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2016-12-06李超

人民论坛 2016年31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

李超

【摘要】文章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英国学生事务管理特点,以及与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为基础,在如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标下,谈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我国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高校 学生事务管理 网络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涉及学生学业辅导、学生招生和就业指导、学生资助、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学生组织的运作形式、个人导师制、朋辈指导、信息化管理、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国际学生服务、残障学生服务等等。从内容上看,与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无本质差别,但在学生事务管理背景、理念、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别。

中英两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

从相对较宏观的“大学功能”角度看,中英两国在对现代大学功能的阐述上,并无很大区别。如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在此方面,英国高校也有着相似的功能和目标。但若能准确说出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异同,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两国的高等教育,从背景到现状,从内容到形式,甚至从学费、奖学金、贷款等细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单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点来讲,我国先后经历了从“网络背景下的思政”到“网络思政”的转变,即起初将网络作为新工具、新平台来开展思政工作,到后来认为网络与空气和水一样,是人(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包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开展思政工作,成为新常态。这种转变,是核心理念的转变,亦是与时俱进的改变。而英国,首先没有“网络思政”的概念,甚至都没有一个部门或团队在从事这项专门的工作,充其量就是负责运营和维护各种网络平台工具的教师,在做着类似的工作。但英国高校并非没有网络思政,而是将网络工具,融入到学生服务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

一个简单的例子,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英国亨利商学院(Henley Business School)以其校友和细致的校友工作为傲。他们的校友工作特色与我们并无很大的差异,无非是定期联络校友、给校友在门户网站上开设角色入口、线上线下的聚会等等。新老校友在此平台不断受益,学校也能在其中受益,可谓多赢的典范。但仔细看,亨利商学院的校友联络工作,无外乎Facebook、Linkedin等较传统的社交工具,而最主要的沟通工具,是Email和学校主页。与我国高校校友工作相比,他们更加注重校友的体验和需求,并没有开发什么独特的网站或手机APP给校友使用,而是每月一次,通过Email给每位校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News Letter)像拉家常一样告诉校友学校最近发生了什么。他们有专门一个团队,组织、策划这封信的内容,深入研究校友的需求,想方设法了解校友的体验。所以,亨利商学院更加看重这封邮件的内容,而形式(用什么方式送达校友)永远排在内容之后。这也是亨利商学院校友满意度超过89%的原因所在。

网络思政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关注是否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中国高校的网络思政,正处于繁荣阶段:大到一所高校,小到一个班级,有的甚至一个宿舍,都会创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全媒体发布更不在话下,一条信息,要通过微信、微博、QQ、人人网、门户主页等等平台同时发布。似乎大家都忙于创造新的方式,表达自我,传递信息。这种繁荣,不可否认,是一种进步,但其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工具本身,而忽视了工具的使命;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形式,而忽视了根本的目标;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忽视了创新本来的目的。相比较而言,英国高校的工作就显得相对踏实、务实,如前所述的亨利商学院校友工作的例子,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笔者看来,所谓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创新,不是创造出新的需求,而是用一个新的模式去解决一个已有的需求,在商业模式中,这部分市场叫做存量市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这部分需求可以定义为“存量需求”,即对于学生来讲,除去已满足了的需求之外,其余待被满足的需求。我们应当关注这部分“存量需求”,而不是过度关注工具、关注形式,关注创新本身。

从操作层面上看,如果创新过于频繁,如为某个需求特别地开发一套软件或一个APP,那么,前期教育用户(改变学生的使用习惯)成本极高,培育周期很长,而且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可重复性也很差。学生可能使用一次觉得很新鲜,但与使用微信、QQ、Email等常年养成的使用习惯相比,持续使用的意愿并不强。由此得出,顺序很重要:先使用微信等学生习惯的工具,再在其中加入新的功能,来满足学生各种层次的需求(最好是核心需求);而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全新的工具。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而非网络工具本身。不可被工具所左右,亦不可唯工具论,陷入工具的局限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并非网络,而是思想政治教育

一个有长远价值的网络思政模式,必定提供了双赢或多赢。方案互联网本身的意义在于提升工作效率,网络思政就是基于互联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产物。在笔者看来,一个有价值的网络思政模式至少应当让网络思政的两个主要角色:学生和辅导员,双方的效率都得以提升,才有长远价值的可能。无论是新开发的学生管理系统,还是基于网络的应用平台,不能只满足辅导员的效率提升需求,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

一个优秀的、有价值的网络思政模式,可以实现双赢。当然,实际情况并非这样简单,辅导员、学生的效率是否真正得到了提升,并不是使用某个平台或工具一天两天就能够看得出来的,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来检验效果。但至少不能让双方的效率有明显的下降,否则违背了使用网络工具开展思政工作的初衷。

网络思政的信息化工具不能过度垂直,不能大而全,应满足多数学生的经典需求。一方面,网络思政的信息化工具不可过度垂直。例如,单独开发一个学生投票工具,或讲座预定系统,不仅开发成本高,而且用户的教育成本很高(学生需要单独安装一个工具软件,或者单独前往专门的网站地址,按照软件设计的流程,去完成某个需求)。这类需求完全可以在微信等已有较成熟的平台上完成。另一方面,信息化工具也不可大而全。一所高校花几百万购买一套“全功能”、“航空母舰级”的信息化系统,并非个别事件。但动辄一年甚至更久的软件实施、培训过程,让不少辅导员老师和学生怨声载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并非网络,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次,笔者试图从英国高校的老师口中得出他们是怎样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或如何开展网络学生事务管理),都会无一例外得到一个很费解的表情,因为英国并非将网络学生事务管理单独看待,而是将网络工具,融入到学生事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多“向下看”,努力践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全面需求,分析学生需求的特点,以满足“存量需求”为主,努力寻找方法,以最佳的效果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过度关注形式而忽略内容,高质量的内容是网络思政提高效率、保证效果的关键。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注:本文为北京语言大学梧桐创新平台(项目编号:16PT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美]克拉克·科尔,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网络思政视频库建设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现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吉林省高校网络思政“微”阵地面临的困境剖析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存在的不足与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网络思政研究
构建微博体系,创新高校网络思政工作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思考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基于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社交型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