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网络思政新媒体平台建设策略

2020-08-13金妙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8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艺术类大学生美育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的高校思政教育应放在“互联网+”背景下。近年来,各类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逐渐走进高校思政工作视域,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建设内容。然而,目前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还较为少见,关于艺术类网络思政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还需要较多策略性指导和理论性研究。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结合艺术专业特点,做好艺术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把握“德育”与“美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将学生的艺术文化教育植入思政教育体系,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该文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网络思政;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美育

[作者简介]金妙颖(1992—),女,浙江湖州人,硕士,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网络思政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8-0073-02[收稿日期] 2020-04-01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快速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俨然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指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通信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大融合,并且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升级、设备的不断更新,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链、新的生态模式[1]。不难看到,在互联网+时代,各类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逐渐走进高校思政工作视域,网络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阵地转移,从线下教育为主,慢慢拓展到线上教育,在教育工程中逐步把控网络平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对于广大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谓是势在必行。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到,进一步推动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不断丰富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为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质量,上海市教育系统在“三全育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三圈三全十育人”体系。其中在“中圈”中更是具象化地聚焦到了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利用网上思政教育平台,联动第一课堂资源,将党团建设、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线上到线下、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育人[3-4]。

二、艺术类网络思政平台建设背景

互联网大背景下,高校要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理念,确保“中圈”功能显著,落实网络育人效果,加强网络文化供给,就更要紧紧围绕受教育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以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学院以艺术专业教育见长,艺术氛围浓厚,艺术成果丰硕,学院有2/3的学生为艺术专业学生。在艺术专业大学生群体中做好思政工作,就要做好艺术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相互滲透,把握“德育”与“美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将对学生的艺术文化教育植入思政教育体系,建立一个艺术特色明显、文化引领充分、育人效果显著的新型网络思政新平台。

在此背景下,学院创建了特色艺术类大学生新媒体平台—Style DHU型东华网络文化工作室,旨在牢牢把握艺术时代精神,紧紧遵循思政工作规律,紧密结合艺术专业特色,努力将学院党建工作、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生涯教育、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与网络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三、艺术类网络思政平台尚存在的问题

经过笔者前期调研,发现Style DHU型东华网络文化工作室尚存在以下几点共性问题尚待解决。

1.学生对工作室的思政教育功能认同度较低。根据前期了解,笔者发现学生对艺术报道、专业科普、网红活动等主题接受程度高,但对利用工作室进行思政教育认同度明显较低,甚至对一些思政类主题报道存在抵触情绪。

2.网络思政教育缺乏内容创新。工作室报道的部分思政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够“接地气”,缺乏学生关注度和讨论度。

3.缺乏网络平台监管体系和理论深化。工作室对于部分网络敏感内容缺乏及时监测,对于工作室学生团队缺乏网络素养培训,对于艺术类网络思政平台建设也缺乏理论总结与深化。

四、加强艺术类网络思政平台建设的策略

1.创新和丰富平台内涵:加速完成艺术类思政网络文化工作室的“转型”工作,在报道专业特色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流文化对网络文化工作室的主导作用,加大党团建设、学风建设、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工作模块在网络思政平台中的比重,将主流思想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全面丰富平台内容,着力加快内涵建设,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赋能”。

2.加强和夯实文化引领:通过对学生团队的培育、平台内容的扩展、平台文化的宣传,结合“文创50条”精神,加强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学院艺术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借助五四运动100周年、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持续扩大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影响力,使工作室的育人效果进一步扩展,提高平台在青年学生中的关注度,在青年学生中实现文化引领。

3.增强网络思政团队建设:积极为平台学生团队提供摄影、撰稿、排版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骨干团队工作专业能力;增加线下学习内容,组织团队骨干学生参加理论学习讲座,电影党课、参观革命基地等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骨干团队工作的思想水平;建立平台活动的线上招募、线下组织、线上再反馈机制,逐步影响学院更多青年学生一起学习红色文化、提高思想水平、感受艺术魅力;通过挖掘、教育和培养,以及线上线下的文化烘托,努力带动团队成员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力争上游主动奉献,为网络文化工作室团队注入更多“红色基因”。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艺术类大学生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