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课堂提问 促进课堂高效

2020-08-06黄敏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高效个体

黄敏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立足教学大纲,着眼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形式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关键词:课堂提问;文本;个体;生成;高效

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上,精彩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提问,促进课堂高效,成为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着眼文本,以多角度提问促进课堂高效

1.设计主问题,提升思维高度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习惯性的、琐碎的、无意识的碎问而言的,它是文本中具有关键性价值的问题。它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地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提问,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抵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主问题的设计,可以立足于不同的角度。

(1)从课题出发,设计主问题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往往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好问题,要问在点睛处。根据课题设计主问题,能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关注到文本的重点内容。例如《鲁班和橹板》一课,在学生对鲁班是谁、橹板是什么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可以紧扣课题,设计主问题:课题为什么要用一个“和”字把鲁班和橹板连接起来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文本,能够尽快抓住有效线索,总结出“鲁班发明了橹板”这一关键信息,从而延伸到对鲁班发明橹板的过程进行探索。学生在这一主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不断探究,由此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2)从关键词句出发,设计主问题

有些课文中往往有一两处关键性的词句,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或统领全文,或揭示文本主题。紧扣这样的文眼设计主问题,以一条线索串起全文,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例如《梅兰芳学艺》一课,在初读课文后,就可以抓住文本结尾段中的关键句“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围绕“勤学苦练”一词,设计出“梅兰芳是如何勤学苦练的?”这一主问题,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去精读课文、进行文本探究,从文本中对他长年累月练习的描述,了解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是多么不可动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梅兰芳这一人物的优秀品质,还潜移默化地把道理传达给了学生:想要成功,就得勤学苦练。

(3)从文本整合出发,设计主问题

综合性是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语文课堂应该力求在整合上做文章。无论是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还是教学方式、效果反馈,都值得我们去深思熟虑,将其进行巧妙整合。其实,在设计主问题时也可以整合。通过整合相同主题的文章、同一位作家的文章、类似题材的文章等,在整合中设计主问题,在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巧抓细节设计问题,挖掘思维深度

课文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优秀的文章也是由一个个精彩的细节所支撑的。生动的词语,意味深长的句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常常能成为教师解读文本、展开教学的突破口。把握这些细节,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设计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逐一突破课文中的重难点,挖掘其思维的深度。

比如《“番茄太阳”》一课,以“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内容为主线,按时间顺序讲述了盲童明明的一言一行,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对明明的喜爱之情。如何让学生感悟这篇文章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备课时,关注到文章中多次描写到明明的“笑”,于是巧妙抓住这一细节,设计出“文中描写明明笑容的句子有几处?”“为什么说明明的笑容像‘番茄太阳?”这样的问题,指导孩子去品读、感悟明明笑容的純真,让文本中“明明的笑”这一细节成为知识的增长点,使学生在品味、赏析语言的实践中受到情感熏陶,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关注文本空白,拓展思维广度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实现较好的表达效果,或对某些内容不进行详尽描述,或留有多维思考的余地,这就为读者的想象留下了无穷的空间。在教学时,若能针对这样的空白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又能培养其探索意识,拓宽思维的广度。《三袋麦子》一课中,按照传统价值观认定,小猴能够忍住美食的诱惑,把这一袋优质的麦子全部种下地是最值得土地爷爷夸赞的。小牛吃了一半,留了一半,而小猪把这些麦种都吃进了肚子,它们的做法仍有进步空间。但联系实际生活,真的是这样吗?价值观的多元化,给文本结尾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针对思维空白处,我设计出“小猴的做法就一定对吗?小牛和小猪的做法就完全不可取吗?”这一问题,打破学生固有思维,促使学生一边进行理智的挑战,一边进行内心的感悟。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不同的答案从学生活跃的、亢奋的思维中涌现,孩子们纷纷发言“小猴把麦子全部种下地,如果碰上洪涝灾害,它就会颗粒无收。”“小猪把麦子全部吃下肚,至少它当时很快乐,这是小牛和小猴都感受不到的呀”……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广度得到了拓展,人生价值观得到了体现。这正是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提问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教材研究是一切阅读教学的先行,精彩的问题,来自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独特体验。多角度提问,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帮助,有助于高效课堂的生成。

