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扶贫及其实现路径

2020-08-03张宏邦李天龙

甘肃社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信息

张宏邦 李天龙

(1.西安交通大学 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西安 710049;2.西安邮电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121)

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力,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展现出新的特征。信息获取对于个人能力提升、价值实现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扶贫理论与实现路径应相应地进行再阐释与优化。信息扶贫是数字经济时代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精准脱贫的创新工作方式。基于贫困问题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将信息扶贫置于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来对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展开探讨,阐述信息扶贫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意义。基于原有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在内核层面、支撑层面,以及应用层面下的信息扶贫模式,围绕扶贫主体、扶贫内容、扶贫受众、扶贫渠道和扶贫噪音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

一、引 言

(一)研究背景

消除贫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极其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将脱贫攻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发展要务之一,明确到2020年我国在现有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党中央着眼于当前基本国情和农村发展的实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这为解决贫困问题指明了方向。扶贫方式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各贫困治理主体以不同的扶贫方式,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党和国家对扶贫开发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扶贫思路和扶贫方式进行了改进和创新[2]。《“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及近年来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缩小数字鸿沟,发挥信息传播的作用力,让信息扶贫成为推动扶贫工作的强大力量之一。

近年来,学术界对信息扶贫相关研究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国外学者对扶贫信息传播较早地进行了研究。如Singh[3]、Rodriguez[4]、Kgakatsi[5]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围绕行为科学、涉农信息系统、涉农信息传播与“三农”发展的联动关系等进行了探讨[6]。比如Amudavi[7]通过对乡村的实地调查,发现农户对于如何减少病虫害相关的信息关注度较高,通过涉农信息的传播来提高农业效益。Temba[8]在对坦桑尼亚的农村进行田野调查之后,发现电力设施不完善、网络信号差、媒介使用成本偏高等因素影响农户利用信息的效果。Ahuja[9]通过对印度北部农村的调查,发现超过九成的当地农民把电话作为其获取农业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以促进农业产业及农村生活的发展。国内相关研究正在兴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扶贫信息供给[10],二是媒介生态与信息扶贫[11],三是扶贫对象信息素养[12]。整体上来看,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层次研究,忽略了信息扶贫问题的复杂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缺乏系统地从多学科角度来聚焦信息扶贫问题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结合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等时代背景,从多学科视角对信息扶贫问题展开纵深研究,探讨信息扶贫的作用机制,把握好扶贫方向,服务现代农业,加快信息扶贫进程,化解当前突出矛盾。

(二)概念界定

对信息贫困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信息扶贫。贫困是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态。信息贫困指的是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态[13]。为了消除这种不满足的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可被视为信息扶贫。信息扶贫(alleviation of information poverty)是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理论概念和实践范畴。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学界对信息扶贫的研究日益深入。谢俊贵认为,信息扶贫是政府和社会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信息活动的开展来解决信息贫乏者的信息贫困及由此导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贫困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扶贫方式[14]。谢阳群认为,信息扶贫是以传递信息技能为主体,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信息能力来缩小数字鸿沟,减少信息差距,从而消除社会贫困[15]。胡桂英将信息扶贫总结为通过克服制度性弊端,引导市场,提高扶贫效率的扶贫策略[16]。一些学者以促进社会公平的视角来审视信息扶贫。迪莉娅认为,信息扶贫是为了解决信息贫困造成的信息不公平现象所采取的相应措施[17]。给予信息贫困者更多的信息权利,使其摆脱信息贫困状态[18]。信息扶贫是数字经济时代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精准脱贫的创新工作方式。信息扶贫已成为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抓手,成为消除贫困问题的创新模式。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归纳分析,本文认为信息扶贫是指信息时代背景下,政府或社会借助信息技术的科普和信息技能的传递,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和地区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实现和促进信息公平,从而达到消除社会贫困的目的。

(三)信息扶贫的现实意义

1.信息扶贫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失权”现象是全方位的,如政治权利缺失、经济权利缺失、文化权利缺失等[19]。而以往对社会权利的分析中,缺少信息权利的阐述。从赋权增能视角来看信息扶贫问题,帮助农民获取信息权利,唤醒农民主体意识,才能推动信息扶贫的实现。据调查发现,我国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在信息化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在信息化程度方面明显低于城市,信息富有者对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明显高于信息贫困者[20]。通过信息扶贫,保障贫困人口信息资源的充分供给,提升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努力改善信息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从而缩小信息差距,维护信息公平,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缓解社会矛盾。

