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实践为“适合的教育”求解

2020-07-28王九红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智慧学校

摘要:“适合的教育”是一个正确而美好的目标,有许多人正在为“适合的教育”而奋斗,涌现出许多先进的学校和教师,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南京市天正小学的发展就是不断探索和实施“适合的教育”的过程,其路径总体上沿着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变革、课程与教学一体化建设、教师智慧发展和智慧校园创建五个方面推进。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文化制度课程智慧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自此,“适合的教育”这一概念逐渐进入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以及中小学校的研究与实践。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规划纲要》将“适合的教育”作为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一方面是基于中国教育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的现状,体现了中国教育从实现“有其学”阶段迈向“优其学”阶段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教育领域基于当前世界各国竞争形势、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而做出的应对之举。这是国家的意志,社会各方必须协力共为。对政府来说,要发展“适合的教育”;对学校来说,要提供“适合的教育”;对学生与家长来说,要选择“适合的教育”;对社会来说,要支持、参与“适合的教育”。中小学校是落实“适合的教育”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主体,其对“适合的教育”的认识、态度和实施能力直接关乎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

如今,距离《规划纲要》的颁布已有十年,此间“适合的教育”的具体实施虽有较快的进展,但与理想的状态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理论上的困惑与实践中的困境

实施“适合的教育”是国家提出的教育战略目标,它反映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中国“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原则在新时代的体现。但为什么在实施效果上不尽如人意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核心概念的语义较为笼统

“适合的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规划纲要》中没有明确指出。在《规划纲要》的起草过程中,“适合的教育”曾是一个讨论的话题。但是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适合的教育”没有最终表述为总体战略目标,只是在工作方针中提及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显然,这一提法和要求较为笼统。在政策层面,缺少具体的内容阐释、评价指标、政策措施和考核办法等;在学理层面,缺乏严密论证和概念界定,相关研究甚少。一线教育工作者僅能从相关文件和专家学者的论述中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张新平认为,“适合的教育”是国家教育意志的新表达,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化,是一种有关教育管理的新思维。

成尚荣认为,“适合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理和重大原则,它遵循的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折射出并规定着教育的规律。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和生长点。“适合的教育”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多样性、多元化是“适合的教育”的特性,这一特性适合所有学生,带来和而不同的教育生态。它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结构,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因材施教。进而,“适合的教育”不只是适应的教育,还是基于适应的、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教育;不只是给予学生的教育,还是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教育。

葛道凯认为,现在提“适合的教育”,就是要致力于解决过去没有解决的、没有解决好的,或者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应试教育”等。“适合的教育”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切入点。“适合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另一个角度的体现,是素质教育另一个角度的体现,也是因材施教的另一种表述;是“以人民为中心”、素质教育及“因材施教”原则在新时期、新阶段的一种应用。所以,“适合的教育”应是问题导向,而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周思、赵峻岩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适合的教育”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以符合教育规律为前提,以学生为根本,以发现差异为核心的最公平的教育。

这些观点大多是从积极的角度对“适合的教育”进行理论、政策和实践上的阐述的,但总体上看,还是缺乏对实践操作的指引。此外,还有一些理论探讨的文章,学理性较强,不能深入浅出,一线的校长和教师理解不透。一些对“适合的教育”的理论探讨和质疑,更加剧了实践界的迷惘。

(二)学理上存在的疑惑有待阐明

“适合的教育”在学理上确实存有疑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判断是否“适合”的主体是谁?进一步说,他人(客体)能否替代学生(主体)进行判断?二是,“适合每一个学生”能否做得到?

首先,在价值判断上,对“适合”的判断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差异。学生是判断的主体,课程开发者、教师、校长等他人则是判断的客体。与“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一样,判断教育行为适合与否的主体只能是学生,他人不可能真正知晓。既然课程开发者、教师、校长等不能判断所提供的教育行为或产品是否真的适合学生,那他们又如何去实施?

