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思政”:探索研究生思政新模式

2020-07-29刘宏哲代松银徐成徐冰心潘卫国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

刘宏哲 代松银 徐成 徐冰心 潘卫国

[摘 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分支,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当前研究生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学科为平台开展思政工作,探索了各思政实施人员互助协作,课程、实验室和科研项目等资源融合,各思政载体互利互补的 “三全育人”新模式,从而形成“学科思政”工作新格局,提升研究生思政工作质量。

[关键词]学科思政;三全育人;思政合力;互助协作;资源融合

[中图分类号]G 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310(2020)03-0035-05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他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方面,是实现“立德”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分支,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为使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目的,将思政教育贯穿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前,许多高校开展了思政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改革方案和实施路径,但与“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宗旨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的理念,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政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为平台,开展思政工作,探索“三全育人”新模式,构建“学科思政”工作新格局。

1 研究生思政工作现状

现阶段,多数高校都能较好地贯彻国家政策,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也正在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提出了创意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思政等,这不仅有利于研究生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而且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研究生思政教育情况整体较为乐观,其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第一,思政实施主体各自为政。思政教育“孤岛”现象、“多张皮”现象依然是思政教育的常态。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实施主体未能形成教育适洽机制和环境,合力不足,致使思政教育工作力量薄弱。思政教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具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但对研究生专业和科研背景需求了解不够充分,容易造成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針对性不强。而部分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虽然擅长专业教学,却缺乏思政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实践锻炼,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和信心不足,难以履行好思政教育职责。另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与研究生接触最密切,互动最频繁,作用最直接,但部分导师对其承担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的认识不够[2],思政作用不凸显。

第二,思政资源融合不足。一方面,研究生思政教育理论课与专业教学协同力度不够,思政理论课堂的主导性显性教育与专业课的思政隐性教育缺乏交融共振,而且专业课的思政隐性教育的作用未发挥到位,难以实现将知识点与思政点相互融通,生搬硬套现象严重,不能通过典型案例和具体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和奋斗精神[3]。另一方面,未能充分考虑研究生的教育特征,研究生的课程集中在第一学年,后期主要跟随导师或课题组作科研。因而,对科研项目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也成为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

第三,思政载体和模式仍有待于创新。传统单一化、简单化的研究生思想教育方式的不适应日趋显现,教育方式亟需与时俱进。目前,大部分思政课堂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以灌输性教育为主,缺乏启发性;授课内容以课本为中心,枯燥乏味,未能有效分析学校、专业

及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实行创新性和吻合性教育,以致学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导学关系僵硬。另外,各种新兴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迅速发展,对研究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价值评判产生强烈的冲击,而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用各种新兴媒体技术的能力明显不足。

诸多问题与挑战的存在,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还有比较长的距离。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必须克服思政教育“孤岛”“多张皮”现象,克服思政资源融合不足问题,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研究和探索“三全育人”的新思路、新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和感染性,这是当前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质量和科学化水平的迫切任务。

2 研究生思政工作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4]这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胆探索,巧妙结合,以深入的思考和巧妙的切入将思政教育体系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体系中。因此,研究生思政教育必须打破各类思政方式间的籓篱,在单一的思政课程建设、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础上,以学科为平台,强化各思政实施主体的互助配合,融合所有可能利用的资源,实行“学科思政”,将导师、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课程、实验室和科研项目等有机结合,形成研究生思政新模式。

2.1 导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互动形成思政育人合力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全覆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格局,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空白,才能推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环节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无缝衔接、全面覆盖[5]。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导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及辅导员必须各尽其职、各尽其责,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加强协同互动合作,才能形成全覆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新格局,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

提高思政教育能力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思政教育素养的提高。教师是立校之本、兴教之源。只有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加强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识,明确课堂教育中的德育责任,自觉对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大标准[6],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才能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的倍增。另外,要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系统规划与建设,针对导师、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专项业务培训。思政教育培训内容必须丰富并具有针对性,除了进行相关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等知识培训外,还应涵盖师德师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术诚信教育、思政教育工作专项培训以及研究生心理辅导与思想分析等,强化其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认识到位、行动到位”,使其在思想上能认同思政教育责任,在行为上能担负起思政教育义务,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

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协同互动,畅通导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协作渠道, 摒弃各自为政,凝聚各方力量,增进理解和支持,增强协调和交流,加强工作融合,营造合力育人的浓厚氛围。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和现实需求,定期规划思政工作,加强研讨,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探索和持续改进育人新方式。导师作为研究生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的鲜活坐标,其一言一行对研究生影响很大,也是开展爱国、诚信和敬业教育的最关键角色。导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相对于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导师最了解和最易掌握研究生思想状况,能够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也能帮助思政教师及早发现并准确判断研究生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专业课是研究生课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教师同样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理解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要义。思政教师具有充足的思政教育知识储备和实践锻炼,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优势,为导师、专业课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思政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挖掘专业课、科研项目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然而,思政教师所储备的专业知识,比如政策或法律文本,通常都是是高度凝练、抽象、严谨的文字表述,远远超越了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只有在导师、专业课教师等的帮助下,才能将思政课与学生的生活和科研相互关联,吸引更多的研究生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

