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艺术与阅读方式

2020-08-04张娜

美与时代·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统绘画阅读方式当代艺术

摘要:一种文字图像的发展,是由它所依存的民族文化与语言所共同构成的社会生态环境来决定的。原始刻划符号服务于宗教,有较明确的使用价值,带有古先民强烈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中国传统绘画中图像艺术也折射出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具有的民族特殊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阅读和审美文化的特色。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文化的滥觞导致了人们生活秩序的改变以及视觉文化盛行的现实语境。当代艺术的阅读方式开启了一种新的时代表达。

关键词:原始图像;传统绘画;当代艺术;图像艺术;阅读方式

一、原始图像与艺术阅读

作为传统阅读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字和图像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传统阅读文化的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进入到对其语言文字和图画图像的研究。自取代语言、手势表达思想之后,文字图像开始逐渐以各种组合的方式,被用于表达人们复杂的语言指向和丰富的情感诉求。由此可见,文字和图像是阅读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形态,对阅读文化的传承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视觉与阅读对象的原始刻划符号,其形象制造与意义生发,完全可以在视觉文化研究的语境中,从人类的生存繁衍、心理特性和文化生态等视角对原始刻划符号的传统形态进行多维度的阅读和审视。黑格尔曾将原始艺术称为“艺术前的艺术”。因为,原始艺术只能算是“艺术发生阶段的艺术”。在原始艺术中,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一直没有分开,处于一种自然的混沌状态。从结绳、契刻、图画文字这些造型记事的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和文字同时发生的混合状态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表达手段。

古文字学家吕思勉在《中国文字变迁考》中说:“故文字之兴,必欲凿言之,则只可云与图画同科。……然则文字图画之兴,皆不外取象自然之文以为识,二者孰能别其先后?然见物而知象其形,而知少简略之,仅存其意,故当略有早晚,则以图画为兄,文字可为弟也。”世间万象均是由最原始、最简单的形态开始发展的。艺术也不外乎如此。原始图画的传统形态无论从发生、传播还是从其生存方式上看都明显具有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其出现也反映了古先民的生存和意识状态。这种或巫术,或宗教的文字符号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的功利性诉求,而是对整个族群整体的生存繁衍有积极意义的偶然行为而带来的“符咒”①效应所引起的。从原始图像意向性的符号和随意性的线条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与艺术的必然联系。我们常常说,图像文字是依靠线条和符号来传情达意的艺术。中国原始时期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和殷商时期甲骨文某些字的写法相近,也绝对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预示着人们多样化的思想活动已经开始被各种图形及图形组合呈现出来。

就早期的艺术阅读而言,这些原始的刻划符号或线条,就像是一种表意的图谱,是古先民艺术阅读的启蒙。从字形上说,原始刻划符号的轨迹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从形成和释读层面上来说,它的形成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就阅读层面来说,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集体而非个人的情感和体验,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原始图像具有可视性,往往通过视觉加以识别。与其说它像一种符号性的、图画意味浓厚的文字,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随意性的、接近绘画形象的留痕。

在原始的宗教艺术中,人们更多地把原始刻划符号看作是体现本民族信仰的行为和表现工具。对古先民来说,原始刻划符号是一种能够把自己和神灵连接在一起的力量。巫师对刻划符号的阅读和解读更多还是借助于一种想象的真实,即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沟通。幻觉的真实会从根本上改变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作为原始文化精神内容的艺术阅读载体,刻划符号具有外在于巫师自身的一种文化艺术精神的独立,即巫师对它赋予的对彼岸和虚幻世界的幻觉。刻划符号就是巫师通过幻觉、梦境、迷狂与彼岸的非现实世界沟通的一种手段,并借此完成对此岸的现实世界的关照和阅读,具有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原始刻划符号还具有超越审美的作用。我们很容易在原始刻划符号的遗存中看到古先民特色的生活习俗,看到他们的宗教意识等。可以说,原始刻划符号承载了丰富的艺术阅读信息。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其它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原始巫术观念直接导致了原始刻划文字的生成。对原始刻划符号生成形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与艺术意义的关注与阅读,对意义生成系统中的标准的质疑,追寻文字产生之前的文化图景,追溯人的思维的原初状态。

原始刻划符号更像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图像。它形成的真正意义在于以原始的思维模式,创造了一种从来不存在的、具有精神指向性的文字图像形态,具有充满象征叙事意味的艺术阅读价值。原始信仰和巫术意图的叠加给原始刻劃符号带来了更多的阅读功能和文化意蕴。人们希望通过对那些简单而又难解的神秘符号的阅读来追寻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早起源以及隐藏在符号后面的艺术推动力。

二、传统绘画与阅读方式

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阅读和品评方式的繁荣肇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生灵涂炭、混乱不堪的时代。然而,这个时代的学术造诣和精神解放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时值儒学衰落,魏晋的玄学代之而起,从而影响到六朝文化思维,个体艺术和个人价值的认知导致了人物画品评和阅读成为当时的文化风尚。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盛行。这种风气源于汉末的“清议”,发展到六朝时期,从最初的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人伦鉴识发展到后来对人的外貌、人格、风度的审美性评论,并由此奠定了“人物品藻”在中国美学发展史的地位。“人物品藻”是始终与上层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相联系的社会现象,影响着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绘画早期,形神问题是艺术阅读的重点。在哲学论断中,各家都曾表达过对形神问题的态度。《管子·内业》篇中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人的精神由天而来,是由气构成的。《荀子》书中也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观点。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奠定了肖像画重点在于“传神”的论点,并认为“气韵生动”是对“传神”更明确的叙述,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人物画不可动摇的绘画传统。我们对人物画的阅读和品评方式也是基于“传神”这一观念,后来应用于山水画、花鸟画等各个绘画领域。“形”与“神”是具有中国文化和艺术特色的概念,经过人物画阅读与品评的运用而影响了绘画艺术,再通过绘画艺术影响了书法、诗文等艺术,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范畴。

