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因材施教”的现实审视与发展完善

2020-08-13罗瑞颖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差异教学因材施教课堂教学

罗瑞颖

摘    要: 教育者应依据儿童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掌握不同儿童的特点,从而因材施教。现实教学中,教师因“成绩”施教、教学墨守成规、实施“标准化流水线”培养方式等问题屡见不鲜。因此,提高教师队伍育人水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利用学生差异教学、正确理解和实施“因材施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 因材施教    差异教学    夸美纽斯    课堂教学

一、 为何“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心理学基础。

“因材施教”中的“因”是根据,“材”是指学生的差异,“施”是实施,“教”是教育、指导。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①(228)。

夸美纽斯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本性的自然发展,他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尊重儿童,关心其现实生活;教育者还应依据儿童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然而尊重儿童并不意味着事事顺从,不是放任儿童所思所想、不干涉他们的任何决定,而是以尊重儿童的天性、个性、兴趣等为基本条件,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科学给予外部干涉和思想意识指导,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对课程实施的意义。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对于伶俐的、迟钝的、渴于求知的、怠惰的、温柔顺从的、倔强恶劣的等不同特点、不同心性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后来教学方法的改良提供了经验和依据、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从哲学层面上看,因材施教注重尊重人性差异、发展人的个性、追求人的发展;从心理学层面上看,因材施教以个体差异、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材”多被理解为学生差异,多指学生个体间的生理和心理差异等。此外,学生间的社会差异在当代教学中同样值得关注,主要体现在社会阶层、文化资本、语言代码、经济地位等方面。社会差异的逐渐多样化对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觑,同一個班级的学生在家庭的培养与影响下,即使经过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也可能产生极大的差异。社会差异不仅影响总体的课程、教学、评价等,而且会具体影响课堂师生互动、学生发展机会、课堂教学效果等。直接消除学生的差异是不切实际的,应当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2.对教师进行课程实施的指导

教师首先应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尤其是对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经济地位,具备不同文化资本的学生应准备不同的教学方案,避免因社会差异对学生“差别对待”,特别是在教师期望、教学态度、教学公平等方面。此外,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执行者,课程虽是固定的,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进行微观调整,尽力在教学活动中缩小学习环境或学习条件处于劣势学生的差异。因此,进行隐性分层实施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必要。不是说一堂课的准备必须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且有相应的教学方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迷失了的“因材施教”

(一)因“成绩”施教取代因“材”施教。

在部分地区,重点学校、优秀班级、高级教师等一系列荣誉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密不可分。在学校的升学率指标、家长的迫切期待、班级总分排名、学生的课堂反馈等各类压力之下,教师身心疲惫,茫然失措。仅用“成绩”差别代表学生的特点与差异有以偏概全之嫌,且缺乏对学生的综合判断。因此,是否兼备“因材施教”和提高成绩的能力,如何平衡成绩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实施到了什么程度、取得的效果是否理想,学生的成绩和潜能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关注和开发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教育者。

(二)“墨守成规”阻碍“因材施教”。

一些教师存在墨守成规、固执己见、懒于改进教学的问题。一次备课用于不同班级、不同学年的教学,不因学生的差别和时势的改变变换教学内容或方式;既难以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又不愿意向其他优秀教师请教,导致教学能力止步不前;不愿学习和接触新鲜事物,造成与学生交流不畅、形成代沟;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教授不同程度、特点的学生,忽略或无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整齐划一”挤压“因材施教”。

学生的特长得不到锻炼、潜能得不到开发、差异得不到重视,整齐划一的知识教学仿佛“一视同仁”,实际上掩盖了因文化身份差异而导致的学生彼此之间客观存在的学习能力程度落差,缺乏对不同学生学习差异的针对性应对策略的考虑②(62-71)。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无法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规划未来发展。“灌输式教学”“题海战术”这些饱受诟病的教学方式还在不断上演,部分学生虽然从中收获了成绩但也迷失了方向。学生好比批量复制生产的商品,鲜有个性、缺乏热情、失去兴趣,宛如没有感情的学习和考试机器。

三、如何继续发展和完善“因材施教”

(一)改革先从教师入手,严把教师育人关。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在不断学习中完善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缺一不可。提醒教育者们应有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用扎实的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用专业的教师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并在教育实践中全面了解教育对象。还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展示出教师的独特风格和时代特色。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具备同样的素养,否则难以从言传身教中切实影响和指导学生。

随着知识经济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出生在这一背景下的年轻人贴上了与老一辈截然不同的标签,如特立独行、思想自由、关注自我、学习力强等,这些新特质给前辈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怎样跨越代沟冲破阻碍互动交流,怎么了解学生从而进行差异教学,怎样通过个性教学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怎样促进个性与全面发展同步进行,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能否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关键。此时,在遇到“流水线标准化复制人才”“缺乏创造力”“缺少批判精神”等难以解决的瓶颈时,“因材施教”显得越发珍贵与急迫。

