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合作护理管理对急诊重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2020-08-01张伟峰

关键词:急诊科科室学科

张伟峰

漯河市中心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急诊科是患者入院治疗的中转站,也是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的科室,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一般急诊科接收的危重患者会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等,通常情况下,患者病情复杂且诊断不明确,生命体征不平稳,病情随时会出现变化,加上转运过程中易发生突发状况,因此,转运过程是急诊科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而多学科合作护理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一定效果,得到了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广泛好评[1-2]。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多学科合作护理管理对急诊重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有效参考。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重症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管理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35例)与观察组(多学科合作护理管理,35例)。对照组患者男17例,女18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4.25±6.36)岁;疾病类型:急性创伤4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消化系统疾病5例,心血管疾病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55.63±6.31)岁;疾病类型:急性创伤5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消化系统疾病7例,心血管疾病7例。统计学比较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进入专科病房、介入室、CT检查室、手术室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处于病危状态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④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本次研究者;⑤合并多种疾病,情况复杂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医护人员在转运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遇到上坡时保持患者头部处于高处,如发生突发情况,需立即返回抢救室进行抢救。

1.3.2观察组 采用多学科合作护理管理:①制定流程及管理制度:组建研究小组,由主治医师、急诊科护士长、专科护士、协调护士、机动岗组成;制定在转运过程中的核心流程,寻找并解决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优化实施转运措施;严格监督转运管理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断调整完善管理内容。②由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研究小组组长,负责各个科室之间的合作,包括:急诊科、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ICU等科室。③进行各科室的知识培训,对各个科室的小组人员及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多学科合作护理管理知识培训,主要内容为:诊断要点、护理要点,可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进行培训,保证培训内容的先进性。④转运准备:转运前由医师下达医嘱,责任护士长下达指令,管床护士立即评估转运的风险、预警分级,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转运的目的及风险性,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专科护士和管床护士需准备转运过程中所需要的物品,检查是否完好,心电监护仪、抢救药箱、氧气袋等,根据病情给患者进行插管、静脉输液等操作。⑤转运中: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尽量缩短患者转运时间,上坡时保持患者头部处于高处。⑥转运交接:将患者成功转运到相应科室,与该科室的医护人员经口头和书面交接,并在交接单上签字。⑦转运后:管床护士对转科后的患者进行回访,并记录转运过程中遇到的突发情况及不良事件,转科护士需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增强恢复疾病的信心。⑧小组成员应对转运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相应的调整计划。

1.4评价指标 ①记录两组专科病房、介入室、CT检查室、手术室转运时间。②记录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检查时间过长、药品准备不足、转运护理不到位、器械故障等。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转运时间 观察组专科病房、介入室、CT检查室、手术室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转运时间比较

2.2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无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照组为17.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聚集的主要场所,主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临床上,经急诊科抢救后的患者大多会转到相应的科室进行治疗,外科危重的患者一般转到ICU、手术室等,但由于转运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且病情易发生变化,且转运过程的存在一定混乱现象,将会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增加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突发情况的发生风险[3]。因此,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显得极为重要。在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转运流程混乱,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不默契,经验不足导致患者出现的突发情况而不能及时应对,转运过程中抢救物品准备不齐全造成转运时间延误,或由于外在因素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4]。而多学科合作护理管理为一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手段,由于多学科合作护理的特殊性,使得此模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5]。该护理管理模式是由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进行全方位以患者为主的干预模式,一方面能合理运用医疗资源,另一方面可促进多学科合作模式共同发展,以达到最终的干预目的,促使转运等工作有条不絮地进行,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使患者获益[6-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专科病房、介入室、CT检查室、手术室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无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照组为17.14%,说明应用多学科合作护理管理对急诊重症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缩短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应用多学科合作护理管理对急诊重症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急诊科科室学科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学科新书导览】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