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拉萨的雕塑《高原之宝》

2020-08-12王顺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公共艺术城市形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艺术介入社会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地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其多元化的特点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装饰着城市空间。文章以拉萨市的著名雕塑为例,从公共艺术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调研等方法,重点分析该公共艺术作品的属性、功能和现状等,以及该公共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在提升城市形象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拉萨;公共艺术;牦牛;城市形象;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33-01

布达拉宫建筑举世闻名,它是拉萨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优秀的文化名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青藏铁路开通之后,布达拉宫和当地其它代表性的建筑、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等,每年都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国内外游客米拉萨旅游,极大地推动了西藏自治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其中,座落于拉萨市药王山公园广场上的《高原之宝》雕塑,与布达拉宫相互呼应,构成别具特色的景观,如今这一景观已经成为拉萨市的标志性公共艺术作品之一。

雕塑《高原之宝>的创作者是郑晓东①,创作于1991年,王朝闻②主编的《中国城市雕塑50年》曾收录此雕塑作品。该雕塑作品以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物种牦牛作为创作元素,雕塑共有三个部分构成,由下至上分别是:最底部的四级环形台阶大理石平台,平台上塑有涂成红色山岗形状的水泥底座,底座之上塑造了两头体型硕大的铜胎鎏金牦牛造型。台阶和底座的作用是便于人与作品的互动,如拍照合影、近距离触摸等,同时也达到了凸显牦牛的造型和展现其高大形象的目的。该雕塑作品整体高达13米,两头牦牛一高一低相互依偎,气势非凡,其中一头牦牛侧首回望药王山,另一头牦牛则站上高岗,犄角指向苍穹,翘首注视着不远处的布达拉宫。此件雕塑作品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地域风采。(如图1所示)

牦牛藏语称为“诺尔”,意思是“财富”或“宝贝”,是青藏高原上最常见的动物之一。无论以前还是现在,高原人民的生存、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牦牛,可以说牦牛是藏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牦牛这一物种在构建青藏高原传统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成就了高原人民的衣、食、住、行、耕、运、烧等。牦牛与藏族人的关系,渗透在藏区的每一寸土地上,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牦牛文化,而牦牛文化也逐渐影响到高原的政治、教育、商业、战争、娱乐、医药、文学和艺术创作等方面。所以牦牛被誉为“雪域之舟”、“雪山天骄”、“高原之宝”、“高原之魂”。

雕塑《高原之宝》作为拉萨市的代表性公共艺术作品,用鎏金手法塑造“高原之宝”的形象,不仅是对牦牛的赞美,而且借牦牛的形象表现出深刻的精神内涵,即牦牛的精神形象也象征着青藏高原上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藏族人民。

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不仅脆弱,而且极其严酷,但是牦牛却能在这样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繁衍生息。牦牛性情温和、善良、温顺,具有极强的吃苦耐劳精神。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也同样用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对抗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并且创造出独具特色、令人瞩目的高原历史文化。

雕塑《高原之宝》是当地知名度最高、获得赞赏最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说,游客们米布达拉宫旅游参观,也必到此公共艺术作品前拍照留念。《高原之宝》雕塑不仅成为拉萨市的著名景点和标志性公共艺术作品,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拉萨作为旅游城市的形象。

注释:

①郑晓东,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现为成都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持有建设部、文化部核发的中国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证书,

②土朝闻(1909-2004),别名土昭文,后取《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更名王朝闻。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参考文献:

[1]次旺扎西.20世纪西藏美术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8.

[2]康·格桑益西.藏族美术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3]张亚莎.西藏美術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美)安妮·达勒瓦,艺术史方法与理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2017.

[5]王朝闻,吴良镛,中国城市雕塑50年[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6]土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顺(1987-),男,河南永城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藏族现当代美术。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公共艺术城市形象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