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四大徽班发展对于京剧的意义

2020-07-30李明超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关键词:剧种秦腔唱腔

李明超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属于戏剧的一种,也是由演员扮演角色故事的艺术。只是在扮演角色的时候所使用的媒介和西方话剧有所不同,戏曲表演的媒介包含了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

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戏曲历史的学习,对于四大徽班与京剧的关系产生浓郁的兴趣,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是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因此想通过写一篇论文进一步的了解和感受四大徽班和京剧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大徽班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的四个著名的徽班。分别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家班子實力最为强大,剧目和表演各有特长,各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为京戏形成打下了基础。

790年,乾隆皇帝80大寿,为此,特招当时的“二黄耆宿”高郎亭率三庆徽班和其他各种戏班来京演戏,演出后留在北京进行民间演出,大受欢迎。便引来“四喜”“启秀”“霓翠”“和春”“三和”等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并且逐渐取代了昆曲和戈阳在北京舞台上的位置。

四大徽班在演出上各具特色,当时有这样的称赞:“三庆的轴子,和春的把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第一个,“轴”音“咒”,意思是说三庆班擅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第二个,“把子”指的是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最受欢迎。和春班是庄亲王府召集徽班艺人组成的,多演《水浒》,《施公案》,《三国》等武戏。第三个,“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长演昆腔剧目。四喜班是嘉庆初年才进京的,以昆腔为主,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的竹枝词。第四个,“孩子”指的是童伶,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春台班以徽调的三小戏为主。

徽班进京可以说是京剧形成的导火线,对于京剧的形成及以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说起京剧的起源,其实可以从戏曲界的“花雅之争”说起。花雅之争是清朝中叶与当时官戏昆曲的争宠,从始至终大概经历了一百多年,最后以花部完胜,京剧从中脱颖而出,昆曲败退江南而告终。当时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徽剧、汉剧等十几个地方戏的统称,除了京腔是北京的本土戏曲外,其余的全都是外省来的。而雅部则是当时的官戏昆曲。

花雅之争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京腔与昆曲之争,当时由于昆曲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发展,已经由俗转为大雅,越来越不受普通百姓的待见。这时候京腔出来了,由于京腔是北京城本土戏曲,语言、唱腔、故事都的非常贴近北京群众,所以很快就受到了北京群众的喜爱。那时候北京有九座可以唱戏的城门,出现了“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局面,而流行了几百年的昆曲,却无人问津。京腔虽然打败了昆曲,但因此也被统治者关注,被召进宫中。由于当时京腔的唱腔、程式等并未定型,很快就被统治者改成了御用声腔,失去了原本的特色,逐渐雅化。第二个阶段是以秦腔为代表的“俗”戏与以昆曲、京腔为代表的“雅”戏的较量。这一仗毫无疑问,老百姓听了几百年雅致的戏曲了,好不容易出来个京腔,还被改成昆曲的样子。这时候有个相对起来很俗的秦腔出现,则大大吸引了老百姓去看秦腔的兴趣。这下变成了六大名班无人问津了,而秦腔剧团则是九门轮转了。但是由于秦腔的戏词比较粗鄙,太俗了,当时很多戏词和念白中都有荤段子,所以秦腔很快被清廷禁演,最后不得不离开北京。后来虽然秦腔回去了,但那些戏词也都改了,人们对其也不再有多大的兴趣了。至于第三个阶段则是徽班进京了,虽然前面京腔诞生已久,但其主要唱腔是弋阳腔,中间又夹杂着许多声腔,后来又被清廷改了很多,最终弄的不伦不类的。

而徽班进京可以说是促成京剧诞生的主要原因了。徽班进京后,京腔以徽剧汉剧中的西皮二黄做主要唱腔板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秦腔、昆曲、弋阳腔等地方剧种,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因为其主要唱腔板式是西皮二黄,所以它也叫皮黄戏。徽班进京可以说是京剧的形成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至关重要的。后来京剧也用了四大徽班的基础,第一代很多京剧名家,都是原徽班的主要演员。后来京剧在结构上变为板式变化体,题材上在内容上京剧擅长于表现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历史题材,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在行当角色划分上京剧角色划分比较严格,有生,旦,净,丑四大行。由于其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堪称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在代表人物上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在经典的剧目上有《霸王别姬》,《白蛇传》,《定军山》,《贵妃醉酒》,《打渔杀家》等。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京剧外,还有许多地方剧种,每一个地方剧种又有许多传统剧目,还有众多的风格流派。“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无论在繁华都市的大剧院,还是在偏远乡村的土戏台;无论是专业演员,还是客串的票友……一幕幕戏里演绎着千百年来的忠奸善恶,表达的却是台下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因为种种原因,有些优秀剧种濒于灭绝,有些传统剧目急待抢救。不改革,戏曲就不能发展,就不能新生。在毛泽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全国的戏曲改革工作成绩显著。一大批新编和改编的剧目,在舞台上亮相争辉。浙江昆剧团推出新编剧目《十五贯》。毛泽东、周恩来先后观看演出。周恩来说:《十五贯》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句话,也成为增强人们对戏曲改革信心的一句名言。其它剧种也相继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方针,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猜你喜欢

剧种秦腔唱腔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