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工作中的渗入分析

2020-08-20毕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7期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德育

毕茜

[摘           要]  我国制造业在过去40年经历了飞速发展,当前制造业种类和发展体系也有所建立,但当前大而不精的制造业问题仍需解决。因此,我国应从制造业发展源头的中职教育入手,将“工匠精神”注入中職教学中,对中职人才进行优质工匠人才投入建设,完善精品制造产业链。就这一现象而言,如何有效将“工匠精神”价值观投入中职教育中,是当前制造业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对中职道德教育中“工匠精神”展开研讨,指出工匠德育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相关的德育工作渗透方案。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中职教育;德育工作;渗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7-0186-02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经济行情走势息息相关。因而我国不可避免地需要研究如何完成由制造大国晋升为制造强国的历史任务。人才是制造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是精品生产的重要核心突破点。将“工匠精神”注入制造业人才的德育工作中,生产出大批制造业高质量精品,是实现富裕的重要一步。目前,中职人才领域正在努力加强建设,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把“工匠精神”注入人才的德育培养中,强化相关专业知识和优良职业观,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工匠人才,在推动其自我发展的同时推动完善国家重点领域建设。

一、“工匠精神”的核心观点

(一)“工匠精神”与人才建设理念难以分割

人类是客观实践活动的主体,因而工匠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生产者。正如字面所言,“工匠”是有一定专业领域知识的人才,“精神”是工人工作时投入的一种工作态度。二者相结合,正是专业领域人才在相关领域工作时追求极致从而保质保量生产出高质量精品的一个过程。这种精神由心出发,而外现于行,不忘初心之根本,谨记前行之目标,在做事时秉承严谨态度,务实不浮躁,以全身心之力创造出最好的考究成果。这一精神需要专业领域未来作为职业人才的中职人员来继承,而中职人员的较高工作素质几乎直接与高质量产品挂钩,因此对中职人员来说,“工匠精神”是这类群体不可缺少的德育必修课。

(二)“工匠精神”是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工业体系已趋向完备,在全世界产业规模中,我国占比达到20%。但是就制造业质量而言,我国众多领域专业技术水平远低于一些国家。某些专业领域我国核心技术有50%需要依赖其他发达国家完成。除此之外,还有95%高档数控技术、80%核心芯片生产需要发达国家团队进行生产[1]。制造业的创新水平低下和发展动力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需要产业转型升级来解决这一难题。而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就必须将专注的工作精神在制造领域发挥到极致。这要求我国工业者在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的作业过程中,时时刻刻保持“工匠精神”所具备的最认真的工作态度、最踏实的工作精神、最严谨的工作品质。因此,“工匠精神”是产业升级转型不可避免需要遇到的关注点。

二、当前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实践落实性较差

德育领域包含甚广,不仅仅涉及思想观念的引导,还牵涉到行为规范。优良的“工匠精神”要求中职人员在熟练专业技能操作的同时,培育专注生产线、对产品精心对待的美好品质。当前,受就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职学生均面临毕业后便直接投入生产,其将书本知识直接搬往流水线,会导致对专业理论知识熟知,却对工作操作的具体难题难以解决的问题。此外,就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而言,一些学校对德育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德育教师知识水平不够专业,德育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德育工作开展落实性较差直接导致学生德育素养水平低下,“工匠精神”更难以融入其中。

(二)德育思想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就我国教学模式而言,课堂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要媒介。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中,总是呈现出教师讲述、学生听忆的状态。德育思想教育形式亦是如此。这种一讲一听无实践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化。与此同时,对于德育教学的课堂形式,多数教师在对“工匠精神”注入中仅以口头为主,单一的说教难以使学生理解该精神的核心所在,也并未立足实践开展。德育实践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锻炼学习,导致“工匠精神”难以与理论知识完全贴合。放眼当前中职德育教学,德育建设仅短暂停留在教师说教过程中,教学内容仅拘泥于书本,缺乏“工匠”氛围,落实性不够强的德育建设,很可能导致大部分中职学生难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

(三)德育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面对传统德育形式的有待改善以及为了培养出更多思想不局限于课程书本而兼具透彻“工匠精神”的专职人才,我国也同样做出了关于此的实际行动。我国已经提出了向制造强国发展的目标,而实现这一伟大构想需要有一套颇为完整的政策为引导。但由于这类词语属于新兴概念,故“工匠精神”与中职学校德育建设结合的政策还需要时间来进行后续的探索和完善。后续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才有助于二者更好地融合。

三、“工匠精神”走进中职德育的策略分析

(一)丰富“工匠”德育课程的教学手段

对专业的工匠人才来说,保质保量完成高质量制造任务需要专业的知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默默付出的美好品质。由此看来,仅凭传统的教育形式是很难满足这一严苛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职业思想。由此而达成“工匠精神”与德育的完美融合,实现中专人才的素质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召开“工匠灵魂伴我心”的相关主题班会,邀请学生收集资料,讲述工匠人才的故事,感悟优秀人才对“工匠精神”实践的专一忠诚所在。其次,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制造》等相关纪录片,提升课堂上的德育氛围,让学生真情实感增强对这一精神的认同感;还可以召开相关专家研究学者到学校组织宣讲会,利用讲座的形式传播工匠精神正能量。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以便更好地投入未来的生活中。

(二)完善专业领域课程建设

中职教育阶段所受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毕业后的工作知识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所以,显而易見的是在中专教育中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与以后的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就应该为其专业知识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专业课程领域教学的准确性。而要明确这一准确性,一方面,需要教师规划整合教学内容,提前做好相关技术性知识的备课内容,在课堂上重点对专业课程技术性和职业性进行详细叮嘱,使学生强化对技术知识理论的熟悉程度,大力培养优异的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加强对重点技术领域的关注力度和重视性,不可简单地开展“敷衍式”教学,让学生忽视“工匠精神”德育建设的重要性,错过这一德育建设的机会。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全方位进步,在各个领域内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是一个有益当下发展的明智选择,在教育方面亦是如此。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崛起为“工匠”德育精神的升华培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网络平台的用户众多、资源甚广,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网页分享等自媒体平台参与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传优质学习资料,学生可依据自身水平进行资源补充;教师也可以在网络平台发起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对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网络平台的充分利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创新思考和自主学习工匠精神的兴趣。互联网的充分应用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应了新时代国家产业对中职生提出的要求变化,同时,网络平台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助于快速培养出工匠人才。

(四)加强中职生就业指导规划

要引导“工匠精神”完成校园到毕业工作的贯通,就需要注重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规划。各学校在此方面往往都会进行一番自我改革,进而全面进行对各年度的毕业生与时代接轨的就业指导规划课程。学校可以模拟就业场景,开展相关培训。例如,学校在毕业生毕业前可开展就业培训工作,包含简历制作、面试语言素养培训、工作合同法律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就业实况。同时,学校可与一些工作单位事先取得联系,再带领学生到相关场所参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意识,帮助中职毕业生圆满完成毕业任务,更好地推动“工匠精神”付诸实践[2]。

四、结语

有效将“工匠精神”深入中职德育教学中,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这一精神不仅是当前中职德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个人完善自我技能、锻炼专业性技术的需要。“工匠精神”德育建设不论在何处始终都不可忽视,它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也与国民生活不可分割,因此要积极推动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孙甜.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及路径探究[J].品牌研究,2018(4):225-226.

[2]胡泽宇.浅谈工匠精神如何引领中职德育教学[J].现代农业研究,2019(4):79-80.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工匠工匠精神德育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