如今,如何掌握知识已不再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和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如何高效使用知识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才是现代化发展的中心议题。大众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通过个人努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必定要依靠适合个人需求和符合社会趋势的优良教育。也就是说,教师这一角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知识了,而要从学习方法、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学习规划与发展等各方面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育人能力定会关乎人才的质量,所以对于教师队伍的整顿和提升显得尤为关键。

(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充分发掘个人潜能。

只注重学生单方面或部分方面的培养虑不及远,如“成绩至上”主义。应关注学生潜力、道德素质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领域,在尚未得到开发之前处于不自知的状态,如果学校无法提供发现自我、探索自我的平台与机会,那么这一部分很有可能被耽误或埋没。学生怎么学都难以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也许有智力的原因,有不适应当前教学方式的原因,也许他对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太空、动手操作等领域更为感兴趣。那么,不如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空间和途径,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业成绩固然重要,是个人能力的部分反映,除了學业还有同样值得挖掘的潜能。全球化背景下的学生不应当只具备一方面的能力,如果能将兴趣爱好与学业结合,学生的生活会更丰富多彩。

(三)利用差异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按照教师理想中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忽视现实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灌输式教学的缺点和弊端饱受诟病。这类教师踏入班级扑面而来的是学生无奈的叹息,缺乏教育热忱的教师怎样教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学生?相比之下,有些教师却能吸引学生求知和期待的目光,学生感受得到教师的关注,也愿意与教师进行真诚的沟通。这种差别多来自教师自身,如教学风格、个人魅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趣味性等方面的不同。教学风格与个人魅力的施展与生俱来、无法强求但同时是教师不断修炼的结果;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展现依赖教师的前期准备。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如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喜爱的上课方式是什么;如何利用教学内容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引起师生共鸣;如何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丰富课堂;如何给不同的学生提供开发潜能的机会和舞台。那么,在这之前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掌握不同学生的特点从而因材施教便是开展优质教育所需踏出的第一步。

不重视学生差异而进行灌输式教学的教师难以利用学生差异挖掘其潜能,也很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学生的目标落在知识掌握和成绩获得上;善于利用学生差异进行教学的教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促进人格发展,学生的目标不仅定位于知识和成绩的获得,更关注个人的发展。

随意评价教师好坏可能会以偏概全,毕竟难以用某方面的成绩衡量一个老师的综合能力与教育效果。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差异、利用差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忽略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格培养、潜能挖掘等,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民主、自由的环境。学生天性活泼、不受束缚、期待被了解和肯定,在升学和竞争压力下,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快乐、无法清晰地认识自我、得不到教师的赞赏与鼓励,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发展,束缚其天性,最终造成厌学、怕学、只会死学的消极效果。

(四)正确理解和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凭借成绩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再分入不同班级施以不同进度的教学;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或方式;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先让学生清楚学习任务,继而针对个体情况进行相应辅导,等等。这些说法片面理解了教育内涵,也误解了“因材施教”的实质,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早前少年班的运行模式,少年班中的个别学生虽智商超常,但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人际交往模式、缺乏自理能力等原因举步维艰。仅仅因智力出众将其送入大学深造是否缺乏更周全的考虑?虽然这只是特例,但值得我们深思。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因材施教,即培养目标是什么?其次,因材施教中到底该怎样施教?最终,是否实现了培养目标?上述事例中的施教对象即为“天才儿童”。少年班的儿童凭借智力出众入选,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利用他们的优势,提供他们需要的训练与指导,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提高个人智力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如果实现了提升智力这一目标,那么在智力这一维度便实现了因材施教。

然而,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教师应尊重其学习风格,认识其长处,帮助发挥其所长。我们在注重培养天才儿童智力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忽略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造成了某些天才儿童初入社会时,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只注重智力培养带来的某些消极后果,如道德素养不高、人格畸形、性格偏激、自理能力差、社交能力缺乏等,与培养他们的预期目标和愿望背道而驰。那么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层面上,“少年班”的设置则有违背自然规律之嫌,既没有使其智力发挥理想效果,又没有让天才儿童过好现实生活,需要进一步考量和完善。

综上所述,从辩证的角度分析,结合当今时代背景与发展状况,“因材施教”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教育者千万不可片面解读或误读“因材施教”。在育人的道路上,我们肩负时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28.

②程良宏,刘利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文化身份差异及其体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62-71.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差异教学的原理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褚洪启.论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历史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87-93.

[6]明庆华,石畅.应对社会分层挑战的因材施教[J].教育科学研究,2015(05):9-15.

[7]程良宏,刘利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文化身份差异及其体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62-71.

猜你喜欢

差异教学因材施教课堂教学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初中差异英语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