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业突围

2020-08-18胡登峰冯楠闵国林

中国经济报告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

胡登峰 冯楠 闵国林

【提  要】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经济与贸易发展迅速,出口结构逐步优化。最近3年以来,随着国际上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暗流汹涌,我国一方面坚持全球化战略,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积极应对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出口结构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在出口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运用RC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相关理论,将我国出口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数与日本、东盟的RCA指数进行对比,并计算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剪刀差,以及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我国比较优势存在的刚性及其负面影响,并从理论上阐释了比较优势刚性存在的原因、中国比较优势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如何实现我国产业升级,并针对该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优化决策。

【关键词】 出口结构分析;传统比较优势;剪刀差分析;产业结构优化

一国出口结构直接关系其经济效益及国际竞争力。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经济与贸易发展迅速,同时我国商品出口结构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1981年以前,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是出口的重心;1981年,工业制成品以53.4%的出口份额第一次超过了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并且此后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年增长;1981-201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从117.59亿美元增长到23516.89亿美元,与初级产品出口额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重心,改变了多年来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对外出口贸易格局。

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直接反映了一国资源禀赋结构变迁过程以及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变。现阶段,处于转型发展中的中国,这一出口结构的改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存在刚性,即我国长期一成不变地依赖传统产业来维持中国出口产业的比较优势,而忽视对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从而使中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随着我国出口结构从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变为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为主,改变了中国出口产业存在比較优势刚性的现状,有利于判断商品出口结构的合理性,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提供了实际经验。

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针对商品出口结构如何顺应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学术界目前尚存在诸多争议,例如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中国出口结构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出口产业结构。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与服务技术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数,并与日本和东盟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也能更加明显地反映中国商品出口所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一、文献综述

自加入 WTO 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程度提升,主要源于其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在竞争优势方面,学术界对于我国出口结构变迁以及资源禀赋的研究较多。关于出口结构变迁,陈仲常(2006)通过对我国1980-2004年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研究,证实了我国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许和连(2015)通过运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得出中国高端要素在要素结构中占比较低,服务贸易出口仍以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为主这一结论。董翔宇(2017)通过对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出口结构中资本品的出口比重增加,初级品的比重下降。关于要素禀赋的研究,王址道(2008)指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在依赖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来发展本国出口产业,一国出口结构与当地要素禀赋密切相关。陈英(2012)通过H-O模型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动态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国内资源禀赋影响了出口商品中的生产要素密度,要素禀赋演进与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升级正相关。黎峰(2014)指出要素禀赋结构升级通过改变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及贸易流向,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及本地配套能力等途径产生贸易规模效应及贸易增长效应,进而对贸易收益水平产生影响。在出口结构与产业竞争优势方面,喻志军(2008)指出在中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进入发展“瓶颈阶段”,而依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发展对外贸易,仍需要漫长的努力。现阶段,中国应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作为两者的衔接和过渡。阮敏(2011)指出一国出口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当地的比较优势产业,比较优势划分为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要充分利用静态比较优势,将其作用最大化,从而发展动态比较优势。Irena Benesovao(2017)着重分析了俄罗斯农产品出口相对于特定地区和国家的比较优势,利用比较优势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进行分类。王塑峰(2017)提出与传统比较优势相比,国家或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技术储备、人力资源、政府支持等因素对其竞争优势的影响更为重要。关于传统优势产业存在发展刚性方面的研究,徐剑明(2004)通过对我国出口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出口结构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传统比较优势产业存在发展刚性,进一步分析了刚性存在的原因,并针对上述现象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关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方面的研究,Stefan Bojnec(2018)利用全球市场上的标准化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调查了欧盟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指数的持续时间。Rossato Fabrí(2018)使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显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RSCA)来确定分析美国、巴西、加拿大、瑞典、芬兰和中国木浆生产的竞争力,分析其潜在的比较优势。戴翔(2015)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发展布局,结果表明中国的竞争优势仍然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张禹(2016)通过对几种不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测度方法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仍然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依旧有待加强。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出口结构中竞争优势以及资源禀赋进行了大量研究,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撑,接下来笔者将进一步分析三类产业间的变迁与要素禀赋支撑的现状,以及产业竞争优势的国别比较与三大产业间的支撑关系。

