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驱共进 共读经典

2020-08-20王婷婷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7期
关键词:语境文本情感

王婷婷

[摘           要]  經典文本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其常读常新的魅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生共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人生哲理、为人处世的方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如何高效地阅读经典,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也越来越成为教师、学校和家长关注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所创新,提出高效策略。提出四种提升路径:对话式阅读教学、比较式阅读教学、体验式阅读教学和想象式阅读教学,并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策略的执行。

[关    键   词]  四驱共进;共读经典;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7-0072-02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越来越强调传统文化的今天,学校和社会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经典文本上。学生不仅可以在经典之作中体会古人的感情,还能够学习到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等。经典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积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培养学生的共情意识,不至于发表出“何不食肉糜”的荒唐言论。在很多学生的眼里,阅读经典文本意味着枯燥、无聊、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爱上阅读、乐于阅读、主动阅读。同时,阅读经典并不意味着只是将文章通顺地读下来,认识生僻字,熟悉作者的生平,读书的最高境界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出的“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一、对话式阅读教学

(一)与作者对话

经典文本通常是具有历史沉淀的作品,其内涵必然与现代人的价值观有所差别,而作者写文章通常是有感而发。因此早有人提出“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读者在阅读文章前必须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此文章写作时的背景以及作者自己的经历。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助于学生将情感全身心地投入语句中,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与波动。

以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为例,众所周知李清照亲身经历了宋朝由北宋衰落到南宋这一历史阶段,在她人生的后半段,不仅经历了亡国之痛,还饱尝亡夫之苦,因此李清照的词作很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描写悠闲的生活,与丈夫赵明诚的爱情以及自然景物;后期侧重于感叹自己悲惨的身世,怀念往事与故乡,情感基调是悲伤抑郁。前期的代表作《如梦境·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年轻时所为,记录了诗人的一次溪亭畅游,全诗表现出诗人恣意游玩的欢乐和卓尔不群的情趣,弥漫着轻松愉快的气氛。再来看诗人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这首词为诗人流落到南宋所作,诗人一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丈夫的离世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整首词都弥漫着抑郁、沉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悲伤、难过的情绪。由此可见了解作者的经历和生平对阅读经典的重要性,中职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背景知识的普及,背景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感受诗人的感情,体会千古旷世的情感。

(二)与文本对话

经典文本的阅读不应该局限于文字,阅读要做到读与听双管齐下。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朗读的培养,抑制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也对大声朗读产生了畏惧心理,更不用说声情并茂地读了。反思总结过去的阅读教学,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其中有一个高效却一直被忽视的策略就是“听”。学生与经典文本的对话,除了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倾听。最直接的是倾听经典朗诵,深层次的就是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读与听的过程中,师生全身心地走入作品,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做作者的知音。

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直接告知学生作者的情感基调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朗读,大体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朦胧的大概认识之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歌中所涉及的狂啸的风声、倾盆的雨声、孩儿撕心裂肺的啼哭声,营造一种破败不堪的氛围,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诗歌的场景和作者困苦的处境,从而也更能体会到诗人在诗歌结尾处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伟大和高尚。此时再播放朗诵大家的经典音频,学生就很容易地进入诗歌,全身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除了倾听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勇敢张开嘴朗读,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控制阅读时的情感,在抑扬顿挫和节奏方面,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当学生完全将个人带入诗歌中朗读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更上一层楼,对阅读的热爱就更深一分。教师要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学会倾听文本,这既是高效阅读的方法,也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二、背景比较式阅读教学

一个作家的写作生涯、风格和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创作意图会随着时代的变幻、三观以及情感的改变而变化,文学大家鲁迅正是因为“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弃医从文,转而致力于“改变精神”。由此可见作家的创作理念有所改变是文学史上经常发生的事情,了解每部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时作者的经历,有助于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传达出来的深层次内涵。

以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巴金为例,巴金早期追求无政府主义,投身于无政府主义运动,对社会革命抱有极大的热情和信心,对中国光明的未来充满憧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热情投影到作品中,演化为“青春的赞歌”这样一个总体的主题。代表作《家》生动地反映出这个时期巴金的内心,主人公觉慧对封建专制的叛逆、对新生活的热情和追求,无疑代表着作者的内心期盼。但是,当无政府主义的追求迟迟得不到实现,革命热情屡屡消亡,巴金的内心逐渐升起对未来的怀疑,积极乐观的情感也向悲哀忧郁转变,后期的代表作《憩园》就很形象地阐释了巴金后期的创作风格,主人公是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物,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委顿生命”,揭露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由此可见,了解创作的背景对理解作品内涵是多么重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创作背景,从作者当时的创作理念出发,如此才可以准确把握文章内涵。

三、体验语境式阅读教学

文本由语言组成,语言除了传达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营造语境。语境营造了阅读氛围,向读者传递出作家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家独特的审美观念,所以体验文本的语境对理解作家的感情和文章内涵十分重要。中职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强调语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在语境中感知情绪、体验情感。

在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段经典描写: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单独阅读这一段落,学生很难理解“我”为什么打了一个寒噤,厚障壁又是如何的可悲,更加理解不来“我”说不出话中的难过与无奈。但是结合前文的语境,结合鲁迅描写“我”与闰土一起捕鸟、玩乐这一系列事情所营造的和谐美好的场景,读者理解此时“我”内心的痛苦就比较容易了。在与前文轻松美好的语境强烈对比下,闰土的这一声“老爷”更显生疏,封建传统对人的毒害更显严重。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关注到语境这一方面,语境的反差会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情感。

四、讨论式阅读教学

在如今这个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社会,过去我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已经过时,闭门造车只会使学生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即使是经典阅读也不例外。在中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起学生之间的互动,阅读时互相帮助,阅读后互相讨论,不求结论一致,只求发动思维,拓展思路,进而形成包容豁达的胸怀。

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组队,有不理解的地方相互答疑。在阅读完文本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人物的性格,对发言者不赞成的地方,学生可以提出异议。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主人公翠翠悲剧产生的原因,有的学生会说社会原因,有的学生会说是性格使然。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提供唯一的“准确”答案,每个学生的出发点不同,心中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不相同。讨论的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答案并不是最终目标。

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经典阅读的地位自然不可小觑。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维,提出创新策略,帮助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爱上阅读。阅读经典文本,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的好习惯,还使学生从文本中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正面方法。

参考文献:

[1]邹姗姗.中小学生经典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66-69.

[2]邹艳霞.经典浸润人生诵读打造特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5):129-135.

[3]曹明海,史洁.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语境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台上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