2.信息扶贫有助于引导市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产业及农村生活的发展。通过提升贫困人口对市场信息接收、分析和利用的能力,增强其适应市场、抗击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通过匹配市场需求,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信息能力的提高,能够提升农业人力资本,降低农业运行和交易成本,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群体整体获得感。

3.信息扶贫挖掘了乡村文化资源,有助于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信息扶贫是一项立足长远的工程,不仅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村贫困地区整体的信息传播能力,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从长远看,这将提升贫困地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明和乡村文化生态,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之一,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营造乡村振兴良好的宣传环境,做好乡村文化建设。

二、多学科视域下信息扶贫的理论阐释

鉴于历史、经济、地理、区域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发展难题。消除贫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减贫和返贫仍是我国未来农村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将信息扶贫置于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视域下,打破学科边界,从多视角、多角度剖析信息扶贫的内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贫困问题的历史性、复杂性、动态性、顽固性等特征[21],增强信息扶贫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以期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播学视角下的信息扶贫

传播学自诞生起,就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传播促进社会发展,是传播学永恒的话题。二战后,西方国家涌现出一大批以第三世界国家为研究样本,探索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用大众传媒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学者。这些学者普遍认为大众传媒的使用,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程。20世纪中叶,勒纳、施拉姆等学者就提出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贫困落后的现状,就必须学习和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而这种学习和模仿必须建立在掌握和拥有大众传播技术的基础上。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扶贫的相关研究,多倾向于对具体现实应用环节的有形研究,重点探讨信息扶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综观信息扶贫的经典案例,发现信息扶贫本质上是各类信息通过传播渠道作用于贫困人口来实现的,将包括农业政策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市场销售信息、气象信息、新闻时政信息、文化娱乐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等涉农信息传播给贫困人口,使他们的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进而促进农民主体性的获取和现代性的提升,帮助贫困人口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走出传统,寻求个体新的突破,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消除贫困。本文首先从传播学视角切入,基于传播范式和传播规律,认为信息扶贫是指农业政策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市场销售信息、气象信息、新闻时政信息、文化娱乐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等涉农信息,通过现代化媒介传播给农村贫困人口,以帮助其实现脱贫致富的过程。

信息扶贫是打破信息隔离、实现信息平等的重要方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一方面是信息的匮乏,另一方面是资源的匮乏。诸多学者将信息贫困定义为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或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22]。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偏僻、环境上的相对封闭,加之乡村居民信息获取的能力较弱,增加了信息到达的难度。各类信息资源到达率低,与物质匮乏产生交互效应,加剧了落后习俗、落后文化对当地的影响,使其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信息贫困成为阻碍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信息扶贫,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改善当地信息传播环境,使农民开阔了眼界,缩小了数字鸿沟,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信息支撑。

信息扶贫是促进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早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从本质上看,信息贫困的原因是贫困人口信息获取能力较弱以及信息供给不足。一些实证研究表明,信息供给不足、信息传播不畅、信息采纳效果不理想成为扶贫效果难以持续的制约因素[23]。通过信息扶贫,可以使信息资源更多地向贫困地区倾斜,为信息贫困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援助,帮助其从扶贫开发项目中受益。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信息扶贫

在以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今天,信息资源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突出,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比物质资源更为紧要的一种资源,物质的多寡已不能作为划分贫富的主要依据[24]。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以信息作为资源的这一内在属性为逻辑起点,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信息扶贫,为扶贫政策的优化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信息扶贫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措施。信息贫困异于传统贫困,收入低下仅是其中一个制约因素,单一维度的物质资本匮乏并不是致使信息贫困的唯一原因。纳尔逊(NelsonR.R)[25]、缪尔达尔(Myrdal)[26]等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资本缺失、资本投入不足是造成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27]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与贫困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力资本的投入能够降低贫困发生率,缓解贫困。结合以往的扶贫实践发现,扶贫方向倾向于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主,就是把物质资产的产权划分给贫困人口,但贫困人口最终能否摆脱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对于物质资产产权的维护能力[28]。在信息社会中,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匮乏首先表现为个体学习能力较低,缺乏有用的信息知识及技能。而信息扶贫是普及推广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的重要方式,能够提升贫困人口的信息采纳和处理能力,从而提升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