二、中国制造业突围:三类产业间的变迁与要素禀赋支撑

(一)出口结构的重心由初级产品转向工业制成品

中国作为全球货物贸易大国,货物出口额从1978年的167.6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8年的164127.81亿元人民币,中国逐步发展成为贸易强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良好。出口结构中商品主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基本上属于资源密集性产业。早些年,资源密集型产业一直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产业,在1981年以前,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是出口的重心,1981年以后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出口份额逐步超过初级产品,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也在不断增长,持续位于我国出口商品之首,在1996年,其出口总额为 482.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1.91%,在2018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为14603.2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8.73%。由此可以看出,机电产品出口额一直位居高位,虽然处于全球总体贸易形势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但机电产品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其贸易额增长十分明显。在大数据 、5G时代到来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创新意识的逐渐兴起以及创新创业政策的引导,我国加大了对高新技术的研发,201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7468.16亿美元,出口占比由1991年的4%提升到40.66%,该出口占比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了明显的比较优势,也体现了我国出口结构的重心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变为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

(二)出口结构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转变为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为主

我国自然资源充足、人口众多,拥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伴随着人口红利的出现,这些因素都促使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成为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产业。1995年至今,中国出口贸易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变成了贸易大国,并逐渐向贸易强国迈进。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力成本不断攀升、时代的不断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不断兴起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这些因素都推动着我国出口结构逐渐转型。同时又由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其规模的增长大于其经济效益的增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准入门槛低,致使我国商品出口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不利于提高我国外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出口结构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要素禀赋支撑的转变,从以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支撑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变为以人力资源、科技以及资本等组合型资源支撑的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出口结构。

三、中国制造业突围:产业竞争优势国家间比较及产业间支撑关系

(一)产业竞争优势国家间比较

本文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相关理论,将我国出口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数与日本、东盟的RCA指数进行对比,并针对该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优化决策。显性比较优势指数(Index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的含义是:一个国家某种出口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重二者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RCA= (Xi/Xt)/ (Wi/Wt)

公式中Xi表示一国某商品出口值;Xt表示一国商品出口总值;Wi表示世界某商品的出口值;Wt表示世界商品出口总值。一般而言,RCA值接近于1,表示中性没有显性比较优势可言;RCA值小于1,表示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小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则该国的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RCA值大于1,则表示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较强。

从图1可以看出,1995-2017年,日本的出口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说明日本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出口结构中所占比重稳定。资源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标变化平缓,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并且RCA<1,说明日本资源密集型产业没有显性比较优势。中国的出口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呈上升趋势。并且上升幅度较大。资源密集型产业的RCA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了62个百分点,RCA<1说明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没有显性比较优势,并且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在我国出口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我国出口总额比重越来越大,这与我国资源丰富、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加快,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说明仅依赖于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一比较优势,无法满足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需求。东盟的出口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变化幅度较大,呈波动增长趋势,东盟资源密集型产业的RCA在2009年以前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在2009年以后波动变化幅度大,在2010年达到近20年的高峰,整体上RCA>1,说明东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有显性比较优势,但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通过图1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产业的RCA远小于东盟,大于日本,说明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日本相比优势显著,但与东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图2可以得出,日本出口结构中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并且整体呈小幅度上涨趋势,日本的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的RCA变化平缓,在1.4上下小幅波动,说明日本的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有显性比较优势。中国的出口结构中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变化幅度较大,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加大了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重视出口结构中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的占比问题,中国的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RCA在2008年以前也呈上涨趋势,2008年以后变化幅度放缓,在2005年以前RCA<1,但不断上升,说明中国的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虽然不存在显性比较优势,但在不断地强化,在2005年以后中国的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RCA>1 ,说明中国的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通过对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资本的日益增多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是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越来越重视对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该产业的投入力度,同时随着外商资金的流入以及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向中国转移,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东盟的出口结构中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呈现增长趋势,但东盟的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RCA变化平缓,在1.1上下波动变化,RCA>1说明东盟的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显性比较优势。通过图2可以得出,日本的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对于中国和东盟而言,顯性比较优势较为明显。

日本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波动变化幅度较大,但从整体而言,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其出口的主要产业,日本的RCA在0.25上下小幅波动,说明日本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没有显性比较优势。中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说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出口的主流产业,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RCA在2.3上下呈波动变化趋势,说明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显性比较优势,并且这种优势比较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依靠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出口方面获得快速的发展,可以说,我国对外出口的快速发展在一定时期是劳动力成本低带来的,同时这一优势也成为外商直接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额、出口比重、来料加工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都产生了影响。总体来看,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额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但是增长率和所占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与此相反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增长速度和所占比重均不断上涨。东盟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东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RCA也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但RCA<1,说明东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没有显性比较优势。从图3可以得出,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RCA远大于日本和东盟,与日本和东盟相比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三大产业之间的支撑关系

