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画笔墨问题的几点刍议

2020-08-04韩建文

书画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笔墨中国画画家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内涵渊博,非“笔”与“墨”二字所指意义叠加所能涵盖,盖因笔墨内涵为几千年文化积淀所赋予。笔墨内涵包括形而上的思想层面和形而下的技术层面,蕴内则为思想精神的寄托,表外则可传神、状物,内外二者为—体之两面。虽然笔墨有其固有的程式、法度,但笔墨源于生活,受艺术主体的思想情操及才情能力等因素影响,所以产生了时代、地域和个人的差异,具有个性化特点。“笔墨当随时代”,亦能反映时代。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笔墨不仅具有新的时代性探讨意义,更是关乎中国绘画艺术的民族性走向问题。

一、笔墨内涵的两个主要层面

笔墨内涵大体包含思想和技术两个层面,如石鲁所言:“笔墨者,艺之总归、术之微要也。”在久远的发展历史中,笔墨技巧逐步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张彦远云“书画用笔同法”,书法中的运笔技巧被中国画所吸纳,形成画家们“以书入画”的笔墨观。“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一些书法要求也被引入中国画笔墨要求当中,扩大了中国画笔墨技巧的内涵。

画中笔墨要与物象和所传达的意境结合,“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物象的质感不同,所传达的意境不同,画家要使用与之相适应的笔墨技巧。这就要求画家掌握的技巧要全面,运用要灵活。在传统笔墨思想中,技巧的理想状态是“技进乎道”。普通画家无法达到大师的艺术水准,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笔墨功力这一关难以跨越。笔墨功力非一朝一夕所得,就黄宾虹所总结的“五笔七墨”而言,掌握绝非易事。而石涛所谓的“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能至此等笔墨境界者,可谓代不数人。

从广义来讲,笔墨内涵的思想层面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作支撑,又有文学、书法、金石等文化注入,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画者,文之极也。”上承庙堂精英文化之正统,下融江湖民间技艺之鲜活,显有巨匠宗师伟才之推波,隐有高士奇人清逸之品格,想要领会个中三昧,不仅需要画家的艺术实践及思考,更由画外得来,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从个体角度看,笔墨作为写意主旨的客体,是画家心性学识的流露,也是画家人格修养的反映。笔墨作为主体,本身具有人文关怀,不仅针对创作者,也针对欣赏者,透过技巧层面,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及文化的熏陶。

二、笔墨的功能

笔与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画以线造型,实质上就是“笔”的问题。以笔运墨,笔墨合一才具有价值。反之,无墨之笔,也不能成立。《笔法记》中载:“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正因为笔墨功能的相互依附,产生了奇特的效果,才能应付所表现的客体的千姿百态。同时,笔墨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具有獨立的审美价值。

在创作中,笔墨的功能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存形功能。张彦远有云:“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笔墨作为传达工具,是一种形式语言,是艺术家心中物象的载体。笔墨形式语言,所合“词汇”丰富, “语义”宽泛,表达准确。王微言“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笔墨语言可表达的范畴是极为广泛的。

(二)“写心”功能。石涛言:“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笔墨是连通艺术主体的思想与客观自然的桥梁,笔墨在表现物象过程中,经过作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可以把艺术主体的审美理想与之融合,抒发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观古今佳作,无不有如鱼脱筌之畅快以及超越自然束缚之感慨。艺术家在“写胸中逸气”中,获得自我的精神解放。

(三)审美功能。笔墨形态本身包含了用笔的节奏、氤氲的墨色、枯湿浓淡的对比、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等审美要素,产生韵律美、抽象美、力量美等美感。加之宣纸、毛笔等工具和材料的特性所带来的水墨效果,创造了东方所独有的气韵之美。

(四)笔墨是风格面貌的基础。不同的“心性”产生不同的“笔性”,笔墨是作品的基本单位,基本单位的区别产生了作品的多样性。每个画家的个性、才情、阅历、修养不同,笔墨形态便凸显个性。青藤、白阳、八大、石涛、虚谷、老缶,面貌殊异,各得自家笔墨之精妙,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于笔墨的运用各有侧重。

(五)使中国画表现获得自由。中国画不拘于焦点透视的局限,表现方式自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使得创作艺术空间更大。这与以笔墨为表现形式有直接关系。无论是浪漫主义题材还是现实主义题材,无论使用抽象表现语言还是具象表现语言描绘刻画,都可以找到笔墨的对应表现方法。画家在创作时,可以巧妙地利用笔墨与空白,产生和谐的效果。

三、笔墨的时代精神

传统包括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无继承,则文脉断裂;无发展,则止步不前。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笔墨也应“当随时代”。黄宾虹说:“变者生,不变者淘汰。”中国画作为内涵复杂且历史悠久的文化,其自我更新表现为鲜明的时代性特点。纵观中国画发展史,宋画有宋人的特点,元画有元人的风格,明清有明清的面貌,一目了然,并且不同时期都对笔墨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具体来说,笔墨作为表现形式,服务于艺术主体的旨趣。审美观念转变必将导致审美趣味转变,观念新则意境新,随之而来的笔墨也要新。所以,笔墨形式革新是中国画时代的召唤。

值得注意的是,“革新”并不是以与传统割裂为代价,而是对传统笔墨范畴的拓展,以求在笔墨的民族性基础上展现时代的精神。如石鲁言:“笔墨既可变,又不可变。可变者性情也;不可变者规律也。故言笔墨,当以意、理、法、趣求之。”笔墨规律是不变的,“意、理、法、趣”是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附加于笔墨客体之上的意识形态,是可变者,是所谓“道代代传,法代代破”的道理。我认为,笔墨的时代精神既不是盲目效仿当下流行元素,也不是从西方现代绘画中照搬复制,而是在充分了解民族艺术精髓后,反映当代人的审美观,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以适合自身的笔墨反映自我思想。

当然,今天的中国画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郎绍君先生曾总结并归纳为“传统型”“泛传统型”和“非传统型”三类。“新水墨”“实验水墨”等艺术形式填补着传统笔墨的空白,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无可厚非。“多元化”并不表示笔墨的倒退或落后,今天的现代必将成为明天的传统,笔墨作为中国文化的—部分,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理解笔墨的角度和审美的类型更多样了,反映了时代在进步。但我们也应反思,与传统经典相比,过度的制作化表现手段是否缺失了一些笔墨思想内涵。传统笔墨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等待着我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相信,只要中华民族精神尚在,笔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可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从容与慰藉。

约稿、责编:徐琳祺

韩建文 Han Jianwen

韩建文,辽宁沈阳人。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专业在读博士生、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

猜你喜欢

笔墨中国画画家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酷炫小画家
书画名人汇
笔墨厨神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