信息扶贫是提升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福利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打破了贫困就是收入贫困的传统归因,他的研究触及贫困的深层致因。他认为贫困并不仅仅是收入低下的结果,而是个体欠缺可行能力的问题,即个体无法获得某些最低限度需要的能力[29]。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观点,信息贫困可被视为贫困人口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权利受到剥夺,以及丧失其自由发展机会的结果。通过信息扶贫,贫困人口可凭借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的信息设备和技术,最终获得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知识和技术、信息生产能力、信息经历和信息体验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发展需要。

作为形而下的信息产业,信息扶贫自身具备盈利的特质和潜力。作为公共媒介产品,为民众提供免费的公共服务是它履行社会义务的职责。同时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重要的执政手段和舆论宣传的前沿阵地。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新闻媒介,信息扶贫产业同样具备商业属性。信息扶贫在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做到自负盈亏和产生经济效益,在做好社会服务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反哺主业,从而促进信息扶贫的长效发展。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信息扶贫

对于更广泛意义上的贫穷应结合社会现实来深度探讨,弄清导致贫困人口缺失脱贫能力与脱贫机会的社会致因,为造成贫困恶性循环的内在机理提供更合理的解释。本文将信息扶贫嵌入复杂的社会学系统中展开研究,有助于审视信息扶贫所根植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对信息扶贫成效的影响,为日后解决贫困难题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信息扶贫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方式。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不同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形成一种明显的信息隔离,产生了“信息的富有者”和“信息的贫困者”的信息分化问题[30],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数字鸿沟就是信息分化的集中体现。这种鸿沟不仅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个体之间。

信息扶贫是扩大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路径。随着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聚焦于社会关系与个体行为决策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人总是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行为容易受到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31]。贫困地区人际关系的维持仍然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主,这种以亲人或家庭为主线的社会关系稳定且牢固。一方面建立在熟人关系基础上的信任,能够降低理解偏差,为信息的流通和传播创造合适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由于熟人社会关系不可避免的约束性和相对封闭性,使得信息来源和流动受限,获取信息成本增大,进一步加深了贫困人口的劣势地位。通过信息扶贫,能够有效改善贫困人口信息边缘化状态,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让贫困人口在扶贫过程中获得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帮助。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存在内在契合性[32]。新时代给予社会工作新的要求,是信息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运作,是丰富社会工作手段的有效举措。

(四)教育学视角下的信息扶贫

要想拔除穷根,就要从致贫的源头上切断贫困。扶贫从来不是简单地赐予贫困人口资源、物资、技术的问题,对于贫困人口来说,物资贫乏仅是外在表现,思想滞后才是直接根源[33]。因此,扶贫工作应将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和素质作为重要着力点,而教育是帮助贫困人口转变落后观念、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将信息扶贫与教育联系起来研究。通过信息扶贫,可以传递先进的思想观念,提供给贫困人口参与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

信息扶贫是提高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基础。信息贫困是信息时代一种新型的贫困现象,信息的贫乏和信息能力的短缺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机会。个体在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传播和接受。贫困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思想观念趋于保守,过于依赖给定的信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较弱,长期以来造成了因思想意识落后于社会发展而陷入贫困陷阱的状态。通过信息扶贫,转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树立信息意识,加强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与创新能力,这正是教育在信息扶贫工作中基础性作用和先导性作用的重要体现。

信息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保障。扶贫不能仅停留在物资给予阶段,增强贫困人口的内发优势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所在。教育扶贫体现的是价值观、正义原则和起点公平理念,以确保教育权利平等和过程公正[34]。通过信息扶贫,提升农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确保公平正义,弥补城乡教育差距。作为信息扶贫重要手段的新媒介应用,它的易得性和普及性,给予了农村地区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和习俗文化等的影响,贫困人口过分依附于相对封闭的社会关系,这就意味着他们信息面窄,难以保证接触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甚至固化。此外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造成精神层面的贫困,产生“等、靠、要”等依赖心理,脱贫主动性较差,容易将落后的价值观等消极思想传递给后代,形成贫困的代际传递[35]。通过信息扶贫,可以利用多种传播渠道为贫困人口传播和扩散有用信息,促进信息的流动,提升人口素质,从根源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信息扶贫的作用机制