二、关注个体,以差异性提问促进课堂高效

1.学生认知的不同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提问环节,既要面向全体,同时又应因人而异,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认知的不同,以差异性提问促进课堂高效。在提问时,不妨把难题交给成绩较优秀的孩子,中等难度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而较简单的问题则交给那些基础较薄弱的孩子。让每一个问题都成为孩子跳一跳都能够得着的“苹果”。

2.学生个性的不同

不同的学生因为所处家庭环境的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性格的丰富性导致每一位孩子对知识点的兴趣、文本的感知也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老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差异性提问,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让课堂“百花齐放”。对于课前预习较充分的孩子,可以多针对课本中字词等基础知识进行提问;对于课外书看得较多、课外知识较丰富的孩子,可以针对文本拓展内容多对其提问;对于想象力较丰富的孩子,可以多为其设计能打开思维的问题,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以最大化的发展。

三、注重生成,以多形式提问促进课堂高效

1.以直问突破重难点

直问,即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直问,需要紧扣文本的关键处,巧打七寸,以突破重难点为首要任务进行提问。拒绝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提问,避免限制学生思维。如《月光启蒙》一文,作者用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不同的文学形式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以此感念母亲对自己的养育、启蒙之恩。文章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母亲对“我”的启蒙是明线,母亲对“我”的爱则是暗线。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挖出这条明线,并找出相关知识点。于是,课堂上,笔者直接抛出“母亲到底是怎样启蒙‘我的呢?默读课文,动笔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抓住重点词句好好体会。”这样一个问题,直接切入重难点,让学生快速进入思考模式,主动感知母亲从不同方面对我的“启蒙”,在感悟过程中,发现“母亲对我的爱”这条暗线,同时也理解了课题《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打七寸”式直接提问,让学生的思考更有针对性。

2.以反问打破旧认知

反问,即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固有思维或错误症结发问,步步紧逼,使学生或幡然醒悟、改错为正,或打破旧认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语文课本中,《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等寓言故事,狐狸要么假借老虎的威风,要么骗走乌鸦嘴里的肉,狡猾、诡计多端的形象根植于学生心中。因此,每当学到有关狐狸的寓言故事,我都会在课堂结尾反问学生“难道故事中的狐狸都是反面形象吗?”学生往往一开始会惊讶,因为在他们的旧认知里,狐狸在寓言故事中的出现,都是起警示作用,是作为反面人物存在的。我提醒孩子们再去搜集资料,孩子们慢慢发现:《狐狸和刺猬》这个故事中狐狸虽然遍体鳞伤,却很睿智;《老狮子和狐狸》中,狐狸很机智,善于發现、善于思考,识破了狮子的阴谋诡计;《列那狐的故事》中,列那这只狐狸,虽然也很狡猾,但同时又很乐观、风趣、坚强不屈。原来,课本中出现的狐狸,形象过于单一,而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多面的。巧妙地进行反问,让学生打破了旧认知,了解到同一个人物形象在不同的著作和事件中,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里,呈现出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打破固有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人物形象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作者的情感。

3.以追问启发新思维

追问,简单说就是刨根究底地问,即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进行多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透彻理解为止。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这段话中着重描写了园子里的植物和动物都是自由的,是随心所欲的,萧红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童年的自由。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明写,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笔者教学时,围绕“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句话展开提问,“自由的不仅仅是倭瓜、黄瓜、玉米和蝴蝶,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蜻蜓,有小狗,有丝瓜,有云朵……它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笔者紧接着追问:自由的,也不仅仅是这些植物和动物,还有谁?学生很自然想到了作者萧红。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请学生用上文中的句式“我愿意,就。”来说一说作者的自由。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我愿意爬到空水缸里睡大觉,就爬到空水缸里睡大觉”“我愿意把自己的头发剪得参差不齐,就把自己的头发剪得参差不齐”……精彩答案呈现的过程,是学生感受童年萧红自由的过程,是感知文本语言、练习仿写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不断追问所得到的结果。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优化课堂提问、掌握提问的艺术可以给教学带来无尽的兴味,能给学生带来思考上的快乐,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47.

[2]苏霞.关注文本细节,打造精彩课堂[J].广西教育,2016(28).

[3]段志贵.优化问题的六个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34).

[4]蔡文凤.有效追问,演绎课堂精彩[J].读写算,2016(12):22.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高效个体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