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路径探析

2020-08-14徐冰清

决策探索 2020年16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实现路径大学生

徐冰清

【摘要】培育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仅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因素,着力探究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实现路径

一、新时代大學生政治认同的内涵

政治认同是属于政治哲学范畴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某种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认可、接受和自觉服从的一种心理和情感。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定语境下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是对党领导人民创建这个国家、建设这个国家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即对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认同。因此,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都内在地统一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认同中。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归根结底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认同。

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多维度影响因素

(一)主体维度

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所接触和获取的信息是广泛而多元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此外,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极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政治认知上存在一定的情绪化倾向,在政治认同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和多样化需求造成了他们政治认同的差异性。

(二)历史维度

新时代大学生多为“95后”“00后”,他们成长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水平有大幅提升,生活相对安定优渥,对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探索年代的艰辛和贫困缺少直观的感知,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变迁历程缺乏切身的感受,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合法性的认知相对弱化,对党的政治认同因而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文化维度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建立的基础产生影响。在以个人为中心的目标导向的驱使下,大学生往往会以能否解决眼前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及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作为政治认同的主要评判标准,而不是将远大宏伟的政治理想作为政治认同形成的基本动力。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和来源更为广泛,西方社会以所谓的“普世价值”和包装后的“民粹主义”,向中国民众进行有意识的价值输出,对于缺乏政治辨别力的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而言,很容易形成与主流价值文化相悖的亚文化或非主流文化,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动摇、缺失等诸多问题。

(四)绩效维度

政治认同内在地涵盖了执政党的权威性和民众认同的自觉性。从执政的成本收益角度出发,民众自觉的政治认同是维持政权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而民众的政治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执政者的执政绩效。社会转型带来的贫富差距过大,公权力滥用造成的贪腐现象,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民的观念或评判。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就业、住房、高等教育质量等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是他们评判执政绩效的最重要尺度。大学生能否在执政者的政策下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和美好生活,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着重要影响。

三、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路径

(一)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效能

党和政府的执政绩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建立和巩固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必须首先着力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效能。执政效能的提升既要从党自身的建设出发,又要从满足民众最关切的需要出发。

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因此,提升民众的政治认同,必须不断完善党自身的形象。“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不断地完善党内制度规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建设的各方面,通过开展持之以恒的正风肃纪、深入反腐、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党建活动来促进和引领社会公平正义与民主法治。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绩效的重要着力点。对于高校而言,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安排,解决好住房、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和质量等事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美好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是巩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

(二)完善政治认同教育体系

1.突出党建育人引领作用。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党在高校的领导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育人的根本要求。从作用主体来看,高校党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路径具体可以分为两方面,一个是教工党建,另一个是学生党建。

高校党建要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和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举措突出党建育人的引领作用,尤其要在教工党建的挖掘培育和发挥实效上探索方式方法,形成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常态化的理论学习机制。在基层党支部中,细化日常学习的制度规范,支部书记督促各支部党员落实日常学习机制;建立二级学院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支部的学习机制,形成党委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的良好氛围。二是注重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的共建联动,将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有机结合起来,教工党员在教学和支部活动中树立双重示范作用,真正以言传身教影响带动学生党员。三是充分挖掘教师党员中的优秀典型,加强教师党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一些人文学科甚至理工科的教师党员可以在课堂上设五分钟的时事报告,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示范引领作用。

2.拓展思想政治课堂延伸效应。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内嵌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学生政治认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往往只注重理论的灌输,对学生政治素养的锻炼和培养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政治辨别力不足。

在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有能力去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和当代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减少代际差距。高校可以考虑筛选出一批能够与学生形成有效沟通和良好互动的优秀教师,以他们的名义开设公众平台或账号,针对时下的热点开展点评和分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评判体系,让主流、权威、真实的声音占领学生的政治意识领域。

3.深化輔导员思想政治育人效能。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现实情况下却往往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辅导员陪伴和见证了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期的相处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师生关系,可以亦师亦友,因此,必须切实发挥并深化辅导员思想政治育人的效能。首先,辅导员必须向大学生阐明“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在任何时代,个人的发展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小我”。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只有把自己的梦想与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时,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激情,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真正的价值。其次,要注重搭建平等畅通的诉求表达平台,因势利导。注重在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上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学生大局观,提升政治认同。

4.发挥朋辈协同引导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朝夕相处的同伴和年龄相仿的学长在大学生活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探索、相互帮扶、相互陪伴,兴趣爱好一致、沟通更畅通,能够形成一定特色的群体效应。因此,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中,还要注重发挥朋辈引导作用,提升协同育人亲和力。

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在政治素养的培育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要充分引导学生党员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实践行动对身边人形成示范效应,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强化对党员身份的认同。除此之外,注重挖掘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在学生身边树立典型和榜样,对大学生施以正面、积极的影响,以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元修成.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周金华,刘睿.从三个领域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40.

[3]范蕊.微博时代:90后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4):59.

[4]曲一歌.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29.

[5]李文,张宇斌.从政治认同到信仰追求: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新探——以大学生政党认同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3(06):35.

[6]王来喜,云莉.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探究[J]. 前沿,2020(01).

[7]蒋荣,戴均.政治认同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结构方程建模法(SEM)的分析[J]. 社会主义研究,2013(03).

[8]左惟.深入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 奋力书写大学治理的中国篇章[J].中国高等教育,2019(22).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实现路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