机制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内在核心问题,有着复杂的构成和作用原理。体制与机制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经常放在一起来分析社会科学问题。机制指事物自身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运动中的某种由此及彼的必然联系和规律。机制包含四个要素:一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及其规律,二是外部因素的作用方式,三是外部因素对事物变化的影响,四是事物变化的表现形态[36]。信息扶贫是信息时代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平衡社会结构的现实需要。为应对新时期贫困问题的新变化和新挑战,需要科学把握信息扶贫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遵循的内在作用机制,即对信息扶贫的作用主体进行整体分析,这是促进信息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发挥信息扶贫减贫效应的重要逻辑基础。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信息扶贫的内在机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扶信息之贫。解决贫困地区信息扶贫的短板问题,通过传播渠道赋予贫困地区及人口以各类有效信息。信息扶贫的内核层面就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供给质量和需求是信息扶贫工作的首要前提。各政府机构、大众传播机构等信息传播主体在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把关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探索,但仍有信息缺位、错位现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贫困人口对信息的需求量必然增大,要求势必提高。因此,在提供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将信息资源、贫困区域媒介环境和贫困人口兴趣爱好、认知特征等关联起来,真正发挥信息扶贫的“扶智”“扶知”功能,让信息作用于贫困人口的认知、情感和态度,进而引发行为的诸多变化。信息通过改变人的心理来最终改变各类实际行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根据不同区域特征和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特征,及时通过媒介有效传播农业政策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市场销售信息、气象信息、新闻时政信息、文化娱乐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等。同时,从技术上能够实现传播主体间的有效互动,避免造成贫困地区信息需求侧与供给侧不对称的社会问题。

信息扶贫的本质是各类信息通过媒介与传播渠道作用于贫困人口来实现的。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为开展信息扶贫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整个信息扶贫工作中具有中介作用。由于缺乏先赋的经济条件与社会资源,加上个人能力素质不足等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优质信息的流通传递与信息利用率。通过现代化媒介和传播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可以实现信息的高效整合与共享,并对贫困人口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促进贫困人口主体性的获取和现代性的提升,帮助贫困人口提升脱贫的思维能力和技术水平,帮助其进一步实现经济能力的转变,激发内生动力,达到扶贫与扶智的协同共进[37]。

第二,用信息扶贫。通过对贫困人口个人知识能力的引导,帮助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计能力,在加强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信息扶贫工作若要稳步推进就必须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的主体性,充分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热情,提高其自主脱贫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信息扶贫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条件,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进而帮助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由发展。信息扶贫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能够指导实践。过于依赖单一化的农业产业,使信息扶贫的扶贫功能式微。信息扶贫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国家扶贫信息网等远程信息工作平台,县级、乡镇扶贫信息服务站等实体平台。贫困人口可以依靠教育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来提升信息意识和接受能力,完成信息的开发、利用以及转化,将先进的技术迅速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提质增效,最终形成多样化、规模化农业产业。

信息扶贫的目标不是仅停留在促进贫困人口实现增产增收上,建立具有长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扶贫机制才是信息扶贫的最终目标。扶贫项目不能只满足于短期的发展规划,应将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整体的产业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信息扶贫,可以促进贫困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加强贫困个体与市场之间的联系,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提供应用实践、对象需求、成果转化、市场对接等具体的服务[38],构建起政府、企业、专业协会、电商和扶贫对象共同参与的互联网产业链,在政府各部门的政策性力量扶持下,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农业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当地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到很强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以农民生计的视角来看待贫困人口的脱贫,将信息扶贫项目和信息扶贫工作列入当地长期的发展规划中进行讨论、分析,由零碎的“点”状分布向“线”和“面”的整体态势发展,让扶贫对象从中获益,早日实现减贫、脱贫。

