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历史课堂提问

2020-08-13李佩剑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李佩剑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教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促使学生历史知识迁移和学以致用能力发展。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展开一番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互动的重要途径,是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慧潛能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提问制度,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在提问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核心素养,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对此,我们有必要找出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策略,从而提高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

一、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时空联系性不强。时间和地点是构成历史知识的两大基本要素,也是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基本保障。在高中历史提问过程中,一些教师一般根据课堂的需要,通过回忆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史实,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精心设计的,具有随意性,只是教学的一种过渡。然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学生对分布格局的联系解读,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孤立的历史提问教学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导致学生难以通过问题挖掘出历史之间的深层联系,降低了课堂提问的价值。

课堂提问缺乏批判性的思维。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给予学生发展上的帮助。然而在课堂提问过程中,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只重视对知识点的提问,历史的批判性特点有名无实,教师缺乏引导学生进行史料互证的意识,导致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起不到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作用。

课堂提问缺乏全面而合理的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结果,还要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然而部分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习惯使用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记住其中的结论,却不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导致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

1.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提问策略

任何历史现象都有着特定的背景,包含人物、时间、地点等,时空观念素养是学生能够正确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整体掌握历史框架,灵活掌握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形成时空概念。要想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素养,教师要重视对教材中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并且避免让学生孤立地学习历史。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将所要学习的某一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其他事件产生联系,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潜意识里学会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

比如,在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节内容时,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从整体上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抓住教材中的主干部分,突出这个过程的曲折性,并将这个框架整体地呈现在多媒体设备上,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然后提问:“假如你现在是个导游,在介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关情况时,你会怎么介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不同的时期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它的发展?在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呈现出的特征,你认为它会对当时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通过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前因后果及发展过程进行层层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个阶段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又比如,在学习《近代民主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章节内容时,我使用地图教学的方式,将《南京条约》开放通商口岸的分布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通商口岸的分布图、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同上口岸分布图等地图统一展示,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时期我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图上的哪个地理位置?这些地理位置呈现出怎样的分布特点?从分布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经济和对外政策,有助于学生总结历史,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融入时空观念,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

2.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提问策略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得可信的资料,通过获得的资料重演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检索和使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树立坚定求实的学习态度,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思维,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提出历史问题、探索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的提问要紧扣历史材料,让学生通过问题围绕史料深入挖掘,帮助学生更充分地提取出史料中的关键信息,明白史料的价值。

比如,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我观察到学生对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非常感兴趣,于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有名的暴君,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建骊山墓,种种历史都将秦始皇放到暴君的地位上,那么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秦始皇真的是一个暴君吗?如果要你来解释这个问题,你会通过什么渠道来搜集史料?你怎么确保搜集到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呢?”这样,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我再将从网络、图书馆等途径获得的一些资料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这些文字资料、实物资料等进行讨论,并结合这些资料回答问题。如此,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实际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史料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辨别史料的能力,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高。又比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节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文字资料,包含《史记》《楚辞》等,又展示了一些当时的青铜器图片,然后提问:“这些资料对我们确定当时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帮助?其中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作者的个人观点?青铜器的发现对我们确定这些文字史料有什么帮助吗?”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史料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史料,避免因为孤证而得出错误的结论,继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提问策略

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对具有可信度的史料的足够理解之上,结合学生个人的判断,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经历不同,对历史的理解角度也会不同,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歷史解释素养是一个较为艰巨的任务。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思考,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质疑,并且在好奇心的引导下通过查找资料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节内容时,我提问:“历史上对于孙中山先生有着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有的人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你们认为这些评价都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结合所学到的历史真实资料,你怎么看待这些评价?如果要让你自己来讲的话,你会怎么评价孙中山先生?”分别从革命史和社会史两种角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引导,体现出了不同的历史解释,有助于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形成丰富的历史解释素养。又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提问:“很多人都认为鸦片战争是林则徐引起的,如果他不禁烟的话,战争可能就不会发生,而且中国当时的国力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林则徐之后还被革职,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如果林则徐没有被革职的话,中国就不会战败了吗?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结合史实,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让学生对历史做出客观的解释,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本文针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提问展开了一番探索。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积极使用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良好历史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针对历史资料展开大胆分析与解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并发挥历史教学的实际价值,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重要的依据,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王艺诺.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培养探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7.

[2]安思蒙.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

[3]王伟星.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洞察力的培养[D].扬州:扬州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