1949-1977年间,我国的产业格局主要是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在1956年国家号召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第二产业发展迅速,1958年工业发展的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和服务业产值,位居三大产业之首。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国主要依赖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支撑,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第一产业平稳发展,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激发了第二产业发展活力,在1978-1984年间产业结构仍然保持着农业为发展基础,工业为主的发展格局。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服务业快速发展,在1985年超过第一产业产值,形成“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这一阶段,工业仍然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心,虽然依靠科技、资本等要素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日益重要,但第二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国家越来越重视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随之快速发展,在这一发展阶段,就业人口从工农业部门迁移进入服务业部门,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也高于第一、二产业,成为就业吸纳能力最大的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产值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产值,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在三大产业中占比超过50%,标志着以资本、技术等资源为主要支撑的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1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产值的数据,与2017年相比,第一产业GDP占比为7.2%,第一产业产值对GDP的影响增长了0.3%,第二产业GDP占比40.7%,第二产业产值对GDP的影响增长了2.4%,第三产业GDP占比52.2%,第三产业产值对GDP的影响增长了3.9%。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与第二产业差距不大,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仍需保持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为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我国高新产品出口占比。

(三)高新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剪刀型轨道分布

2000年1月中国出口总额为167.97亿美元,2019年7月中国出口总额上升为2129.16亿美元。其中2000年1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仅有20.7亿美元,截至2019年7月,这一数额已迅速上升至695.7亿美元。2000年1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有43.8亿美元,截至2019年7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上升至314.7亿美元。

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值占我国出口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2.33%,至201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上升为27.11%。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由2000年的29.87%下降到2019年15.94%。两者在2003年上半年出现交叉,交叉点之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呈现下降趋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导致剪刀差现象的出现。

虽然在1995-2003年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高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但是在2003年两种产业出口占比出现了剪刀差现象,从而出现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现象。通过分析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情况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从1995年27.98%小幅上升至1997年的29.04%,1997年之后呈下降趋势,从29.04%下降至18.91%。单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从1995年6.8%快速上升至2009年31.40%,2009年之后出口占比趋于平缓,保持在25%至30%之间。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高新产品保持较好的规模,整体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虽呈现下降趋势,但依旧保持一定规模,这主要与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密切相关联,也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接下来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我国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存在的原因及如何突破这种发展刚性,并给出政策建议。

(一)传统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存在刚性问题

传统比较优势产业存在刚性指的是我国一味依赖传统比较优势产业来发展经济,却忽视了比较优势产业边际效益递减这一现象,忽视应有的产业升级,最终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不能获利,不利于我国贸易强国的建设。2003年以来,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均实现快速增长,其中机电产业出口额一直持续快速增长,比2017年同比增长10.51%,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8.73%,但在机电产品的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高达70%左右,说明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产业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比较优势持续存在,并且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果单纯依赖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来扩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会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目前,外商投资的资金大多集中于我国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我国对于外商资金的利用也多集中于传统的优势产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造成了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巩固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出口中的地位,但不利于资本与技術服务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中国长期依赖于传统成本学说,一味照搬该学说的观点,却忽视了该学说不符合中国现实情况,这是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存在刚性的重要原因。我国密集地利用劳动力要素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时,其边际收益是递减的,由于我国过于重视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量,忽视了对技术的变革、制度的更新,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我国产业发展落后,在国际分工中的处于不利地位。

(二)中国传统比较优势产业突破的原因

中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仅仅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源密集型产业所获得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弱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价格的上涨导致这种优势逐渐丧失,在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占比过大,而这类产品普遍的附加值不高,以“量”取胜而非以“质”取胜,利润也较低,同时对于低端的工业制成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其次是随着产业技术进步,传统的优势产业不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低,新型材料逐渐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的地位,同时科技进步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科技对劳动者智力的需求逐渐大于对劳动力体力的需求,这也使我国传统的劳动力资源在量上的优势逐渐丧失;最后随着近些年来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兴起,这些国家也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低廉的劳动力资源,这些国家和中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领域优势逐渐消失。上述这些原因都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产业突破,要致力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使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发展。

五、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面对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恰逢中国春节,对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相对集中的转型经济社会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我国出口结构受到这次疫情的冲击力较大,针对此现象并结合我国过去产业崛起基本规律,我们建议:

(一)强化多元化出口,同时拓宽外资筹资渠道

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对外出口商品的主要分布市场。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市场越来越广泛,中国应该与更多的国家建立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严格贯彻市场多元化出口策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同时也要拓宽投资领域,促进内外合作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贯彻“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国家政策,积极吸引国外资本与技术进入中国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引进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进入中国,给予这类企业税收优惠,创新引资方式,加强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力度。作为本国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能力建设,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二)优化出口结构,同时提升迭代产品需求引导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一二三产业相互支撑。随着城镇化和产业融合性的发展,未来产业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内涵和外延将会发生质的变化,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体现为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相伴而生融合发展,同时资本与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也体现为多种形式并存,服务业的形式和内容也将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在扩大出口规模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增加产品和服务相互融合性产品的出口,提高跟踪性服务产品升级及出口,提升对迭代产品需求的引导,增强产品乃至于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比较优势。

