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有效路径探索

2020-08-15王森浩贾美艳

关键词:道德观念道德观思政课

王森浩,贾美艳

(太原工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山西 太原 030008)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习惯于征服自然而忽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缺乏对自然的关注以及对人们生态道德观的培养[1]。直到环境越来越恶劣,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人类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威胁时,人们才开始反思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保护环境、拯救自然、培养生态道德观等话题开始被人们重视。高校作为中国教育的前沿,也在积极地发展绿色教育,但是,加强高校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观还非常淡薄,保护环境的行为不尽人意[2-3]。

生态道德观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观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手,告诉人们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如何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4]。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生态道德教育观念培养的积极作用,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中去。同时,高校在思政课中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生态道德观念,运用生态道德观念的优势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将生态道德观念应用到更高的高度,挖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与道德良知,确保生态道德观念被高校学生长久拥有[5]。

二、高校思政课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有效路径

1.源于课堂的基础性生态道德观培养路径。利用现有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寓生态道德观念于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环节,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高校学生生态道德观念的培养。一般高校只有相关专业才会涉及到生态道德观有关教育课程,而其他专业并没有设立。因此,必须要重视思政课对高校学生生态道德观培养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思政课教材内容,寓生态道德观念于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高校学生生态道德观,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6]。一是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重点讲解与生态道德观念有关的章节,逐渐转变学生的生态道德观。二是没有理论的生态道德观念是不牢固的。必须夯实高校学生的生态理论基础,使高校学生从理论上明白生态道德观的重要性,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三是教书育人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结合我国国情与发展现状,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源于课外的拓展性生态道德观培养路径。第一,积极举办各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大型活动,普及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观。高校思政课中的生态道德观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举办各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大型活动,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强化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一是举办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大型纪念日活动[7],二是以生态事件为契机对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观进行培养。生态事件与纪念日不同,生态事件具有偶然性,且时效性较短,但针对性较强,以生态事件为契机开展培养高校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各类活动效果会更加鲜明。高校可以紧紧围绕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推进式生态道德观培养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交流会、座谈会、报告会等活动,增强高校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可以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征文、演讲、书画、摄影等比赛,构建“和谐绿色校园”,潜移默化地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并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第二,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生态道德观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高校学生更是信息时代的宠儿,网络的普及更加广泛。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8]。一是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校园平台,宣传和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网络对高校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高校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利用网络与高校学生加强联系,建立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校园平台,结合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可以在平台上制作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片,以及开设聊天室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引导高校学生探讨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激发高校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使生态道德观的培养更加有效地进行。二是把生态道德观融入网络游戏,弘扬保护环境精神。网络游戏的新奇性吸引着大量的高校学生,然而目前绝大部分的网络游戏以暴力为主题,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关的网络游戏还非常少,应该将保护生态环境理念融入到网络游戏中,把网络游戏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使高校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知,对于探索高校思政课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有效路径具有更好的导向作用。

第三,加强和完善环保社团建设,建立高校学生生态道德观的第二课堂。环保社团建设的日益壮大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生态道德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环保社团为依托,大量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宣传介绍生态道德观的有关知识以及相关的环境法规政策,有利于高校学生进行生态道德观念的自我培养。通过局部来影响整体,达到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目的,使高校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与管理之中,给高校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将生态道德观转化到社会实践中。环保社团活动的举办能够大力推动高校学生亲身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运动之中,对推动高校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培养和提高生态道德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对高校思政课生态道德观培养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高校环保社团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开展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重要阵地,这是高校学生实践生态道德观的第二课堂。加强环保社团的建设是提高高校学生生态道德观时效性的重要保证,全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学生开展环保社团的建设,并已经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环保社团主要以传播环保思想、宣传环境知识、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高校学生自发、自愿地组建环保社团,体现了高校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这种自发式的社团活动,更有利于帮助高校学生将生态道德观转变为内在品德,逐渐形成一种优秀的素质。高校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力,以自我教育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反思生态环境问题。

3.源于社会的灵活性生态道德观培养路径。生态道德观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需要结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的情况,让高校学生走出去,融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要积极地参加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将生态道德观放置到社会实践教育之中,从而开阔高校学生的视野,增加对生态保护的认同感以及增强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思政课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结合实际情况,建设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环境观测、郊游、野外考察等活动,让高校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9]。

4.高校思政课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综合路径。第一,综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增强高校学生生态道德观建设。家庭作为人生首个教育启蒙场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基础性的,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学校作为孩子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则比较正规、同时也比较深刻,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孩子最终会走向大社会,一个大的熔炉。生态道德观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为了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必须要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生态道德教育的榜样,发挥榜样精神,开展与生态道德观培养有关的创新宣传形式,同时在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中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培养氛围,提升高校学生的生态幸福感[10]。第二,生态道德观的发展要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是高校学生作为生态道德观教育的主体,要不断提升高校学生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生态道德观的教育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自我陶冶,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自我教育引导作用,学会把高校思政课中的生态道德观进行内化,才能使生态道德观培养的事宜事半功倍。二是教师作为高校学生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另一主体,其引导作用毋庸置疑。教师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监督者,更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在高校思政课的生态道德观培养中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功用,使高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真正的生态道德观教育目的。

三、结 论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将要面临的生态问题更加严峻,除了现有的科技、法治、行政手段外,我国必须要加强利用道德手段来辅助解决这一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生态道德观这一新的标准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与教育相结合,产生生态德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对高校学生进行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生态道德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因此,在这背景下,研究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培养的有效路径显得格外重要。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道德观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新时代幼儿教师道德观的反思与超越——基于职业伦理理论视角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对体验性德育的几点思考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