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立场标记语视角看新闻的主观性

2020-08-20孟思月

文教资料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主观性新闻

孟思月

摘   要: 本文从立场标记语视角,研究新闻语篇的主观性问题。通过对中英文两大报纸的记者调查版立场标记语的统计分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各类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情况,查找、梳理典型词汇和短语,探讨立场标记语与新闻主观性的内在联系及新闻主观性的本质原因。

关键词: 立场标记语    新闻    主观性

引言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求,没有客观事实的新闻是毫无价值的。无论什么新闻媒体,都把新闻的真实性作为首要的标准。然而,新闻事件本身并非处于理想的静止状态,记者面对调查的新闻事实,不仅向读者报道客观事件,还向读者表明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等,即在记者调查中总是含有作者主观的成分,这些主观成分便会在语言中留下印记,立场标记语正是主观印记的一种表现。

本文从立场标记语的视角,探讨新闻语篇的主观性问题。通过对中英文两大报纸的记者调查版立场标记语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典型词汇、短语的查找梳理,分析这些体现立场的语言印记,揭示新闻语篇的主观性现象。对于进一步认知新闻语篇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对于新闻语篇的建构和解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立场标记语的内涵

所谓立场标记语是指作者表达立场、观点的方式,即作者对文章信息或话语参与者的态度、情感、判断和责任,包括作者对文中信息呈现方式的评价。综合国内外的研究(Biber et al 1999,Palmer 2001,徐宏亮2007,吴格奇2010,柳淑芬2017)[1-5],立场标记语可分为认知型立场标记语、态度型立场标记语、方式型立场标记语三种类型及子類。本研究借鉴了龙满英(2010)[6](21-24)的立场标记语分类,增加了义务型立场标记语及子类,采用立场标记语的基本框架列表如下:

表1    立场标记语的分类

二、研究设计

(一)语料来源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分别来自美国的纽约时报和中国的人民日报记者调查版,主要内容为新闻事件的调查。各选用30篇文章,时间从2016年—2019年。

表2    语料描述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英汉语料库中,立场标记语的总体使用情况如何?

(2)英汉语料库中,立场标记语的四种类型及子类的使用情况如何?

(3)立场标记语与新闻的主观性的关系如何?在数据中如何得到反映?

(三)研究方法

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词汇、短语查找与梳理,将英汉语料中立场标记语及子类分别统计,以观察使用与分布情况,并分析与新闻的主观性的关联,进行理论探讨。

三、结果与讨论

表3    英汉记者调查版立场标记语总体分布情况

从总体上看,英汉记者调查版中,立场标记语均有大量使用,尤其是认知型立场标记语分别达到58.7%和44.6%,说明记者调查版对于提供的新闻信息经常作确定性、可能性、言据性的判断。义务型和必要型立场标记语分别占20.2%和26.8%,说明该版语料中能愿、情感、评价等主观性标记较为丰富。英汉方式型立场标记语各占5.3%和4.3%,说明记者在陈述新闻调查的同时,注意到利用方式型立场标记语,提醒读者注意行文的措辞方式。

为了进一步从细节上分析立场标记语和新闻的主观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下面对于立场标记语的四种类型及子类分别加以研究,以观察英汉新闻语篇的主观性之所在。

(一)认知型立场标记语与新闻的主观性

从上表可以看出,英汉认知型立场标记语的三个子类中,可能性标记语占到总数的一半左右,分别为55.6%和49.3%。通过梳理分析发现,在记者调查版中,可能性立场标记语一般在两种场合使用较多,一是用于表明作者对陈述的事实虽然有所掌握,但对于自己所表达的观点、情感、立场较为谨慎,采取含蓄巧妙的方式传递新闻事实,避免给读者强加于人的感觉。二是用于表示作者对于新闻事实一时还不十分清楚,但又必须报道的情况,比如地震刚刚发生、疫情刚刚发现等情形,利用可能性标记语使调查报道留有余地,可一定程度地规避风险和责任。

新闻的主观性通过各类词语的运用具体表现出来。从英语语料看,副词、形容词可能性标记语较多,用来表示可能性、频次或程度、近似的程度等。虽然西方的报刊常常规定少用形容词、副词,但是副词、形容词是表达倾向性的最佳词类,能较好地体现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在语料中这样的词语使用得十分频繁,如likely, possibly, presumably, supposedly, arguably, potentially, seemingly, presumably, rarely, seldom, usually, moderately, predominantly, approximately, virtually,inconceivable, gross等。语料中常用动词和系动词表示非第一手资料报道,带有预测性的认知,如acclaim, contend, imply, signal,anticipate,foresee, presume, suspect, appear, seem tend等。也有用名词标记语表示设想、预测、可能等,如argument, clue, indication, proposition, assumption, interpretation, speculation, viewpoint, inclination, option, sign, tendency等。

