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五重向度

2020-08-15尹欢谷松岭

关键词:师生法治法律

尹欢,谷松岭

(遵义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1]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中国的法治建设已迈向新起点,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更多拥有良好法治素质、极具法治思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法治文化建设程度及所达到的成效同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息息相关。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社会法治文化与校园精神文明的融合,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养,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也有助于推动高校管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确保各项工作更加有序高效地进行。然而,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能交出依法治校的满意答卷,法治教育开展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找准法治文化的发力点,从五个方面着手革新,是不断提高学生法治素养,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助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夯实理论之基,以教育强化学生法治观念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于夯实学生的法治理论教育。只有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具备基本的法治思维,才能逐渐培养起强烈的法治观念。目前,高校法治理论的公共理论教育大多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必修课中体现,通过书中第六章“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讲解,为大学生普及法律常识,明确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但仅靠这一章节几堂课的讲解太过笼统,由于课时少,也不够细致深入,教育者能够拓展到生活中的法律内容并不多,如蜻蜓点水一般难以让法治观念深入大学生内心,学生难以真正培养起法律思维。因此,要把法律知识的理论教育延伸到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领域,并且以必修课的形式拓展法治理论教育的深度,让法律修养同德育修养一样成为大学生发展自我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当然,理论知识的讲解绝不等于照搬枯燥的法律条文,而应该是详实丰富的。比如,当代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常常抵挡不住诱惑不经意间触碰了法律的界限,盗窃、替人高考、“校园裸贷”、杀人报复等大学生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折射出某些大学生心理失衡、法治观念淡薄,对法律既无知又缺乏敬畏。这一个个案例是开展法治教育最鲜活的反面素材,高校的法治教育就应该充分围绕这些案例以专题的形式向大学生深度剖析背后蕴含的法律知识,让大学生明白哪些法律底线不能够逾越,违法犯罪将面临哪些处罚。只有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导入法律知识的讲解,才能逐步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强烈的法律观念、具备基本的法律思维,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能第一时间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选择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

二、打破传统模式,创新法治文化的网宣平台

法治思想的传播仅仅依赖于思修课堂的传统说教是无法满足师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的,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今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搭上网络的便车。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 年12 月中国的网民规模为8.29 亿,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更是离不开网络。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平台在传播信息时具有及时、便捷、主动、交互、开放、影响范围广等优势,特别是作为新媒体代表的微信、微博更受大学生青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应该借助网络积极拓展法律学习的新媒体平台,将线上实时宣讲与线下充分联动有机结合起来。

网络传播不限于某一固定形式,可充分融合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在学校的官网、论坛、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法治园地,分版块实现校园法治宣传的多元化。比如在学习版块上传法律讲堂微视频供学生学习,在答题版块定期举行法律知识网络答题活动巩固学生的法律常识,咨询窗口提供一对一匿名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疑答惑等,以此扩大法律宣传,提升法治建设影响力,逐渐让网络法治传播平台成为高校法治精神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三、营造法治氛围,使法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高校法治文化是指高校的学生、教师及管理工作人员对于高校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2]学生、教师及管理工作人员都是生活在校园中的人,都潜移默化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因而法治文化建设理所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传播学指出,学校的“校园文化”包含了原来意义的显在的正式课程所代表的文化,而且如同正式课程一样,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3]所以,要想法治文化也持续发挥影响力,使校园文明、和谐、稳定、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常态,就必须让法治文化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具体的做法是,高校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结合法律相关的节日,有针对性地策划法治主题的宣传活动,比如“12 月4 日国家宪法日”、“3 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 月26 日国际禁毒日”等特定的节日,在节日当天利用学校的官网、公众号、广播站、报刊杂志、橱窗、墙报等开展法治宣传,或策划与法律知识密切相关的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法治宣传活动既可以每年出新意,也可以将其中办得好的活动打造成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精品活动一直延续下去,以此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宣传学习氛围,并逐渐使之内化为校园文化坚不可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合德育教育,共同深化法治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这一原则启示高校要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法治教育和德育同属社会价值教育的范畴,在“立德树人”教育目的上是同一的,只有保持法治教育与德育两者的协调并重,才能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大学生的品质。[4]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绝不是一个单一体,不能仅仅把法律知识的宣讲当作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全部。事实证明,高校的法治建设要取得成效,必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入手,一手抓依法治校一手抓以德治校,既要有法的威严作保障规范教职工及学生的各项在校行为,又要有德的温和暖人心来净化大家的心灵,双管齐下共同打造健康、和谐、文明、多彩的大学校园,为培育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提供德法相依的环境。

五、提供机制保障,确保高校师生有法可依

法治文化建设除了要加强法治教育、营造法宣氛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高校层面必须提供切实可行的机制保障,这是确保高校师生知法用法有法可依的根本。目前,与高校法治密切相关的法律,国家层面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中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比较健全的大学章程和师生管理的相关制度,使之成为高校内部处理各项事务、实施科学办校的依据,当师生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也能及时通过正规的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

在大学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有以下三个原则必须遵守:首先,要严格遵守国家宪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规章制度;其次,要秉承公平正义的原则,最大限度维护好师生的共同利益。比如在草拟制度时,充分调研本校的具体情况,使本校师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进来,把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纳入到合理合法的规范中来,为师生今后的维权提供依据;再次,要制定出合理的应急预案,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的或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新情况要有客观的处理办法。同时,还要及时进行这些规章制度的修订,跟上时代的变化,为各种新问题提供法律的解决途径,维护好依法治校的权威。

此外,高校法治还肩负着限制行政管理权力的职责,因而要强化民主监督机制,以督促行,营造校园良好的民主氛围,保障执法到位。高校可充分发挥党委、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等的作用,定期发布应该公开的校务内容,并开通投诉热线或投诉信箱,督促管理者透明用权,实现高校法治管理的革新,促进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管理等更加科学地开展。

在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孕育祖国未来栋梁的重要教育场所,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在学生心中种下社会主义法治的种子,让法治观念深入内心,让法治精神得到弘扬,让校园维持和谐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高校管理民主科学,让一切常态化问题都能有法可依。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所指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心里。[5]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法治管理也不可能短时间内覆盖到每一个细节,因此,更需要高校的领导者们从思想上重视法治文化建设、从行动上支持法治文化建设。从夯实理论基础、创新法治教育途径、营造浓厚法宣氛围、德治法治双管齐下、提供健全机制保障五方面着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培养起高校师生真正的法治信仰,自觉提升自我法律素养,做到人人知法、懂法、敬法、守法、用法,最终营造出一个颇具法治氛围、管理服务井井有条的和谐校园。

猜你喜欢

师生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麻辣师生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