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的角色转变

2020-08-09叶彬松

新闻传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角色转变新媒体

【摘要】今年伊始,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笼罩中国,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国内疫情得以控制。截至目前,国际上的新冠疫情还处在高发阶段,中国在做好入境疫情防控的同时,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复产。期刊编辑虽然不是处在抗疫第一线,但在封城、封小区的特殊时段,通过改变工作方式,坚持编辑出版文化产品,为抗击疫情起到稳定人心、弘扬社会主旋律、宣传人物典型起到关键作用。对此,本研究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重点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编辑角色的转变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编辑;角色转变

此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当仁不让体现出大国气度和大国担当。可以预见,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在全球逐步迈向一体化的今天,疫情不管发生在国内还是国外,谁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而是需要积极面对公共危机。期刊编辑同样需要在公共危机中主动应对,熟悉并掌握新媒体时代的编辑特点,通过角色转换,完成各种复杂情况下的编辑任务。

一、新媒体背景下期刊编辑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冲突——转变与不变

编辑和文字撰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新媒体背景下,期刊编辑需要应对多种考验与挑战,并存在着转变和不变的认知矛盾。在认知矛盾方面,除了涵盖编辑内容、职业前景和责任义务等矛盾以外,更体现在身份、地位以及职能等矛盾上。当前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逐步兴起,如微传播、大数据和自媒体等,对内容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来说,其身份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模糊。若是编辑角色转变不及时,将无法提升传统媒体价值,为传统媒体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1]。但是在编辑角色改变后,期刊编辑和作家、记者等在身份上会发生混淆。因此对期刊编辑来说,存在着转变与不变等矛盾。

(二)意识差异——守旧与创新

期刊属于传播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守旧和创新的变化上差异非常大。对期刊编辑角色来说,具备较强守旧意识,在新媒体内容与形式方面,容易出现较强的抵触情绪,从而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仍然采取传统媒体运行机制。创新意识与守旧意识不一样,其注重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强调在期刊编辑角色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转型,这样期刊编辑将在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引起价值观冲突的现象。传统期刊编辑与新媒体期刊编辑不一样,运营企业决策对其影响很大,个人无法完成转型。

(三)价值矛盾——资质与能力方面

对编辑角色来说,可以理解成具备相应资质证书、通过专业培训且具备丰富实习经历的工作人员[2]。以往编辑不仅是一种职业,更代表着专业性,会存在规范性制约的现象,在劳动范围上也长期保持不变。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期刊编辑工作有了较大改变,传播方式出现了较大转变,从纸质逐步转变为网络媒体,并由此产生了网络编辑,以往的资质也被能力取代。在新媒体时代也要求网络编辑具备相应资质,但是社交平台、公众号等新兴媒体也要求网络编辑拥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体现在内容生产与加工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以及推广营销能力等方面。

二、新媒体时代编辑的角色转变

(一)采编流程从线下转到线上

期刊编辑相对于新闻类的日报、电台编辑时效性不强,因此期刊编辑的工作模式是先召开策划会,确定主题后收集相关素材,接下来写稿或约稿,整个采编过程会比较漫長。正常情况下,许多优秀的选题都是在面对面的“头脑风暴”中诞生。疫情后,采编缺少了面对面沟通的机会,编辑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少,陷入了“闭门造车”的境地。

为了保证疫情期间的按时出刊,许多期刊单位迅速调整编刊流程,利用钉钉会议、腾讯会议等APP召开线上策划会,虽然是新鲜事物,但不妨碍正常的选题交流,反而多了一些居家办公的便利。在新媒体时代,即便足不出户,记者编辑依然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资讯,经过梳理编辑,成为期刊的选题“素材”。另外,记者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完成采访获得第一手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记者写稿约稿、编辑整理、主编审稿都在线上完成,美术编辑也可居家设计版面,图片编辑向图片通讯员征集符合主题的图片用作插图,特别是抗疫一线的图片通讯员通过手机拍摄记录,往往最具有现场感。美术编辑最后将PDF电子稿交编辑校对,总编辑最后电子审稿,电子文件交付印刷厂印刷。

(二)新媒体补齐期刊的时效性短板

期刊的出版流程决定了它的时效性是个短板,在融媒体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比如地震灾难、消防救援、新冠疫情等,普通百姓时刻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即便是报纸都难以做到及时出版。而新媒体恰好可以补齐期刊时效性不足的短板。