同样,在汉语语料中大量使用可能性标记语,和英语十分类似。汉语的副词、形容词可能性标记语有较多使用,如也许、大致、大概、可能、大约、或许、恐怕、大略、兴许等。有表示频率的副词和形容词,如通常、经常、有时、常常、几乎(不)等,有表示等级的副词和形容词,如有点(儿)、相当、很、主要、显著、一般、相对、普遍等;有表示近似的,如大约、几乎、近乎、基本等。语料中汉语的动词可能性标记语主要用于策略性措辞,如:据称、争议、强调、宣称、评论、提示、表明、坚持、预测、认为、相信、发现、感觉等。语料中汉语名词可能性标记语相对较少,估计、预测、看法、观点、希望、现象、倾向等。

英汉认知型立场标记语体现了新闻的主观性的存在。一般认为,依据事实是记者调查的首要原则,事实是新闻的本质。然而,虽然事实是存在的,但是记者调查写成报道又是一种多角度选择的结果,并不总是复制事实,而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价值判断,有着自己的意见和倾向。记者调查在强调客观事实的背后,有着不可避免的主观因素,反映出记者及其所服务的团体的态度和倾向。所以,认知型立场标记语的大量运用,正是记者主观评价的反应。统计和分析发现,形容词和副词在表达倾向性观点上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如果选择得当,就会起到表明态度、突出导向的作用。

记者调查版的主观性能从语言本身的性质得到解释。由于当代语言研究受到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强调语言的所指作用及语言的真值条件,把语言看成表达命题的工具,将语言的主体即语言使用者排斥在外,不予考虑。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家突破了结构主义过于注重形式的局限,开始重视语言的能指研究,即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能表达命题,而且能帮助人们表达命题之外的认知,即表达语言使用者的视角、态度、立场、情感等,语言具有达意和表情的双重功能。语言要反映客观事实,首先必须借助人的思想。人具有主观意识,语言的意义不可能简单地存在于客观事实中,而是不可避免地包含语言使用者的认识,语言的符号系统不可能与客观世界完全一致,语言的意义同样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现实只有借助人的认知和语言才能反映出来。

记者调查的主观性,在语言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语主体的视角。视角就是观察、认识事物的角度,即对于新闻事实的情状用文字描述的出发点。人的视角能力是有局限的,人观察事物只能从某一角度、某一时间进行,如果视角、时间不同,那么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便不相同,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不同。二是主体的情感,记者调查而形成叙事并不是事实的罗列摆布,其中包含着记者对新闻事实情感因素。三是主体的认知,即主体对新闻事实的主观化的看法。这些看法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而是存在于语言使用者的意识里。记者调查的新闻叙事一方面要求基于事实,客观报道,另一方面记者无法跳出自身语言的框架、认知倾向,形成记者调查的客觀性要求与语言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可能性标记语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记者调查耗时较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森林大火、地震救灾等,记者或无法了解事件的第一现场,或因场面混乱而无法弄明真相,而不得不依据手头并不全面的资料将所知的情况报道出来,让急切期盼了解真相的受众得以了解。这时可能性标记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记者调查的两难境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随着事实真相的逐步明朗,报道的肯定性立场标记语一定会上升,直到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完全清楚。

(二)英汉义务型立场标记语与新闻的主观性

义务型立场标记语包括必要性和能愿性两个子类。必要性标记语表达作者对于传达命题或提供信息所应该或可能承担的义务或采取的行动。能愿性标记语表达记者对于话语命题的主观愿望和看法,是记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出于和读者交流互动的需要。

英语语料中必要性和能愿性的立场标记语较多,常常由副词、形容词担任,如necessary, obligatory, indispensable, urgent, dispensable等,名词如need, requisite, necessity, longing等。也有动词表示必要性标记语,如require, demand, enforce, oblige, impel, force, lack等。表示能愿的义务型立场标记语主要是情态动词,如can, could, may, might, will, would, shall, should等。汉语语料中体现义务性标记语表示必要的例子如:应该的、要求的、被迫的、希望的等,表示能愿的例子如:必须、应当、不得不等。

记者调查版的义务型立场标记语的大量使用,折射出记者及委托方对于新闻事实的态度和立场,反映出记者的主观意识,是记者主管选择的结果。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纷繁复杂,记者调查和报道并非周到俱全,而是有选择地传播新闻事实,掺杂着记者及其委托人主观倾向性,通过主观性选择立场标记语,对新闻事实表明态度和立场,达到预想的引导效果。新闻叙事都有着个人的选择标准,记者调查都是个人的选择标准向读者展示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局,记者本身的价值取向、报道动机、代表的利益集团都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在语言上,记者往往借助个性化的语言选择手段表明自己的态度,发挥影响舆论导向的作用。