四、信息扶贫实现路径探析

贫困背后的致贫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应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来剖析致贫原因。本文运用跨学科思维提出思路清晰、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且切实可行的信息扶贫实现路径,以拓宽和深化信息扶贫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信息扶贫是个系统工程,从传播学经典的德弗勒互动模式出发,构建信息扶贫互动模式(如图1所示)。信息扶贫主体、信息扶贫渠道、信息扶贫内容,以及信息扶贫受众之间是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循环网格结构。一个完整的信息扶贫过程,应该从信息扶贫主体出发,通过信息扶贫渠道,搭载具体的信息扶贫内容,最终传递给信息扶贫受众。信息扶贫受众在接收到信息扶贫相关内容之后,正向或负向反馈给整个信息扶贫系统,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扶贫循环系统。这个系统的优势在于,没有限定信息扶贫的发起点,给予贫困人口最大限度的主动性,从而增强信息扶贫的内生动力。同时,本系统引入了德弗勒模式中“噪音”的理念,将信息扶贫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阻碍以“噪音”的方式嵌入本系统,考虑到了信息扶贫的现实情况,增强了系统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图1 信息扶贫互动模式

(一)拓宽信息扶贫主体

贫困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是难以实现的,各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当是责任主体。信息扶贫工作需打破政府一元化的扶贫格局,呼吁多方力量协同参与,发挥各自优势,以期实现信息扶贫效能的最大化。

1.坚持政府信息扶贫的引导地位

毫无疑问,从扶贫力量来看,政府是信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担当者。政府承担着对信息扶贫开发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定信息扶贫的工作规划,根据发展需要完善信息扶贫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在调控和衔接扶贫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发挥着主导作用。要想改善贫困地区薄弱的信息环境和贫困人口信息边缘化的失衡现状,就需要政府在资源配置、投资方向上做出相应调整,继续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努力缩小地区之间、个体之间的信息差距,消除信息特权现象,维护社会信息公平,创造信息共享的社会环境。

2.发挥社会力量的特定优势

信息扶贫不是单一的政府行为,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政府的扶贫力量是有限的。由于政府提供的人力和财力有限,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出现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产品供给不足、监督和管理缺失等现象。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信息扶贫,能够拓宽信息扶贫主体的覆盖面,促进信息扶贫工作的公开化[39],增强信息扶贫的影响力。应当鼓励支持社会多方力量协同参与,与政府扶贫互为补充,在扶贫工作中防止信息资源投入的零散化和碎片化倾向,合理整合扶贫资源,提升信息扶贫的精准率和科学性。

(二)丰富信息扶贫内容

信息扶贫的内容是信息扶贫工作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着信息扶贫的成效。随着贫困样态的不断变化,扶贫内容也从专项物资、资金扶贫等层面发展到扶贫与扶心、扶志、扶智等相结合的多样化扶贫层面[40]。

1.提升贫困人口的信息接收能力

贫困人口接受信息意识不强,信息吸收能力较弱,多是因为信息素质普遍偏低。高等教育的缺位是导致贫困人口处于劣势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贫困人口本该是信息最基层、最广泛的用户群,但是由于客观的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贫困人口往往游离于富集信息资源之外,陷入信息边缘化的困境。改善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提升贫困人口信息接收能力的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指导、专家服务等多种方式来全面加强对贫困人口技术赋能的扶贫工作,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提升贫困人口的信息转化能力

信息扶贫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地传输信息,而是采取多种传播渠道让贫困人口接触并接受信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识别、处理、利用和二次传出,与市场对接,最终将信息转化为生产力,为个人实现增收和创收。外在的帮扶力量毕竟有限,贫困人口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学习掌握信息知识和技术,补齐知识短板,用活信息资源,提升自己捕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参与信息扶贫,早日摆脱贫困。

(三)调动信息扶贫受众

1.调动贫困人口的能动性

贫困人口不仅是信息扶贫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推进信息扶贫工作的重要力量。以人为本是信息扶贫工作重要的理念指导,也是信息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但是,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倾斜,以及各项福利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扶贫呈现出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入为主的特征。作为国家援助的主要群体,部分贫困人口产生过分依赖思想,内生动力不足,制约了信息扶贫工作的实质性发展。应当积极调动贫困人口的脱贫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生优势,积极参与信息扶贫[41]。

2.补齐贫困人口的“精神短板”

