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2020-08-20赵剑

文教资料 2020年16期
关键词:和谐校园道德教育高等教育

赵剑

摘   要: 和谐是高校校园建设的常态要求,也是高校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科学务实为落脚点的校园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对于加强学生的品行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途径主要依赖高校和谐的管理环境、生活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营造。

关键词: 和谐校园    道德教育    高等教育

习近平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强调青年时期的价值取向之于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应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和谐校园的建设理应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和谐校园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预防大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而且可以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

1.以人为本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的根本职责所在,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要义和归宿。高校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且是高校的性质和历史使命使然。高校不仅要尊重历史使命,还要承担起社会职责——以“校园”为归属,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高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由“人”构成的管理系统,高校的管理也是对“人”的管理,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管理。大学生群体具有丰富的情感与主观能动性,不可能像物一样被动地顺从,因此,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群体特性。

高校的以人为本不仅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而且是一种目标追求。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以人文本,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民主管理。长期以来,“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逻辑,使人不再关注他自身,而关注社会的需要,因此,教育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2](4)。对这些在现实教育中违背人性的发展模式,必须进行反思和纠正。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营造出公平公正、宽容友爱的环境,为学生的道德养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2.科学务实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落脚点。

科学务实是和谐校园建设的落脚点,要求高校对自身的发展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高校的科学务实要紧紧立足现实,这种现实不仅包括高校的软硬件,而且包括高校在全国院校系统中的地位和层次。一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硬件建设需要资金投入,软件建设需要文化沉淀,需要时间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如果盲目地以“一流”指标要求高校的发展,往往得不偿失,而且容易造成高校发展目标的错位。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创造高素质劳动力的机构,必然要对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有科学的定位。只有清晰的目标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方案,避免学生出现对学习、就业及前途无所适从的现象。科学务实不仅意味着恰当地评估高校的实际情况,而且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相联系,高校的发展能融于、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只有综合高校多方面的发展情况,才能保证高校在办学和发展上保持厚积薄发的力量,学生才能在高校中完成社会化和个人化的过程,才能在毕业后迅速调整因社会分工不同而造成的心理落差。因此,高校的科学务实能使学生保持和谐的自我认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创造与维持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之中。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之于大学生道德提升的意义

1.构建和谐校园,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管理,是加强学生品行教育的基础。

和谐校园的科学管理要“德”“法”兼备,即一方面依靠法律法规的制约,另一方面重视道德作用的发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体现,是和谐校园建设重要目标。依法治校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管理高校事务。法制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奖励功能和处罚功能,这些功能对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作用。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办事,使校园建设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通过纪律约束手段加强校园建设,如给予警告、记过等,能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但毕竟不能治本。应当通过加强学生的道德建设解决问题。以德治校即强调学生的自觉和自律,通过社会舆论和教师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着重强调学生内在活动的合理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品性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2.构建和谐校园,保障“常态”的文化氛围,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条件。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意识集散中心和理论阵地,研究和实践不仅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引导,而且能有效地指导自身的良性运行。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不仅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高校的历史使命、社会价值及日常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需要以“和谐”作为常态——这种常态是区别于矛盾、冲突、变动等非常态而言的。这种和谐的常态,能促进高校良性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和谐校园的建设,客观上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校,都有助于矛盾的缓和,有助于营造公平公正、合理有效、宽容友爱的校园氛围。这样的校园氛围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因为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具有深重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培养严于律己的高素质人才,糟糕的校园环境,容易导致高校关系紧张。

3.构建和谐校园,塑造正确的价值导向,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

和谐校园建设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高校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場所,和谐校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和谐校园的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是培育高素质人才不可替代的摇篮,“失范”的校园环境不仅无法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冲突,而且容易将学生的行为牵引到更加“失德”的境地。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烙印投射到高校生活中,把学生“推进激烈的价值冲突中”[3](181)。从长远来看,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否有效,学生有没有较强的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有没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不仅决定着学生能否健康发展,同时决定着高校能否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校从不同途径着手,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途径

1.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

管理是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主动性,协调人、财、物的和谐配合,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新视角。长期以来,高校管理过程中存在以灌输为主、一味说教等问题,高校需通过管理方式的变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构建起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必然是能有效防范学生违法乱纪的管理制度。

和谐的管理制度是在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从法律的视角界定高校内外、高校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而建立起来的制度,这样的管理制度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在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管理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不符合发展需要,有悖以人为本且不符合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及时修订、改进和完善。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学生的矛盾纠纷或者生活困惑得到及时排解,不致于因为生活中的小事迁怒同学。另一方面要做到理解、关心与爱护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推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途径,重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科学民主的观念、自尊自爱的品性与博爱宽容的胸怀,做到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和谐相处。这样,学生不仅能自觉地识别并远离违法乱纪行为,而且能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机会成长成才。

2.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文化的集中地和辐射源,是社会和谐在思想领域的“谐振”中心,这种中心地位决定了高校在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视人文氛围的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是无声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4](195)“大师”是营造和谐人文环境的重要一环。学为人师的科学文化素质、行为世范的思想道德素质、点石成金的教育创新素质、春风化雨的个性心理素质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具备这些素质的教师,毫无疑问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者。

和谐的人文环境建设除了有“大师”之外,还要有“大爱”,博大而深厚的情怀,是赋予高校“大楼”以灵秀生命、促成“大师”前进的情感动力,若没有“大爱”,则“大师”难以在宽容的学术氛围中成长,“大楼”只是砖石的堆砌,学生难以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学到爱与奉献。和谐的人文环境不仅是促成学生学识养成与性格养成的重要方面,是促使学生远离违法乱纪、坚实迈步前行的重要支撑,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3.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建设最主要的是稳定、安全的环境的创造。稳定安全的环境不仅关系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关系着高校的改革发展,而且是关系社会、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政治任务。针对高校中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和诸多不安定因素,高校应该建立防患于未然的预警机制,创造性地开展以平安校园建设为目标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以及排除一切有可能造成高校不稳定的因素。

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创设是一种善的生活方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善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混合的生活,是一种理性和感性、快乐和智慧混合的生活[5](193),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当前高校存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不少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就是没有能够抵挡住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诱惑,价值观发生扭曲。

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创设,从客观上而言,使学生处于和谐多彩、蓬勃向上的校园环境之中,不容易受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俗的感染。从主观上而言,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确看待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4-5-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01-24973097.html.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序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德]马蒂亚斯·霍尔茨.未来宣言:我们应如何为二十一世纪作准备[M].王滨滨,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張曼菱.西南联大行思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猜你喜欢

和谐校园道德教育高等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