新闻立场标记语的存在折射出新闻主观性的存在,这也是由语言的主观性质所决定的。所谓语言的主观性,是指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话语者“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话语者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Lyons 1997)[7]。语言是使用者用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并不是价值中立的符号,而是社会背景、个人倾向性的反应,是社会意识形态和语言符号互动的结果。语言除了表达命题之外,还表达话语主体对于命题的态度、立场、情感,话语主体的态度融入语言之中,留下话语主体的印记。新闻事实是语言建构的结果,“离开了语言和符号,不仅思维的确定性没有根据,存在的确定性也没有根据了”[8](2-6)。记者调查的新闻事实也是语言的记述和表达,没有语言就没有记者调查。记者调查只不过是记者本人对于新闻事实的理解、解释、重构的过程,新闻事实是以记者的语言重构为基础的,客观性只能依赖于所使用的语言,因而语言是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因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之外的所谓客观事实,记者只有借助语言才能对新闻事件获得认知与了解。

以上列举了一些能愿性和义务性的立场标记语,表明记者在报道事实的同时,也在表达态度、情感、立场等,体现了新闻主观性的存在。从义务型立场标记语可以看出,语言在表达命题的同时,也在实现表达自我的需要。记者调查报道的意义,不是简单地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而是蕴含记者对于客观事实的认识和分析。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是有差距的,其中原因就是记者的主观阐释。

(三)英汉态度型立场标记语与新闻的主观性

态度型立场标记语用于表示对新闻信息或事件的情感、评价、态度。在英语语料中,这类表示情感和评价的词语还是较多的,尤其是副词、形容词,如fortunately, interestingly, surprisingly, pleasing, crucially, severely, practical, remarkable, plausible等。也有用名词、动词的,如irritation, surprise, fear, advantage, reservation, reject, benefit, oppose, support等。还有一些短语用于表达态度和立场,如as anticipated, contrary to expectation等。

漢语语料中,表示新闻或事件的态度、评价、立场等的词语相当丰富,副词、形容词,如幸运地、严肃地、恰当的、正确地、愉快的、有趣的、基本的、理想的、可能的、有限的、自然的等。汉语名词性态度立场标记语,如愉快、恼火、惊奇、缺陷、成功等。汉语动词性态度立场标记语,如害怕、恐怕、宁愿、满足、批评、否论、支持等。能愿动词表示态度立场的,如能够、必须、应当等。

记者调查的新闻语篇中大量运用态度、评价、立场的标记语,体现了记者在描述调查过程和事实时,伴随着表达的命题,一起表达记者对于新闻过程和事实的认知。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知客观世界的工具,记者的新闻调查是在用语言整理新闻事实,从而留下自己的印记。记者的新闻调查的事实不可能简单地、显而易见地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而是记者这一认知主体对于新闻事实调查、体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并通过某一视角用语言建构的结果。立场标记语是语言标记的一种,是语言中常见的标记现象,传递着记者的情感、态度、评价。记者借助多种立场标记语表达多种主观的意义,对客观事物作主观性描述和理解。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中英文新闻记者调查在描述新闻事件本身的同时,表达立场和价值、态度和感情,不仅是记者的能力,还是新闻的需要。如果记者调查中仅仅是事实和数据的堆砌,而没有解析背后的意义,没有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那么是不能成为有价值的记者调查的。

结语

记者调查版的新闻事件报道带有主观性,难以做到据实而客观,因为语言不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沈家煊,2001)[9](268-275)。记者调查不仅是在回溯现实,还传递着价值标准,包含着作者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阐释的思维活动,也就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作者的立场、情感、视角等。记者调查形成的新闻叙事一方面要求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真实面目,努力避免主观臆断,另一方面记者要介入叙事,需要把说话的目的与动机传达给读者,因而自然地带有主观色彩,这也是记者主观选择的结果。因此,新闻要求的客观呈现与记者的主观表达之间是存在冲突和矛盾的,无论新闻作者如何坚持客观真实性标准,新闻的主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难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Biber, D. & S. Johansson, G. Leech, S. Conrad & E. Finegan.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1999.

[2]Palmer, F.. Mood and Modal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徐宏亮.学术语篇中的作者立场标记语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结论部分作者立场标记语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46-50.

[5]柳淑芬.话语中的立场:研究现状及发展路径[J].当代修辞学,2017(5):63-70.

[6]龙满英,许家金.大学生英汉同题议论文中立场标记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

[7]Lyons, Seman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8]钱冠连.不当交际工具使用的语言: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之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英新闻语篇中立场标记语对比研究”[2017SJB1570]。

猜你喜欢

主观性新闻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