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校涉农学科建设现状及思考

2020-08-13李伟玲杨丹赵永芹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双一流现状分析高校

李伟玲 杨丹 赵永芹

摘    要: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发展农科教育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成为客观需求。本文分析了国家对涉农学科专业的分类和设置,“双一流”高校涉农学科建设现状,提出高校可从战略目标、战略路径、关键举措三个方面发展涉农学科。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高校    涉农学科    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围绕农民增收、农村工作、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农业基础建设、城乡统筹、水利改革发展、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农村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持续十五年聚焦“三农”问题。

2017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指出,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加大对涉农学科专业的投入力度和学生资助力度,推进涉农学科、专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网络。

2019年,关于新农科建设的“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着眼于解决长期制约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面向未来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新范式,对深入推动新农科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推动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的全面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涉农学科专业分类和设置的梳理分析和“双一流”高校涉农学科建设现状分析,提出高校发展涉农学科的建设路径。

一、学科专业分类和设置

1.农学门类。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8年4月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学科门类“农学(代码09)”下设9个一级学科,分别是作物学(0901)、园艺学(0902)、农业资源与环境(0903)、植物保护(0904)、畜牧学(0905)、兽医学(0906)、林学(0907)、水产(0908)、草学(0909)。该目录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学士学位按此目录的学科门类授予。

根据教育部2020年2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2020〕2号),学科门类“农学(代码09)”下设一级学科专业类7个,38种专业。7个专业类分别是植物生产类、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动物生产类、动物医学类、林学类、水产类、草学类。近年来新增了智慧农业、菌物科学与工程、农药化肥、经济动物学、马业科学、实验动物学、中兽医学、经济林等新特设专业。见表1。

2.农业工程学科。

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农业工程(代码0828)”属于学科门类“工学(代码08)”中的一级学科。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农业工程类(代码0823)”作为学科门类“工学(代码08)”下设的一级学科专业类,下设7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农业工程(08230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082302)、农业电气化(082303)、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082304)、农业水利工程(082305)、土地整治工程(082306T)、農业智能装备工程(082307T)。其中,土地整治工程(2016年)、农业智能装备工程(2019年)属于近年来新增特设专业。

二、“双一流”高校涉农学科建设现状

1.农学门类。

根据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教研函〔2017〕2号),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有137所,其中有15所高校的“农学”学科入选。这些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等级在A-以上的见表2。

同时入选农学一流学科建设和农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等级为A-以上的各有2个以上的高校有一流大学A类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2所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2所高校。

选取这4所高校对其涉农学科建设情况进行分析:①在学校类型上,目前一流“农学”学科高校有传统的农业特色高校,也有综合型强的高校。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中浙江大学是综合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是农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是农业特色高校。②在“农学”学科实力上,中国农业大学有6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6个学科等级在A-以上;浙江大学有2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5个学科等级在A-以上;南京农业大学有2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4个学科等级在A-以上;华中农业大学有3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4个学科等级在A-以上。这些入选学科大多是国家重点学科或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并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③从组织体系上,4所大学的农学学科基本参照一级学科目录设置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学科分布在农学院、园艺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7个学院。浙江大学分布在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3个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分布在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动物医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草业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7个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分布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林学学院、水产学院6个学院。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建设情况,“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有2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于1992年4月由原土壤与植物营养系、土地资源系、农业气象系和遥感研究所等单位组建而成。拥有农业资源与利用(国家重点)和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3篇,《PANS》杂志发表论文2篇。学院重点构建农业资源及其高效利用科技平台,重点开展我国中东部集约化农业生态区和西部脆弱生态区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南京农业大学以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为交叉融合、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特色的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及知识创新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农业工程。

根据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农业工程”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有2所,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等级在B以上的高校有11所学校,见表3。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农业工程”学科等级在B以上的10所高校“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分析:①组织体系上,各高校都不是单一的农业工程学院,大多是结合“工学”学科门类中的其他学科而成立的学科交叉学院。如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吉林大学与机械工程学科结合设置成立工学院或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结合分别设置在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水利工程结合设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河南农业大学设置在机电工程学院。②在学科实力上,“农业工程”学科入选一流学科的有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2所高校。10所学校均有农业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方向上,农业工程学科方向基本齐全,覆盖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等方向。还与其他工学一级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特征明显。③师资队伍方面,各校均有良好的师资队伍结构,学术梯队完善且均有高水平高层次学术带头人。④人才培养方面,各校人才培养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各类培养层次。本科专业和学科方向设置结合学校自身需求和优势,本硕博学生招生数量大多在两千人左右。⑤科研平台方面,这10所高校都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近年来涉农学科在专业设置上增添了与智能化、经济学结合的新专业,涉农教育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我国农业教育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如优势学科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与食品加工领域,尚未实现传统农科与人类营养健康、资源集约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有效衔接;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涉农学科、工学、理学、社会科学学科间彼此割裂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农业科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存在欠缺[1](15-21)。

三、对高校发展涉农学科的建议

1.战略目标:依托特色优势学科,优化一级学科布局,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

当前国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高校需适应全球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深入推进“新农科”建设,变革和发展传统涉农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构建能够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体系[1](15-21)。高校在涉农学科发展方向上,应在强化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农学”学科发展结合“工学”“理学”学科优势,积极拓展学科方向,力争在“农学”一级学科建设上有新突破,大力提高办学水平,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既瞄准将学校涉农学科建设成为一流高水平学科,又促进学校一流学科的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科学科教事业和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在“农学”一级学科“农业资源与利用”建设方面,中国农业大学将其设置在资源与环境学院,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资源与环境学科群的发展。学院成立后立足国际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充分利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科群的优势,构建农业资源及高效利用科技平台,重点开展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在服务一流学科建设方面,中国海洋大学是以海洋科学和水产学科為特色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学校深化学科优势拓展,逐步形成了水产科学与药学(海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互为依托、互动融合的学科群,组织实施“蓝色粮仓”计划,水产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2.战略路径:紧跟地区和行业发展,强化涉农学科基础,加强多方合作共建,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

整合校内资源,发挥优势,加强与学校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寻求与国家部委、政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兄弟农业特色院校等开展省部共建、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

例如,在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学科作用方面,江苏大学2017年成立农业装备学部,以农业装备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与农业装备相关的团队作为主体;以能源研究院、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等校内与农业装备相关的教学、科研人才与团队作为重要支撑;基于国家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装备重大需求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团队,实现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两大一级学科紧密结合。在开展校地合作,广泛协同方面,海南大学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儋州市人民政府、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是首批国家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首批(共32所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单位,“作物学(自定)”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

3.关键举措: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设立“学术特区”制度,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精尖学术梯队。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稳定与激励并行,强化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设立“学术特区”制度,建立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浙江大学通过实施“百人计划”“学术大师汇聚工程”等方式广邀海内外学术人才加盟。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引进大批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01).

[2]王从严.“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1):30-37.

[3]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01):1-6.

[4]董维春,梁琛琛,刘晓光.从传统到现代的高等农业教育——兼论中国“新农科”教育[J].中国农史,2018(6):33-45.

[5]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1):1-5.

课题来源: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型高校学科布局优化与调整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2018B50614);“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开放办学模式创新与途径研究”(2019B515 14);大学排名视角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战略研究(2019B50314)。

猜你喜欢

双一流现状分析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