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7]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各思政人员必须加强协同互动合作,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才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综合效应。

2.2 课程—科研项目—实验室平台,资源整合形成多元思政载体

高等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源,也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举措[8]。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表明,任何课程都蕴含思政教育的资源和价值。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课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生开展思政教育,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搭建桥梁,促进两者相互融合贯通,“润物细无声”地将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融入到研究生的素质养成与专业知识学习中。

一方面,立足学科的特殊視野、理论和方法,利用学科优势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知识传递和立德树人作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载体,形成完备的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实现思政教育的全员全覆盖。另一方面,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彻底破除当前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德行”的培育困境,扭转研究生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多张皮”的现状,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标,促进知识传递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教育改革重在发展摒弃功利思维的现代化教学,紧紧把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真正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根据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研究生从事科研项目、进行学术钻研的时间大约占据了研究生生涯的2/3。因此,对研究生开展思政教育,要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挖掘实验室自身特色和优势;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与科研项目之间的桥梁,提炼科研项目以及实验室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遵循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促进相互融合通达,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思政载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只有课程、科研项目、实验室平台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立体融通,共同推进教育模式和载体的完善与发展,才能将思政教育贯穿研究生学习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全程育人。

2.3 课堂—社团活动—新媒体,互利互补形成立体思政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6]。通过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让学生顺理成章得出结论。

思政课堂作为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和教师应当群策群力,采取多种措施使思政课堂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详细研究和分析社会与学生的现实情况,根据需求适当调整思政课堂内容。在课堂中引入时政热点,增强课程的生动性、针对性、高效性,并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高校和教师还要高度重视专业课课堂,由于专业课占据了研究生大部分课程,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课堂的设计需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或混合等多种教学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比赛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并在引导和强化学生对爱国、敬业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主动遵循等方面进行实践。

思政教育融入社团活动,是研究生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关键。社团活动是高校必不可少的组织形式,包括学术交流、学术沙龙以及开设研究生专栏等。通过邀请专家举办报告会,开展学术论坛,组织辩论赛、学术沙龙等各种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能够充分将学术钻研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让研究生们进行思想碰撞,从而获取学术灵感,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也让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在学术切磋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这种思政教育方式得到广大研究生的认可和喜爱,能高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教师要注重和加强对各种新兴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其成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新兴媒体技术的应用能推动思政教育课程改革,抢滩登陆网络宣传阵地,成为思政教育宣传的桥头堡。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积极打造官方微信平台、贴吧和论坛,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移动终端公众号等新媒体资源,大大提高培训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展资源覆盖面,确保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更具针对性,更具成效。同时,新兴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整合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节约师资力量,突破学院、班级、教室、人数等限制,让思政教育和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将固定学习时间与碎片学习时间高效结合,将学习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从教师手里转移到学生手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保持了学习机制的长效性。新兴媒体技术还能成为师生沟通的“交换器”,思政教师、导师、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新兴媒体技术,实现与研究生群体的线上积极互动,通过图片、文字、影像、语音实现多渠道沟通,实现对研究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时间掌握,符合研究生自主性较强的特点。

总之,课堂、社团活动、新媒体作为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载体和阵地,形成了多样化的、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育方式,它们互利互补,促进研究生实现情感认知、理性和行为认同,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导学关系氛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3 结束语

本文以学科为平台,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探索了各思政实施人员互助协作,课程、实验室和科研项目等资源融合,各思政载体互利互补的 “三全育人”新模式,对于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大党建、大思政、大维稳的工作新格局[9]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研究生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学科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还须不断深入探究“学科思政”规律,全面开展体系化、规范化建设,科学组织和实施考核评估与效果评价等。“众人拾材火焰高”,高校工作者必须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方向,同心同德,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教育文化论坛,2016,8(6):144.

[2]王文文. 论导师思政工作与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协同互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 35(3):98-101.

[3]刘燕莉,李浩野,陆涛.“思政融通”:思政教育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57-63.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20-01-1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1024-29961468.html.

[5]韩宪洲.牢牢抓住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7(Z1):29-31.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8)[2020-01-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3/t20190318_373973.html.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

[8]韩宪洲.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考[J].前线,2017(12):119-121.

[9]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点(摘编)[J].思想教育研究,2017(4):3-4.

(责任编辑 白丽媛)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三全育人”理念下创新型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