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0-08-20陈雪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7期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育

陈雪梅

[摘           要]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肩负着教学语文与教学做人的双重使命,我们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有效教学问题、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小组间互帮互助的合作探究、品读经典美文等教学手段,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好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的内容,灵活生动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个人理想、集体主义、感恩亲情等德育渗透,这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发育期的中职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德育;爱国主义;个人理想;集体主义;感恩亲情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0)47-0001-03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因此,加强青少年人格培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叶圣陶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肩负着教学语文与教学做人的双重使命,我们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从而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而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要渠道。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本人做了一些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效性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心设计有效教学问题,在“问题化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化教学”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促进学习者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化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课堂问题的有效性,而有效的问题通常是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从课堂中生成问题,以教师的问题为引领。

在问题化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文本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由问题带领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比如,在学习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这篇课文时,我们知道教师不能成为语文课堂的一言堂,问题的起点来自学生,在学生初步预习新课时,教师通过小纸条的方式收集了学生针对文本提出的问题,并挑选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堂互动和探究,如:“李公朴先生为什么会遇害?”“作者在讲演中为什么要不断地变换人称?”“作者在讲演中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这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什么作用?”

在与学生解决以上问题时,教师顺势引导: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他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闻一多先生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讲台,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他在演讲现场对敌人用“你们”,对正义力量用“我们”,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交锋。多种句式的运用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同时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共鸣。

接着教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情感领域,以教师的问题为引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面对列强,面对反动派,闻一多先生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青少年一代,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比如升国旗时庄严肃穆地行注目礼、轻唱国歌,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生态环境,遵纪守法等。同时,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明确自己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这样才能无愧于无数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

二、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在学生感受美和体验美的过程中渗透理想教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中职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筛选出来的经典的作品。它们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是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德育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就能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把握内容、感受主题,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同时起到加强理想教育的作用。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作者善于从自然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高远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文章开篇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出秋江的清朗和纯净。“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描绘出江面的水天一色、浩瀚无边,让人不由地陶醉其中。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以音乐创设情境,利用古筝曲《渔歌唱晚》进行诵读伴奏,把学生带回到古文意境中,学生在婉转柔美的伴奏曲中深情诵读,耳畔是优美的古筝伴奏,眼前是文字描绘的月夜美景。其次,借助多媒体适时播放相关图景,如“明月图”“秋江图”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刻教师再适时点拨:“面对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把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两袖清风,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哪怕被贬、被流放,依然初心不改,把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贯穿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中。同学们,我们也应该有自己坚持并为之奋斗的理想,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当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中遇到挫折和失意时,我们不能自暴自弃、临阵逃脱,要向苏轼学习,怀揣理想,面对磨难,一笑而过。山川草木、日月星辰、花开花落,万物如此之美,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朝着梦的方向,朝着理想之光前进吧。”

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学生的互帮互助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这段话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多合作是提高自我能力的一种方式。“众人拾柴火焰高”“星多夜亮”“人众智广”,也无一不是在阐明团结在一起、合作在一起就是一股大力量的道理。

比如,在口语交际“即席讲话——开启‘舌尖上的智慧”一课中,有这样的一个“你说我们听”的环节,目的是通过口语训练提高学生即席讲话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抽取一个话题。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做代表,就本组抽到的话题做两分钟的即席讲话。讲话前小组成员之间要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交流见解。以“突破创新组”为例,当时小组长抽到的讲话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小组成员很兴奋,觉得这个题目有话可说,首先他们推选出讲话的代表,并经过激烈的讨论确定了要讲述的偶像,接着每位成员对演讲代表在舞台上要注意的事项纷纷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如表情要从容镇静、面帶微笑;站姿要抬头挺胸、收腹,两臂自然垂于身体两侧;目视下方点头,然后抬头起身,目视听众。小组成员们献谋献策,耐心指导,演讲者虚心接受,整个小组讨论气氛热烈,情绪高涨,一种因为合作而产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此闪亮。

小组代表圆满完成演讲任务后,教师适时小结:“突破创新组”的代表上台讲话时能够做到紧扣主题、条理清晰、真情得体、吸引听众,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这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吗?不是的,这是融合了小组集体的智慧,是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追求极致之美的收获。知识无边,学海无涯,好成绩的获得终究靠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彼此的合作互助。学习如此,做任何事情也是如此,要有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红军能够胜利,靠的是革命集体主义精神,集体的力量远胜个人。所以我们的每个学习小组要靠着一种精神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集体,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品读经典美文,在学生感知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中渗透亲情教育

唐代的韩愈曾说:“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表达感情、阐明观点的,因此,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篇富有真情实感和有生活独特体验的文章,就是给心灵一个栖息地,在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中去找到和作者的共鸣点,和作者一起去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去抵制生活中的假丑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品读经典美文,在学生感知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中渗透亲情教育。

如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可以渗透亲情教育,通过品味文章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去感知父亲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一经典之作从独特视角刻画了父亲的“四次背影”,特别是“望父买橘”这一次背影,为了让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望父买橘”这一片段,提醒学生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然后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朗读感受。学生在朗读完后说道:“这是一个难忘(孤独、慈爱……)的背影。”

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背影的感人之处:“作者是如何描写刻画这一个背影的?”有的学生品味了文段对父亲外貌的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家中祖母去世有关,黑色代表父亲把丧母的压抑留给了自己,却把无微不至的爱给了儿子。还有的学生品味了文段对父亲爬月台动作的描写:用“蹒跚”“探身”“攀着”“向上缩”“微倾”等一系列动作,细致地写出父亲为给孩子买橘子不顾自己的腿脚不灵便、身体的肥胖、年过半百的年龄,使出全身的力气攀爬月台的过程,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最后在和学生一起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问道:“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也许是……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学生在谈到父母亲为自己无私付出的点点滴滴时,都一度哽咽,动心、动情。他们纷纷表明“让我们都能对亲人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这也足以证明学生不是对亲情漠然,只是我们需要找到让学生宣泄感情的方式,打通让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让学生能在品读经典美文、感知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中渗透亲情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出版的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完善的人。”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有效教学问题、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小组间互帮互助的合作探究、品读经典美文等教学手段,去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好教材中蕴含人格教育的内容,灵活生动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个人理想、集体主义、感恩亲情等德育渗透,这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发育期的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这样我们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积极进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0.

[2]范玉萍.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8(12).

[3]方小诚.走出心灵的阴霾:佳作《赤壁赋》赏析[EB/OL].(2019-08-09)[2020-05-05].https://wenku.baidu.com/view/7639685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7.html?re=view.

[4]肖守志.语文言意情教学论[M].1版.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07:161.

◎编辑 常超波

猜你喜欢

德育语文教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我的语文书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