中国传统绘画,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及不同时期画家对艺术创作的不同观点和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是我们阅读和研究的重点。比如,时代文化背景,包括礼仪制度、文化交流、宗教习俗,是肖像画阅读与研究的关键。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独特的意义体系。但同时,它也是别具生趣的视觉形象序列。阅读中国传统绘画最轻率的错误就是,用当下的思维模式和现代的艺术观念来解读和诠释传统绘画的价值。或许,从文化研究角度来完成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图像形态及其艺术价值的解读,并揭示隐藏在图像之后的时代精神以及对传统绘画视觉序列的艺术诠释,通过多元、有机的层面来透析传统绘画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独特的艺术内涵,不失为对传统绘画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阅读方式。

三、图像时代与当代艺术

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文化的兴盛导致了人们生活秩序的改变以及视觉文化盛行的现实语境。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当今社会现状、文化生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绘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随之改变。读图时代进一步改变了我们的艺术阅读方式。在当下所谓读图时代的快节奏运转中,当代艺术如何进行时代表达?

当代艺术侧重观念表达,更善于在一种开放、自由的文化语境中,通过独特的图像方式,讨论和反思现有的文化秩序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递自身对社会文化关系的认知。比较前面提到的原始艺术,在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无论是西方的高更还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西南艺术研究群体,均以寻根的方式完成了对“原始性”艺术的重新发掘,并由此重新构建了一种新的艺术阅读意义体系。这对他们以及后来的当代艺术创作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从原始刻划符号形象与人类的关系出发,或者以拆分文字形象片断、或以完全放弃文字结构、或以错字艺术的方式将文字的经典美学意义加以重新组合与阐释,借以反思文字和图像背后深层的文化问题。由此可见,当代艺术通过对原始艺术的再利用,不仅改变了意义价值,也改变了阅读方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字艺术与抽象绘画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文字艺术以线条作为艺术语言,比起中规中矩、有特定走势的几何线条,线条的流转可以任意变化,语言趋于简洁、纯化,字形图案化和抽象化,体现了文字和图画的原始联系。尽管只有线条,但由于不确定性和唯一性,它的变化最复杂,也更具精神性的指向,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这种偶然性和不受控制性为当代艺术中的文字艺术加入了文学艺术的成分,从而能够超越实用功能而具有艺术审美和阅读价值。

一切融入当代文化中的文字艺术都不是以其最原始、最朴素的粗放方式呈现,而是有机地利用了当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的介入,进而推动自身蜕变的。像在徐冰《鸟飞了》的系列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对作品中字体形象的呈现,试图剥离文字上所承载的书法史或文化学上的意义,让观众欣赏阅读到文字最本真的状态。较之原始艺术的精神性,当代艺术在当代文化中的呈现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审美意味,也突出了对传统形态中的可解析性。

当代艺术的创作大多存在图式化创作的逻辑,很多艺术家会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渗入进传统文化的观念。比如,当代艺术对原始艺术的再创造,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的留痕状态,试图在线条的自由流转中传递出一种原始的美学韵味。当代文字艺术的语言表达反倒更像是抽象绘画,它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元素,成为艺术家表达当代美学观念的手段。当代艺术语言不仅仅是囿于传统形态上的纵向延伸,而是本身在顺应当代人性发展的基础上所必然呈现出的横向层析。图像此时便以文化元素的姿态接受了当代文化的拣选。图像的美学意义和阅读方式也就得以重新组合、阐释与接受。很多当代艺术家成功地将民族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將富有精神内涵的传统图像进行了符号性的延伸,使得一种简单的民族艺术成为一种用以承载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承托着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内涵的艺术形象。也正是在这种关系的呈现过程中,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融得以实现。可以说,渗透进流行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当代艺术是对当代人精神层面的深层呼应。这种当代艺术语言的阅读方式更具有时代性。

总之,在当下艺术视野中,对当代艺术语言与创作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无论对传统文化本身,还是对当代艺术阅读的理论建构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通过对当代艺术的深入阅读,我们认识到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应清醒地意识到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动态中的概念,它不应仅仅囿于某一种特定的表达和形态当中。我们更应该以积极的阅读方式和态度关注图像时代下的当代艺术语言的多元化表达,进而推动当代艺术在当下焕发其勃勃生机。

注释:

①“符咒”一词借用了日本学者中川作一先生在《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许平,贾晓梅,赵秀霞,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1版)一书中所做的界定。中川作一将“符咒”用于描绘“某种行为和后续事态之间偶然的一致”而“导致以后的行为脱离非实践性方向”的一类现象。中川作一认为,人类行为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逢灾遇难便求神拜佛、占卜吉凶。这便是他所说的“符咒”行为。

作者简介:张娜,重庆美术馆研究部。

猜你喜欢

传统绘画阅读方式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分析阅读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给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
碎片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