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情境体验 课外活动延伸 提升人地协调观

2020-08-10朱志兰

速读·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区域地理环境教育核心素养

朱志兰

◆摘  要:本文以《巴西》为例,说明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通过课堂创设体验式情境,再结合课外活动实践,是提升人地协调观,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验式情境;环境教育;人地协调;区域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地理学中,人地关系一直是学科研究的核心,是地理教学中应该要强调并讲清楚的核心观点,而人地协调观则是重点要培养的核心素养。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力度的增大,生态系统被破坏环境被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初中地理课堂是渗透坏境教育培养和提升人地协调观的重要起点平台,区域地理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内容更是涉及了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各方面内容,更是进行环境教育促进人地和谐的重要阵地。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给孩子“六个解放”:即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激活孩子的灵性,让孩子个性得以发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创设情境开展体验式教育,通过学生眼睛看、头脑思考、嘴巴说的一系列自我体验和感悟,再利用课外活动探究进行课堂知识延伸,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联系生活学地理,而最后又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体验,利用各种视频、图片、文字等创设情境,渗透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感受人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课后各种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感受现实生活的人地关系,以不断提升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课堂情境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  树立科学人地观

人地关系包括:人地之间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和谐的意义;人地关系的未来之路。区域地理涉及的人地关系十分丰富。在区域地理教学时,注意深入挖掘教材渗透人地关系有关的内容,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把握人地关系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不过分拓展也不过深研究,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以《巴西》的教学为例,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及环境问题,这点涉及科学的人地关系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既有知识技能的要求又有情感态度的熏陶,将两者有效结合至关重要。做为离我们国家甚是遥远的区域,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十分必要。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视频、图片、新闻报道等手段形象直观地将内容展现出来,比教师传统的口头讲授更具有真实性和冲击性。

因此,在巴西的教学中,选取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相关视频,以动态展示热带雨林的景观:大片绿色繁茂的树林,各种各样的动物,独特的生物物种,对热带雨林的生态功能进行了说明,视频同时展示当地人们为发展经济,不断地砍伐破坏,导致雨林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暴雨、旱灾等,甚至威胁到全球气候的平衡。

学生通过视频情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方面能大致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能感受到雨林景观的美及雨林生态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雨林破坏的危害。这样在分析巴西这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探讨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和应对措施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能更积极地参与讨论,意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迁移到生活实际,从身边做起,保护身边的绿色植物,行动起来真正做到保护环境,让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在《巴西》这个区域教学的有关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的内容学习中,还可以根据课后的参考活动,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开发商、土著居民、政府等不同的角色,从不同人员角度看待热带雨林的开发问题,体验当地的人地关系。

区域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式多样,可以是通过图片、视频,也可以是通过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可以是通过地理实验调查,也可以是通过地理游戏来创设体验情境。情境创设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直观地感受区域和区域的人地关系,一方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更加形象直观地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受,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地理思维的同时,促进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思考与探讨,树立科学人地观。

二、课外活动延伸  内化理论知识  提升人地协调观

环境保护教育和培养协调人地关系不仅要在地理课堂中,更应该落实到生活实际。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课堂注重引导学生培养环保意识树立科学人地观,同时还应结合区域开发实际,可以是乡土地理也可以是区域地理实际,将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深化并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提升人地协调观。

以《巴西》区域地理教学为例,在经过了课堂情境创设,学生知道了巴西的地理位置和巴西的自然社会环境概况,体验了巴西地区热带雨林开发及存在问题的现状,可以通过布置多样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内化理论知识,提升人地协调观。

可以尝试开展的课外活动如下:①本地区自然植被的开发情况调查。通过实地考查、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本地区自然植被的覆盖情况、面积变化大小、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影响。②开展“保护环境,我在行动”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课外开展保護植被、植树种草、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将保护环境从理论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提升人地协调观。

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与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地理新课程标准体现了: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学科所学的内容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这些都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让生活走进课堂,更要让课堂走向生活,向课后延伸。

通过开展各类的课外活动,如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动手实践等活动,或结合政府活动如“美丽城市共同缔造”活动,或各种环保主题日,如世界无烟日、世界气象日、地球日等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如“美丽校园共同创造”——植树种草活动,美化校园家园;编制公益广告口号,倡议保护花草不随意踩踏;“垃圾不落地,回收再利用”——垃圾分类活动;还可以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等,让学生进一步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科学人地观。

区域地理教学中,利用课堂创设体验式情境,让学生先有一定的感知体验,再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强化,是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利于区域地理教学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华灿.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探讨[J].神州(中旬刊),2010(10):21-22.

[2]李东兴.“生活即教育”对地理教学的启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08):87-88.

[3]孙洪茹.浅谈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167.

[4]钱金平,陈辉,陈艳梅.环境教育渗透地理教学的探讨[J].地理教育,2013(10):48-49.

[5]席德强.体验教育——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J].环境教育,2010(12):57-58.

猜你喜欢

区域地理环境教育核心素养
分析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的盲点及策略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突破区域地理软肋,提升高考复习动能
区域定位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