(三)积极加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过去的几十年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一直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主导产业,但随着东南亚国家的兴起,这一竞争优势不再明显。通过中国资源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数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數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再明显,我国应该减少那些产品附加值低、国际需求量不高、比较优势不明显的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增加资金支持,将新技术、新原料以及新工序应用于传统工业产业之中,提高这些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变我国制造业位于国际价值链低端的这一现象。从“微笑曲线”看,就是在构筑微笑曲线底端厚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因此,构筑好微笑曲线的底端就要求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加大对劳动力再培训、再学习力度,通过提高劳动人员的素质,促进制造业与高新装备融合、促进制造业与高新服务业融合,积极开发出口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作为人口众多的中国,劳动力资源成为了我国国际竞争的优势之一,也成为了我国向高端产业进军的重要阻碍之一。在国际化分工之中,中国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制造大国”而非“创造大国”。中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价值含量低、技术水平低以及产品附加值低。这种对外出口的经济现象完全违背了当前我国“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理念,我们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体系产业支撑能力建设。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在这一变革中的作用,要做到政策支持创新,资金支持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强化创新成果中产品价值实现、科技劳动力价值实现。企业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以及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企业要加大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陈英:《要素结构演进与中国出口结构动态升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陈仲常、刘林鹏:《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10期。

[3]戴翔:《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测算》,《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

[4]董翔宇、赵守国:《出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规律与启示》,《软科学》,2017年第3期。

[5]高鵬飞、胡瑞法、熊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70年:历史逻辑、当前问题与未来展望》,《亚太经济》,2019年第5期。

[6]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0期。

[7]李国英、陆善勇:《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依托——基于综合优势战略论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11期。

[8]李晓华、李雯轩:《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转变》,《东南学术》,2018年第5期。

[9]黎峰:《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是否有利于贸易收益的提升? ——基于中国的行业面板数据》,《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第8期。

[10] 阮敏:《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基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经验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2期。

[11] 王塑峰、纪玉山:《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6期。

[12] 王址道、丁晓权、蒋常均:《出口产品结构与当地资源禀赋相关性研究》,《企业经济》,2008年第10期。

[13] 许和连、成丽红:《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转型吗——基于要素结构视角下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1期。

[14] 徐剑明:《论我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刚性及其转型》,《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8期。

[15] 杨亚琴:《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外贸战略选择》,《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16] 殷勤:《延伸传统优势产业生命周期的路径探讨——兼谈泉州传统优势产业创新的实践》,《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18期。

[17] 喻志军、姜万军:《中国贸易优势重构路径选择——从产业内贸易角度的分析》,《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0期。

[18] 张禹、严兵:《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估——基于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的测算》,《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10期。

[19] Irena Benesovao, Mansoor Maitah, Lubos Smutka, et al, “Perspectives of the Russian Agricultural Exports in Term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Czech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2017,63(7):318.

[20] Stefan Bojnec, Imre Ferto, “Drivers of the Dura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European Unions Agri-food Exports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Czech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2018,64(2):51.

[21] Rossato Fabrí, cia Gladys F.S, Susaeta, Andres, et al, “Comparison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es with Application to Trade Tendencies of Cellulose Production from Planted Forests in Brazil, Canada, China, Sweden, Fin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est Policy & Economics, 2018,(97):59-66.

(*胡登峰、冯楠、闵国林,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大数据驱动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及价值共创研究”资助(编号:18BJY032)。责任编辑:吴思)

INDUSTRIAL RISE OF GREAT POWERS: RESOURCE

 ENDOWMENT AND THE CHANGE OF EXPORT STRUCTURE

Hu Dengfeng, Feng Nan, Min Guolin

Abstract: Since China joined the WTO in 2001, Chinas foreign economy and trade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its export structure has been gradually optimized.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with the surging of anti-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ism, China has not only adhered to the globalization strategy, but also had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expor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using relevant theories of RCA (domina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in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intensive industries,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of RCA index compared with Japan, ASEAN, and calculate scissors difference about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products an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with high-tech products exports accounted for comparison, analysis of our countrys comparative advantage exist rigid and its negative influence, and theoretically explained the reason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rigid, The chan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ow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China are discussed.

Keywords: Export Structure Analysis;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Scissors Difference Analysis ;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优化
昔阳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实证分析
科研创新要素集聚、产业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安庆市产业结构升级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经济金融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探究
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作用机制研究
浅析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