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大班幼儿“告状”之策略

2020-08-14余祥妹

考试与评价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班幼儿策略

余祥妹

【摘 要】 幼儿告状主要的目的是借助老师权威来阻止同伴行为的发生。“告状”这一现象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是最普遍的现象。幼儿从中班升到大班后,告状现象频率比中班多很多。一般在成人眼中認为是小事,而孩子们却跑来告状。为什么幼儿这么爱告状?怎样正确对待幼儿频繁的告状行为呢?如何使幼儿的告状行为逐步减少呢?笔者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提出适当的对策。

【关键词】 大班幼儿  告状行为  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班幼儿缺乏社会经验,语言交往能力差,规则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老师是他们最信任的人,当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便会寻求老师的帮忙和评判,这样就产生“告状”这一行为。在幼儿阶段对规则还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有着绝对的服从性,因此当同伴违背规则或是劝说无效时,便向老师告状这也是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决定“告状”行为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到7岁的幼儿正处于道德发展阶段,即“他律”阶段。“他律”指的是“儿童的道德行为判断受儿童本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在对待一些规则的态度上,这一阶段的儿童尽管自己掌握不全却把规则当成是神圣不可违背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只依据行为的后果即“行为符合时”,往往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会去考虑其他幼儿的主观动机,这是幼儿爱告状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于一些道德概念与认知比较缺乏,遇到事情就会急着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所以大班年龄段的孩子,往往都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引起他们的注意、争吵、打架,矛盾多了那么告状自然也就多了。如:区域活动的时候,海博在美工区玩橡皮泥没拿进区牌,被佳欣看见了,就过来告状说:“老师海博没拿进区牌就去美工区玩了”。我就对佳欣说:“你能善于发现问题很棒,下次你看见谁没拿进区牌你可以提醒下,可能他们忘记了。”海博听见我这么说就赶紧去拿进区牌,还投来感谢的眼神,因为我没有批评他。从这个案例可以明显地看出孩子的年龄较小,规则意识还不够强,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小朋友们的督促,所以对告状的这种现象我们老师可以给幼儿提些建议和意见。

(二)缺乏社会交往技能与解决纠纷能力

5-6岁的儿童喜欢和同伴一起玩,但是往往在活动中碰到问题不懂得解决,对于孩子们对的行为要给予支持与理解,他们对规则有错误认识的时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关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逐渐学会交往,体验与同伴分享快乐,同时还可以获得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

(三)家庭与幼儿园的道德教育差异

大班幼儿正处于一生的敏感期,这时期道德教育对于大班幼儿来说非常关键,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故而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一些孩子养成了自私、爱发脾气、听不得批评等不良习惯,反馈幼儿在园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时候,家长会找各种理由如:我的孩子小、爷爷奶奶溺爱等为孩子推托。如:有一次户外活动玩滑梯,蓝翔插队,紫瑶叫他排队,他却不听,这时候紫瑶就生气地打了他一下,蓝翔也使劲地打紫瑶,我上前制止并问紫瑶:“为什么打人?”她回答道“是蓝翔插队,说他也不听,所以我就打他。”我就问蓝翔:“为什么紫瑶打你你不告诉我,你自己要打她呢?”蓝翔说:“奶奶教我如果有小朋友打我,我也可以打小朋友。”我对他们俩说:“打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老师希望你们能友好相处,紫瑶以后对于不听劝的小朋友不可以动手打人,蓝翔以后要记得排队,当有人打你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如果自己解决不了要来找老师帮忙。”说完我还让两个小朋友握握手,他们俩又开开心心地一起玩去了。从这个案例看,家庭道德教育是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品德行为的,所以老师与家长充分沟通,及时反馈幼儿在“园”与在“家”的一些行为信息,以便双方及时采取相应教育措施。教师还可以在家长会上指出家长对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强化家庭品德教育意识,从而促进大班幼儿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与特点

