,我义不容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借助文学欣赏课程,带领学生全面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文化自信的当代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多处于十五周岁至二十五周岁期间,这十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巳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而目前我国的现状却是这样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文化自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的进步,我们欣喜于物质文明为日常生活带来的便捷,我们过分追逐着物质利益,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充盈与丰富,成为物质的奴隶,精神上的贫瘠者。

近年来,西方国家利用“普世价值”对涉世未深的当代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影响着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致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信心、造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冷漠与蔑视。加之中国教育政策上的重理轻文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的激烈竞争,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历史底蕴薄弱,不能正确看待文化历史问题。这种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现象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可怕的。文化决定民族精神,文化乃国本。大学生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创新者,所以说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文学欣赏课程对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促进作用

文学欣赏课程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选课,课程理论相对独立,也是当代大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学科。这门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文学欣赏课程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课程内容异彩纷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尧舜禹到元明清,从《诗经》《离骚》到两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民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每一首诗都使人陶醉,每一首词都令人激昂,每一页曲都让人伤感,每一位作家都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道出了心中的仿徨与忧伤,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道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道出了西湖的水光山色。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会获得不同的审美情感体验。在文学经典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还丰富了情感体验,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文学欣赏课程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

文学欣赏课程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對于高校学生自强不息、自尊尊人、修身养性的人格风范的培养,对于至善至美的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告诉我们怎么读大学,怎么样成为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志之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们更加谦恭平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也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诫我们不管身处何处都要坚守自我。

读这些文学经典,无形中就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在文学欣赏课堂上与古人的交流,学生不仅在生活中以及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思想上得到了启发,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人格及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在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感方面奠定了基础。

(三)文学欣赏课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当代大学生从小生活环境优越,父母对于孩子期望值过高,而且他们攀比心严重,喜欢跟风和随波逐流。这就使得他们做事难免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文学欣赏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逐渐净化心灵。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的文学经典都是人类艺术的精华,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杜甫在自己“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悲惨境遇下惦记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戎马关山北”。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的苏东坡无论在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下都能坚守乐观旷达的心境。读屈原的《离骚》,我们就会被他执著的理想信念所震撼,为了祖国的统一强大,不屈服干险恶势力的淫威,即便希望渺茫仍就奔走呼号。

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精神情操,没有情操的知识分子在专业领域是走不远的。当代大学生通过对文学经典的浏览和欣赏,借鉴和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逐步自省,完善人格,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文学欣赏课为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文学欣赏不仅可以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而且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逻辑思维,文学形象主要来源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往往会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对文学形象的感知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学欣赏课为高校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我们的文学欣赏课程就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中外名家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强国。

参考文献

[1]杨城.浅谈如何利用古代文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J].当代教研论丛,66(08):46-47.

[2]曲明慧,慕静.高校青年学生如何树立文化自信[J].人民论坛,2017(12):62.

[3]郭巍巍.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75-78.

猜你喜欢

文学欣赏促进作用文化自信
论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工程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的促进作用探讨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职语文文学欣赏策略探析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Cyslt2r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