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思政价值功能探析

2020-08-20郑晓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7期
关键词:哲学思政马克思主义

郑晓冰

[摘           要]  哲学与人生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四门必修课之一,也是2020年版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政课程之一。对于提升中职生的思想素养,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人生发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职思政教师应不断地夯实自身的理论功底、提升教学能力、转变教学方式,巩固好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应有的价值。

[关    键   词]  哲学与人生;中职学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7-0120-02

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使学生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观点和方法论,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及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价值特性

为什么要学哲学?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本原理?用哲学来解决中职生这个受教育群体所即将面临的人生的现实问题,从而培育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关乎课程基本性质的问题,其实都是要求授课教师要提前进行自我消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方向不偏、内心匡正、底气十足地去实现其应有的思政价值。

(一)哲学的学科特性

众所周知,相对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中职学校的专业课设置,哲学课程的设置是十分人文化的,或者就如很多学生所说的“空”。很多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时,都会遭遇到学生诸如“能给他们毕业找工作带来什么”“能赚钱吗”这样的发问。因此,上好学生的第一课尤为关键。哲学的重要性表现在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价值,即它不能具体地给出每个学科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其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指导精神、方法及原则却是普适的,这就是智慧之光的普照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指导性

哲学课程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主导的原因在于: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来自马克思、恩格斯能汲取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之精华,并结合历史实践有机生成,它不仅关系着从自然到社会,更关系着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解放,是一门对人生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从开始关注“物质利益”到为全人类谋福利,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都是在共产主义革命实践中去检验真理、形成真理,这种难能可贵的实践品质对我们中职生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性。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至今走向强国的现代化之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中职生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力军,其成才之路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统一指导。

(三)对中职生成才发展的有用性

用哲学来指导人生,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地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理性地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矛盾,树立崇高理想,追求人生目标,走好人生路。这既能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理论,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现哲学基本观点与解决人生发展问题的统一。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对中职学生成才的主要价值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对这些懵懂的中职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励志成才价值。课程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凸显了其强大的认知价值、情感态度价值和运用价值。

(一)对科学世界观的认知价值

科学的世界观决定和影响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中职哲学与人生的课程内容由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及唯物史观四个主要内容来架构。如,学生通过了解物质与意识的本源问题、相互关系,做到不唯心、不迷信的同时,还能认识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树立改造现实世界的信心;通过了解矛盾论等辩证观点,理性看待人生所必须经历的顺境和逆境;通过了解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认识论问题,认识到自己作为实践的人的主体作用;通过了解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将个体与自然、社会有机联系起来。

(二)培育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情感态度价值

学哲学、悟人生——这是该课程最为突出的价值。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表现在教会学生: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去做出人生选择,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人生贵在马上行动、敢于行动和会行动,只有让自己把握好规律“动”起来,即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生的发展和飞跃;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整体,因此要尊重差异、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凸显作为人的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因此,中职生必须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人民利益结合在一起,融入“中国梦”社会共同理想的大格局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

(三)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运用价值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问题(即我們通常所说的“方法论”),这也是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和运用价值。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绝对不能只是深陷“解释世界”的氤氲,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改造世界”的任务。在唯物论中,课程强调了“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和方法论前提;本课程的第二单元,从理解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内外因的关系,廓清人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影响因素,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在实践论中,强调培养学生对现象本质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懂得应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有自己独立的思辨能力和是非观。在鼓励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倡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使之今后更好地与自己的职业对接;在唯物史观中,帮助学生从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培养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今后人生发展提供成功的可能性。

三、有效发挥课程思政价值的教学感悟

上好哲学与人生课程,其实对教师而言存有一定的驾驭难度。教师对本门课程教学难度的反映主要集中在: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师的授课方式等,因此,这也是教师实践中保证其课程价值有效发挥的主要突破点。

(一)先入为主:上好哲学第一课

哲学的第一课是很多教师通常比较缺乏重视的。哲学与人生的课程对中职生而言,之所以比较空泛枯燥、缺乏实用价值,主要在于他们缺乏一个“好的开始”。上好第一课,最忌讳直入知识主题,尤其是在当前推行学业水平测试的背景下,教师若直接进行纯知识考点讲授,学生对哲学的认知和感觉便会因此而生硬,不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

情怀是求知最好的催化剂。因此,哲学的第一课,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去追问进而感悟:首先,什么是哲学?可从课本中对哲学源自古希腊的英文单词“Philosophy”进行拆解,即“Philo”+“sophy”(爱智慧),让学生充分去认知这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学科。通过提升哲学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其次,“智慧”是破解哲学与实用性对立的良剂。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而哲学恰好能帮助你“认识你自己”。用各种人生情境的设置和比喻,引导学生知道哲学虽然不能教你“烤面包”,但是却能帮你“把面包烤得有滋有味”,让学生生动而深刻地领会哲学之用;最后,选择什么样的哲学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在这个问题上,要讲清、讲透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在这个富有思政意义的问题上,教师可从马克思、恩格斯等伟人的实践历程和思想历程进行故事性的叙述作为有效切入,从而摆脱原理性的枯燥。

(二)深入:教师须夯实自身的理论功底

上好哲学与人生课程,实质上非常考验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师要把哲理搞懂弄通,就要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面对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职学生,课程及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简易,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决不能止步于此。面对如此庞大的哲学体系,课程内容显然是经过提炼和浓缩的,在此,应该明确地认识到其面向的主体是学生。作为该门课的授课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以外,更多的是要去深挖课本中的原理。原理出自经典,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马恩经典作家的原理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源自它们是在实践中生成、用于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并久经实践考验的,因此,诸如《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产生的基本名篇应多读多悟,并从原理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发,去探究每个基本范畴的概念原理。以空杯的心态,去获取比教材更多的理论素材,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产生的现实困惑才能有理有据地进行引导和回答。

(三)浅出:教师要完善教学手段

把抽象的哲理表述得通俗易懂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哲理是抽象的,我们学生的认知是直观的,抽象的理论转换成直观、浅显的话语,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话语的转变。如何转变:首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文化基础较薄弱,中职生对原理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需要把形而上的原理转化成现实化、生活化的素材,如,讲授“主观能动性”问题时,可以结合一些典故、成语、俚语,诸如“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南辕北辙”等正反两方面的素材进行讲述;其次是教学形式不能拘泥于纯粹地讲授。除了案例法、情境讲学、头脑风暴法等教学设计中经常体现的教学方式以外,个人觉得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更能深刻、直观地去反映哲理。如,可以组织学生合唱“爱拼才会赢”导入讲授“主观能动性”、组织课堂辩论“寒门出/无贵子”来引导学生对“内、外因”的认识、现场进行一些简易的小实验或者是一些简单的“行为艺术”来讲授相关抽象的原理。如此,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度,更让他们加深了对哲理的认识。

哲学与人生课程对中职生的成长、成才、成功的价值意义十分深远。上好哲学与人生对于我们中职思政教师而言,既是教学能力的一种提升,也是一种育人的擔当和使命。因此,认真地“系好”学生人生中的“第一个扣子”,努力将这门思政课上成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刘强.择善而从——人生哲学的终极诉求:读傅佩荣《哲学与人生》[J].江苏教育研究,2011(5).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哲学思政马克思主义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