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共生”:新时代思政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创新

2020-08-13杨维风

中小学德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政学科价值

杨维风

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个价值塑造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人本、人人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进。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价值引领更可说是课程与教学的灵魂与生命,亦是其根本价值所在。尤其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为素养立意和价值立意,必然需要在学科教学中追求师生的价值共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教学的发展,以核心价值体系重塑学科教学的逻辑,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能力。

多年来,工作室围绕“价值共生”这一共同追求,带领学员不断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项目引领,深化新时代思政教育“价值共生”价值理解

思想政治课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必然要求教师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要求,不断更新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自成立以来,工作室便注重引领学员紧跟新课程理念的更新迭代,并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不断深化对思政课教学价值的理解。

客观而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广大思政课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已悄然改变,教师指导者、组织者、学习伙伴的角色意识正逐渐增强;创设情境,联系实际,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已然成为课堂常态;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已成为主流。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思政课常态教学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许多课堂仍然常见灌输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知识多,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心灵的呵护以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现象的存在遮蔽了思政课教学应有的光彩与魅力,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价值,不利于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之根本要求。

对此,工作室借助团队的力量,确立了“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研究”等省级课题项目,以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研究为重点,带领工作室学员先后开展了“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结构化建构的研究”等。借此,带领老师们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把握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关键,不断加深对思政教育“价值共生”的内涵理解。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工作室带领老师们一起对于什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为什么要把思想政治课塑造成活动型学科课程、如何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学习评价等问题,分别从理念与操作层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思考。由此,促进了老师们对于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特点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开展了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和课堂教学的评估研究,带领老师们深入探索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路径。

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教学研究,既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运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多方面知识进行思考,又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参观等方式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直接体验;同时,通过对不同模块知识的整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促进教师突破学科条块限制,克服单纯知识教学的不足,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思政教育“价值共生”的理解,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抓住“关键”,推进新时代思政课“价值共生”教学创新

在思想政治教学的项目研究中,工作室成员认识到,新时代“价值共生”的思政教育,就是要在教学中追求教师与学生的价值共情、知识文本与个体经验的价值融通、学科教学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共振。基于这一共识,工作室注重抓住“关键”,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方式、学科评价等思政课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因素出发,带领老师们展开新的教育教学探索。

1.以“价值”立意统整学习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中,尤其關注教师对于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理解与执行。思想政治德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价值绝不能局限于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或传授多少结论,其教学目标设计更应凸显德育目标的实现。

然而,多年来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校教育乃至学科教学重智轻德,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和放大甄别选拔功能等误区。走向新时代的思政政治课教学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具体来说,即要以“价值”立意统整教学目标设计,真正用支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统整、统筹学科知识。

工作室统一认识,鼓励老师们积极开设公开课,在打磨凸显价值立意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同时,为更多老师提供研究与学习的课例。例如,李昱蓉老师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活动中,开设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网络公开课。针对教学内容,李老师围绕“创新,让中国更美好”这一议题,将学习目标明确为:通过比较改革开放以来的各方面的变化,感受我国的发展成果,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力及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小组分工列举案例论证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领域的创新成果,理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激发为国家创新驱动的实现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技术创新领域面临的挑战,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一统整的学习目标设计凸显价值引领,富于新时代气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获得了老师们的认可。

2.以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内化是德育的关键。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体现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内容更加重视联系生活,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活动,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体验。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

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变革教学组织形式,以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的方式,切实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组织学生开展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社会实践,身临而入境、体验而知理,在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认识世界,感悟人生;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理解,工作室带领老师们学员进行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