在幼儿告状的案列中,告状行为总是有一定的目的倾向,根据幼儿告状的目的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检举、揭发型

“检举、揭发型”告状是指幼儿在道德发展的基础上,为了维护规则和伸张正义而采取的检举他人不良行为的告状,以求老师对他的肯定和表杨。如:吃点心时,张洋把面包捏得碎碎的弄得满桌都是,依梵看见了就说:“老师你快看,张洋把面包拿来玩。”这时候生活老师走到张洋身边,对他说:“你要是不想吃面包可以跟老师说,不要把面包捏得到处都是,这个样子多脏啊。”张洋马上拿起面包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依梵的告状行为,说明她有了正确的判断,知道张洋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以告状让老师纠正这种不好的行为。

(二)求助型

这种类型的告状,幼儿是为了让老师公正解决纠纷或让老师保护自己而形成的告状行为,它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比例较大。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会出现意见不一、争夺玩具、以强凌弱等现象。当这些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孩子马上就会跟老师告状。如:有一次建构的主题是桥,女生组正在认真地搭建桥,锦坤也想跟她们一起搭建,就走过来蹲下,在没有征得同伴同意的情况下,拿起一块积木往她们搭建好的桥面上放,结果就把刚建好的桥弄塌了。这时候钰晨很生气地跑过来向我“告状”:“老师我们刚搭建好的桥被锦坤弄塌了。”这个案例是锦坤没有征得同伴的同意,自己拿着积木想搭建,结果把同伴已经搭建好的桥弄塌了,钰晨告状是为了请求老师帮忙。

三、幼儿“告状”行为老师应对策略

一般在日常的集体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大班幼儿的告状相对较少,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告状”情况最多,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争抢和冲突,老师就得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1.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正面引导。大班幼儿在生理和心理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动范围也比中班大多了,自我意识增强了,具有强烈的反抗心理。所谓“正面教育”就是当孩子行为有悖常规时,要抓住其内心的冲突或消极情绪的波动,抓住时机进行正面教育。一定要在幼儿正确认识错误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正确道德行为作用。在引导过程要避免强制灌输,注重心灵的沟通。如: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新玩具,自己也想拥有就悄悄地拿走,这种行为不是“偷”,但要及时纠正和制止,通过生动的故事等方法,启发他们去判断事情的“对”与“错”,并及时改正。

2. 要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老师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贯穿于幼儿园五大领域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老师可以在晨间谈话,利用讲故事来帮助幼儿分清道德标准;也可以在喂养小动物、照顾小花小草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的同时,愿意付之行动去帮助他人。之后还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质。

(二)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减少“告状”行为

1. 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如主题活动《幼儿园里真快乐》里的《我的好朋友》,在音乐活动《拉拉钩》中引导幼儿参与同伴的游戏活动,友好相处、共同分享,并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巧,如轮流、等待、谦让等,让幼儿在游戏和学习中学会解决问题。又比如我会让孩子带图书、玩具、食品来开展活动,促进幼儿相互交流与分享,使幼儿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2. 适时指导,放手让幼儿进行交往活动

适时指导,放手让幼儿进行交往活动。比如当幼儿发生冲突或在交往中遇到困难向老师求助时,只要幼儿在安全的情况下,便让幼儿自己处理,老师不要当“裁判”,让他们用自己认为公平、合理的办法去解决,由此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对于缺乏交往技能的大班幼儿来说,不管以什么样的原因来告状,老师和家长都要重视幼儿告状行为。如:求助式的告状,老师要及时帮助幼儿寻找解决方式增强安全感;表现欲的告状,老师首先要肯定幼儿的方式,再帮助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分享、合作,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的品德。不管哪种告状,老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必须掌握一些策略来应对。

参考文献

[1] 郑报.幼儿的不良心理行为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河南教育(幼教),2019.

[2] 逯丹.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

[3] 贺丽君.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的研究[J].电脑迷,2018.

猜你喜欢

大班幼儿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编趣味绘本,绘精彩童年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