在新冠疫情期间,编辑部门都处在居家办公状态,期刊也无法进行印刷和发行,新媒体逐渐成为了期刊编辑的主要阵地。如《杭州》杂志采编人员利用志愿者服务社区的时机,通过图片文字记录身边的防疫案例,有效宣传了机关干部、社区的先进人物。同时,通过卫健委等部门、通讯员及时与医院宣传部门取得联系,连线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先后在公众号推出专栏“奋战在‘疫线”、“武汉日记”等,疫情期间新媒体刊发稿件百篇以上,由于采编内容与疫情进展息息相关,受到读者的持续关注。

疫情期间,大部分读者都处在居家隔离和居家办公状态,由于减少了外出社交应酬,大大增加了新媒体的阅读时间。期刊新媒体相对于自媒体有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内容优势,比如将期刊内容经过二次加工编辑,以图文并茂的视觉设计,通过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等刊载,极易形成“爆款”内容,从而弥补了期刊时效性不足的短板。

时效性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期刊的立足根本却是深度报道与对事物的研究探索[3]。因此,期刊编辑一方面需要保持新媒体中新闻素材的采集,另一方面,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对前期的新闻素材进行二次加工整理、专题归纳,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理论研讨,从而形成对事物的综合思考与探索。如此,新媒体的新闻采编与期刊的综合性编辑形成有机结合,使传统期刊编辑的稿件在保持理论深度的情况下又不失时效性。

(三)从单一编辑到综合性编辑

传统意义来说,期刊编辑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文字编辑,图片编辑的作用处于辅助作用。随着世纪之初平面媒体迈进读图时代,图片编辑越来越受到期刊、报纸的重视,大部分期刊、报纸的头版以大篇幅图片吸引读者的眼球,更有期刊推出图片专刊、专栏,以符合部分读者的轻松阅读习惯。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各个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抖音号等,短视频成为了期刊吸引年轻读者的主要载体,期刊编辑的工作技能需要同时掌握文字编辑和视频剪辑[4]。

新冠疫情期间,来自抗疫一线的文字描述确实让读者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当一幅幅来自湖北抗疫一线的悲壮画面,一帧帧医务工作者大年夜告别家人,驰援武汉的画面还是深深震撼着国人。作为期刊编辑此时要积极发挥通讯员和读者作用,指导他们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用手机记录下身边的影像资料,编辑在获得第一手图文视频后,及时配以文字内容刊发在期刊的新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中时效性是阅读量的有效保障。

期刊编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情中,要扮演多重角色。不但要策划专题、组织稿件,还要对文字、图片、视频进行加工整理,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文字编辑、图片编辑、视频编辑的界限,形成了每位编辑就是一个信息产品的“综合体”。疫情期间,由于不提倡集中办公,稿件采编工作模式弱化了团队协作,作为期刊的图片编辑、视频编辑要同时承担文字编辑的角色,不但要及时采集影像资料,还要根据影像内容编辑符合主题的文字内容,特别是影像作品的标题要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得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新冠疫情,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行各业都需要积极应對,主动寻求转变之路。如导演徐峥在疫情初期,将《囧妈》以6亿的版权费卖给字节跳动,通过在西瓜视频APP上播放,让普通观众居家免费看上了电影,极大提升了该平台的美誉度和关注度。作为传统期刊,疫情虽然影响到了刊物的正常采编、印刷、广告和发行,但只要主动寻求编辑工作的创新,特别是根据疫情发展的不同时段采用不同的编辑方式,把客观不利因素变成传统期刊的创新机遇。疫情期间,期刊编辑及时掌握了在线策划会议的使用,编辑的潜能得以激发,从单一的期刊编辑成长为一名新媒体时代的图文视频综合编辑,期刊在应对疫情中,做强做大了新媒体,迅速补齐了传统期刊时效性不足的短板,形成线下纸媒与线上新媒体的矩阵,为期刊社的融媒体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娜.新媒体时代传统编辑角色的转变与适应[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4(03):71-73.

[2]王瑞娟.新媒体时代电视台编辑角色的定位及其转变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2(24):136.

[3]马顺,新媒体时代电台编辑角色定位及转变[J].西部广播电视,2017(06):145.

[4]李伟东.新媒体时代的编辑素质培养与角色转变[J].出版参考,2016(08):47-48.

【作者简介】叶彬松,《杭州》杂志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角色转变新媒体
谈新课改后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理念的浅显认识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