例如,杨璐老师在参加2017年江苏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比赛时,围绕课题“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设了活动情境:“下雨天雨伞使后合起来会滴水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我们有哪些方法来解决雨伞滴水的问题”,通过雨伞的困扰、买伞去何处、伞下你我他三个环节,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一是设计方案解决雨伞滴水的问题;二是讨论传统实体店销售为什么会向电商平台转移?电子商务是不是零售业的终极模式;三是针对当今的“陌生人社区”问题,讨论如何把我们社区建设成“互动-互助,共享-共治”的新型社区,并请你设计一款APP(包含APP名称、条目并说明设计的目的、思路等)。通过上述活动,引导学生由感性的生活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学科知识,真切感受到生活处处需要创新,生活处处可以创新。

3.以学科核心素养拓展学科评价视野

众所周知,评价一直是德育课程的难题,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工作室在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尝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带领学员针对学科评价方式展开了一系列思考。

例如,左蓉老师在201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省级培训活动中,代表南京市作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展示,并对学习活动进行了过程性评价设计。其中,针对“探究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活动,左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不同社会形态更替的原因。每组派出学生代表陈述小組的观点,并开展互评,针对同学的发言,进而进行互相评价,借此不断完善观点。在交流、评价中,引导学生领悟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立足教学活动过程,左老师设计了过程性评价表,其内容包括:与小组同学的合作是否主动;搜集的信息是否充分、精当;能否流利地表达小组观点,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为主要观点提供例证;能否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认识是否准确;能否通过探究、追问和反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等维度。课堂学习结束后,左老师借助评价表和学生一起就课堂学习进行自我评定和小组评定,并及时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以及依然存在的困惑等。

这一评价课例展现了工作室成员的研究成果,即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坚持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体验、感悟,到明理、践行。

这样的评价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师真正改变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以教师作为唯一主体、只重视纸笔测验而忽视活动开展、只重视知识考查而忽视素养培育的评价方式和观念,真正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重新理解和演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三、反思“打磨”,激活新时代“价值共生”成长内涵演绎

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早已成为共识。在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中,工作室广泛开展研究课、观摩课,并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课。借此,引领老师们展开实践反思,在课例“打磨”中,演绎自身对“价值共生”的理解,实现更好的专业成长。

例如,郝良群老师在2019年江苏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展评研讨活动中,选择了课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是新教材的学习内容,学生平时接触少,教师也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教学设计案例,其他选手在选择时都避开了这一课题。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郝老师及其团队选择了迎难而上,反复思考、打磨教学设计。教学围绕议题“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马克思两次当选英国剑桥大学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先后发起的“千年思想家”评选活动第一名这一话题入手,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活动:

活动一:探讨社会主义为什么能从空想走向科学。内容:比较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说明社会主义为什么能从空想走向科学。

活动二: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共产党宣言》节选,感悟其理论力量,并回答相关问题;尝试填写《国际歌》歌词。

活动三: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应该在坚持中发展。对下列错误观点进行驳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一夜之间使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遭到重大挫折。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些人对科学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心。有人认为:诞生于19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再适合时代发展,而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现实也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

课后任务:学唱《国际歌》(1、2、6段)。

最终,郝老师在来自全省13个大市的14节课中脱颖而出,荣获全省优质课展评一等奖第一名。

反思这节课之所以得到专家评委和线上线下观摩老师们的一致好评,除了郝老师及团队对整节课的架构、活动开展、语言表述、板书设计等的反复“打磨”外,更重要的在于团队成员对新课程标准下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理解和大胆演绎。正如郝老师及其团队在赛后的总结反思所说:

议题的选择从最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到“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最终确定为“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既包含了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了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课内外的相关活动力求实现“真活动”,既聚焦议题,又指向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学科任务,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而品读《共产党宣言》、《国际歌》填词和欣赏、学唱《国际歌》等活动,则让理性课堂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理论的深度,同时蕴含着情感的温度。既深化了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真理性的正确认识,又在驳斥错误观点中感悟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凸显了价值引领。

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共同的教学主张能够凝聚成员力量。正是因为我们围绕共同的目标,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加强研讨,从而建成了一个志同道合、勇于创新的教师专业团队,并促进了以价值共生为追求、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思政学科价值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