要想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就要实现精神脱贫,激发和培育贫困人口的思想动力和发展活力。在长期的帮扶援助下,不少贫困人口习惯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包办和安排,对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和福利补贴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自主脱贫意识淡薄。此外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落后的思想观念及文化习俗、稳定的熟人关系网络等多种制约因素的叠加影响,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贫困人口改善贫困现状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补齐“精神短板”是贫困人口内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着力在增强贫困人口脱贫主体意识和脱贫能力上下工夫,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贫困人口“自我造血”的功能。

(四)优化信息扶贫渠道

信息扶贫早已成为推动扶贫工作的强大力量之一,对巩固扶贫成果和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信息扶贫并不是一项短时性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注意各主体间行为目标的一致性,即消除贫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扶贫效能的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注重优化信息扶贫渠道,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媒介平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1.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致贫原因是多样的,既有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来自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地理环境普遍具有位置相对偏远、环境相对封闭、生态相对脆弱等特征,这势必加深了贫困人口对外交流的难度。这是贫困地区致贫的初始原因。同时也要关注文化习俗等社会因素,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都会影响个体或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方式[42]。因此要改善贫困地区的环境,就要从加强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创造信息共享环境等方面着手。

2.创新优化媒介手段

创新优化媒介传播方式的关键在于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普及率为64.5%[43],庞大的网民基数为数字化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在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悄然发生着变化。信息扶贫的重点在扶贫信息的有效传播。为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应进一步创新媒介传播手段,以当下农民群体的阅读习惯和偏好为导向,选择农民群体接触频率高、接受程度高的信息传播方式,提高扶贫信息的到达率和利用率,从而提升信息扶贫的整体效果。

(五)减少信息扶贫噪音

信息扶贫过程中存在“噪音”的干扰,这些“噪音”致使信息扶贫工作受阻,影响信息扶贫效果,成为信息扶贫中的负面因素。结合理论与实践要求,找到信息扶贫噪音产生的源头,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优化。

1.规范和完善信息扶贫运行机制

当前各地信息化扶贫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信息扶贫工作求深度、重广度,以改变落后地区封闭状态,为贫困地区打通一条信息化道路。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改善制度环境,规范和完善信息扶贫相关体制机制,为信息扶贫工作的展开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部门应当立足全局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明确信息扶贫的边界问题,为信息扶贫的开展保驾护航,消除执行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推动信息扶贫可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互动机制

扶贫进入攻坚期,信息扶贫是应对新时代要求,加速精准脱贫落地的重要举措。各地政府应当结合自身特点,立足本土,借助互联网技术,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注重协商对话,与各方建立良好联系;媒体应当肩负起社会责任,做好信息扶贫的宣传工作,构建官方与民间对话的渠道与平台,做好舆论监督,确保信息扶贫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公众应当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积极主动地投入信息扶贫的工作当中,给予政府更多的信任。政府、媒体和公众要形成三方互动,对信息扶贫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政府要体现权威性和主导性,做好顶层设计;媒体要体现客观性和全面性,坚持以人为本;公众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做好反馈,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理想的三方互动态势。

总的来说,本文提出的信息扶贫实现路径,分别从信息扶贫的主体、内容、受众、渠道、噪音这五个方面入手。通过拓宽信息扶贫主体,发挥多方力量的优势;丰富信息扶贫内容,全面系统提升信息扶贫成效;调动信息扶贫受众,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和自我造血能力;优化信息扶贫渠道,打造坚实的基础平台;消除信息扶贫噪音,克服信息扶贫过程中的负面因素影响。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在整个系统中进行互动。

五、结 语

信息扶贫不能仅停留在信息传播的层面。在以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今天,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将信息转换成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当地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发展成为比较大的支柱产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信息扶贫的平台优势,利用好平台渠道和物流基础,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新经济业态。拓展信息扶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半径,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信息扶贫开发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信息扶贫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信息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和培养他们自主脱贫的思想意识,提升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克服依赖外部力量的脱贫心理[44]。要把信息扶贫的着眼点放在贫困人口短期生存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将扶贫目标、扶贫内容、扶贫路径贴近贫困人口,增强信息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长效性[45]。

贫困的类型结构和衡量标准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发生改变,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信息扶贫嵌入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框架下进行研究,重点揭示了造成信息贫困的多种诱因和基本机理,拓展和加深了对于贫困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在分析信息扶贫内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扶贫实现路径,为信息扶贫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信息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订阅信息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展会信息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