其次,他人对“适合”的判断只能依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及其知识体系进行,而这又存在着当下状况与过往状况的差异、一般常模与具体校(班)情的差异等。无论哪种情况,所依据的都是学生的群体属性,而非“这一个”的属性。所以,以此为依据确立的教育行为,自然也就难以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

(三)班级授课制造成实施上的困难

“适合的教育”在理论推演上呈现的困惑,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当前,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使得“适合的教育”遭遇非常大的困境。教师面对学生众多的课堂,只能以所有学生的总体认知特点和平均学业水平作为出发点安排教学进度、制订教学计划,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需要。现场执教时,教师即使教学经验再丰富,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并采取适合的方式加以应对。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可能依靠技术手段来获知学生之间的差异,据此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从而更加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以实现因材施教。但目前教育领域尚无法普及这类技术,教师缺乏即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工具和技术,往往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普遍状况(年龄特征或班级特征)实施教学。

(四)标准划一的管理和评价制度消减了教师的活力与动力

我们的教育总体上采取标准化、统一化管理。全国统一课程标准,基本统一教材,区域内和学校内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试和评价。一方面,这些“统一”是必要的,它确保了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落实,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性、均衡性。另一方面,过于集中、统一甚至标准化的管理,会限制校长和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

教育评价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非常大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标准划一的教育评价与“适合的教育”存在很多相冲的地方,会消减一线实施“适合的教育”的积极性。因为,看着辛苦培养出来的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被标准划一的评价所忽视,有多少人还会坚持不懈地继续做下去呢?这是一个现实且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教育评价的改革,打破传统评价观的局限,秉持多元的、动态的、差异的和情境的评价观——鼓励和提倡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全;不仅要看成长结果,更要看成长历程,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幸而,国家已经开始相关的改革。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号召“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教育部门紧抓规范办学,这一行为有可能会被简单理解甚至误读。这必将加剧管理和评价统一、标准化的程度,对“适合的教育”的实施产生消极影响。

二、用实践求解——南京市天正小学的探索

尽管我们遭遇了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中的困境,但“适合的教育”是一个正确而美好的目标,我们应该积极地拥抱它,千方百计地实现它。事实上,有许多人正在为其奋斗,涌现出许多先进的学校和教师,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下面,以天正小学的探索为例,谈一谈“适合的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为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正小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施“适合的教育”的过程,其路径总体上沿着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变革、课程与教学一体化建设、教师智慧发展和智慧校園创建五个方面推进。

(一)适合童心——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

张新平认为,“适合的教育”要从理想愿景转化为现实存在,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与之相匹配的学校文化营建工作。

学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等。其中,精神层面的文化最为重要,它是一套价值体系,引领和制约着其他层面的文化。显然,构建“适合的教育”的学校文化,其关键是形成一套“适合的教育”的价值体系。具体而言,要让教师形成这样的观念:教育对象方面,关注每一个学生;教育方式方面,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教育目标方面,使学生发展到适合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在既有的三个“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将面向一切学生提升至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将采用一切行为提升至强调适合学生的行为,将发展学生的一切提升至让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2007年建校伊始,我们就本着“源于母体、和而不同”的理念,将琅琊路小学“快乐做主人”的办学思想转化为天正小学的校本化表达,将“童心即天,爱心至正”作为天正教师的教育信念。《规划纲要》提出的“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引起了我们的共鸣,“践行‘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适合教育理念下学校童心文化建构的实践研究”,于2011年批准立项。由此,天正小学开始了“适合的教育”理念下的“童心文化”的探索之路。

首先开展的是“适合童心”的调查研究,我们编写了“为了每个儿童一生的幸福成长——天正小学儿童发展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分为“童心德育”“童心课堂”“童心课程”和“童心文化”四个方面。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探明了学生对童心德育的认知情况,了解了学生对童心课堂、课程和文化方面的需要。同时,我们还广泛征求了教师的意见,通过自上而下的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构建了学校的“童心文化”体系——“一训四风”和发展愿景。“一训”,即校训“敬天正人”。“四风”,即校风——行止有章,思想无疆;教风——诲人不倦,研究不辍;学风——自主勤奋,善思乐学;政风——天道酬勤,平心持正。发展愿景即“校园美丽,生活幸福;人才辈出,桃李芬芳;名师云集,学术品位;南京一流,全省知名”。以此为框架,我们逐步展开了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干部文化、班级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学校开放文化等学校文化的“下位”文化建设的实践。2017年,“适合教育理念下学校童心文化建构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成果《一所新学校的文化崛起》一书获江苏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研究类)三等奖。

(二)从“行止有章”到“适合发展”——学校管理制度的变革

践行“适合的教育”需要制度保障。从本质上来说,制度是面向所有人的。如何制订“适合每一个”的制度呢?“适合的教育”的制度必须兼顾统一性和多样化,既要保障适合一类人,又要保障适合每一个人。

首先,学校建立统一的基本规章制度。基本规章制度面向全体学生,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基本之处在于对学生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规定,包括思想道德、日常和学习行为等,它保证了学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其制订依据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

其次,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适合的教育”必须革除“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的弊病。我们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为这些需要的发展提供空间,构建适合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目的上,改变唯学业成绩评判优劣的做法,建立发展评价体系。我们既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状况;既看重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又重视学生的进步情况,还注意涵养持续发展的潜力。坚持“底线达标准,个性发展不封顶”。评价内容上,在注重三维目标的同时,重视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评价方式上,注重多样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我们的校名是“天正”。“天”就是生养我们的大自然及其运行的规律,就是人类的道德规范,就是儿童的天性。这是我们要敬畏和适从的。“正”就是“不歪”,其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正”二字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采用适合儿童天性的方式,让其成为正派之人。

2017年,我们申报、立项了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学校章程修订的实践研究”,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将学校原有的《行止有章——天正小学管理制度汇编》升级为《适合发展——天正小学管理制度汇编》。这标志着“适合的教育”在学校管理制度层面的推行。

行止有章,体现了我们在学校发展初期的一种管理思维方式,即用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师生,从而实现师生行为契合规矩、富有章法。显然,这强调了制度的刚性和外部力量,是将师生行为是否符合规定的制度作為管理目标达成与否的判断标准。换言之,制度成为一种标杆,一种尺度,一种衡量师生行为是否优良的标准。这看似是制度管理的应有之义,但细究起来,这种方式似乎是在追求一种底线的标准——不犯错误——而忽略了师生作为生命主体的尊严和能动性。从尊重师生主体性,激发其主观发展能动性的角度看,在提倡行止有章的同时,还要促进师生适合地发展、发展得适合。

“适合发展”的制度建设,遵循的是一种制度文化建设的观念。文化具有弥散性和浸润性,制度文化就是要激发师生内在的主体性,使他们主动自觉地遵守各项制度。反过来,各项制度的订立,要从师生的共性出发,兼顾其个性。不仅要着眼于管理,还要关注激励。要营造一种制度管理的文化氛围,引导师生从被动地遵守走向主动地维护。在制度落实上,要将刚性的制度柔性地实施,实现制度文化教育人、激励人和发展人的功能。

《适合发展——天正小学管理制度汇编》是对《行止有章——天正小学管理制度汇编》的修订和完善:章程第四条将“深入实施适合的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增加了新的内容,如《关于免考、补考的补充意见》;删除和调整了一些内容,如《小主人奖学金使用制度》;将《红领巾文明监督岗实施方案》调整为《天正小能手自主管理办法》;等等。

(三)建构“我课堂”——课程建设与教学变革一体化实施

显然,课程和教学是学校践行“适合的教育”最主要的路径。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丰富课程,学校应该在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通过社团、选修课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菜品和食粮”,同时,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能吃的多吃,饭量小的吃得少而精”。

学校的教学改革要重视“学为中心”,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不能简化为主要依据学生学业水平高低的分层教学,差异化教学考量的因素除了学业水平,还有学生的认知风格、性格特征、性别差异等。

天正小学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一体化实施,其载体是“我课堂”。2017年,我们申报了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我课堂:校本课程与教学方式一体化建设的研究”,2019年结题。这既是对“适合的教育”的落实,又是针对新课改以来存在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方式变革“两张皮”现象的纠偏。我们认为,课程与教学联系紧密,相互匹配,彼此的分离不利于两者的深入发展,不利于“适合的教育”的深度实施。

“我课堂”,从构成上说,是“我的课程内容”和“我的教学方式”的统一体;从主体上说,是学生之“我”和教师之“我”的统一体,两个“我”互动形成课堂教学的共同体;从层次上说,具有师生个体之“我”特征和学校之“我”特征两个层次,师生个体之“我”汇聚并形成了学校之“我”的独特风貌。在“我课堂”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基于师生的独特条件和需要,师生都是主人。就学生而言——“我的课堂我做主”:“我”要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口说、动脚走、动脑想;“我们”要合作、交流、讨论,辩论、争论;“我们”相互评价,彼此欣赏,共同进步。就教师而言——“学生做主我帮助”:“我”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评价者和欣赏者。“我课堂”不仅是师生之间通过教和学的活动促进认知发展的场域,还是他们相互理解、彼此悦纳、情感交流、精神成长、共同发展的家园。

(四)发展教学智慧——教师专业成长的追求

“适合的教育”呼唤智慧的教师,智慧的教师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具有随机应变的机智。目前,我国教育中分科课程占主导地位,广大教师往往称自己为某某学科的教师,其指称的教学智慧主要指所教学科知识的教学智慧。

进一步看,“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根据一定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不存在没有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智慧只能是教学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智慧,离开教学内容,教学智慧就失去了依托。

因此,教学智慧的研究必须深入学科的具体内容层面,才能更贴近教学智慧的本质,揭示教学智慧的奥秘,对于教师及其教学的帮助才更实际、更有效。那种学科缺失范式的教学智慧研究,固然可以揭示教学智慧的普遍原理,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但就业已习惯了学科教学思维方式的一线教师而言,他们更需要具体可感的学科乃至具体内容层面的教学实践智慧。

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内容具有能够提供各自发展所需的营养,但这种营养不是自发、直接传输给学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加工,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学科教学智慧。基于学科知识加工的观点,我们可以做如下定义:学科教学智慧就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学生所要学习的学科知识进行转化,使之成为学生能更好学习的知识形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它是教师整合了知识、经验、情感和信念等多种因素之后,融通而成的一种实践智慧,是为了实现正当的目的而实施恰当行为的能力。

为了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我们于2018年申报、立项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小学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研究”。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已经举行了包括开题论证、中期汇报在内多种形式、多个场次的研讨活动,聘请了喻平、李如密、黄伟、宋宁等多位专家定期来校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每个学科组都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例如,语文组的“学科素养下语文新教材单元作业设计的智慧与实践探索”、数学组的“数学文化视域中的校本练习设计的智慧初探”、英语组的“关注儿童差异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智慧研究”等。

与此同时,教师广泛开展案例研究。他们捕捉和描述自己教育教学的生动场景,寻找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观点,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行动加反思的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断发展。

(五)创建智慧校园——适合的环境支持

201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中提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支持包容和无处不在的学习访问,有助于确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机会,促进个性化学习,并提升学习成果。”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改变了既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为“适合的教育”突破困境、开拓新天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天正小學于2017年参与了南京市“智慧校园”的创建,目的是以此为抓手,推动信息技术在“适合的教育”中发挥作用。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媒体使用的便捷性、稳定性和畅通性。对此,我们对学校网络及相关信息化教学进行硬件提升:增添无线IP,改善学校无线网络环境;数据中心改造升级,建成标准数据中心,包括计算中心、存储中心等;加强网络云盘建设,在校园中开通各种云分享、云管理应用,让教师无论在办公室、教室还是在家中都能快捷访问自己的文件,实现资源共享;全校所有班级安装智能互动屏幕,实现投屏功能,让每位教师都能在班级开展移动设备教学。二是提高管理效能。学校原本应用的平台较多且分散,均是网页版。借助创建,我们实现所有应用在手机移动端的重新开发,既可以统一账号登录,方便使用,又可以适应更多应用。公告、报修、约课、护导督查、签到、考勤、请假、功能室预约等,都可以在手机端完成。三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首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电子图书馆、朗读亭能够提供丰富的书籍和朗读训练。学校开设60多个社团,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社团管理系统自主选择加入。电子显示屏将一周常规检查数据进行发布,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其次,拓展活动场所,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学校建立了洪爷爷科技工作室、数字探究室(3D打印工作室)、创客机器人工作室、物联网气象站、数字美术室等活动场所。每周10多个班开展STEM项目学习,有创意机器人、创意设计、3D打印、机器人编程、无人机创客、数字美术、纸浆画等课程。每学期参与的学生达到300人之多。许多学生还参与了各种创意发明、机器人、创客竞赛等活动并获得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和南京红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翌学——小学作业自动批阅系统”。该系统旨在减少教师在阅卷、批改作业、数据统计分析等脑力含量较低的工作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指导和交流,有更多的精力开展教学研究,发展教学智慧。与自动批阅相关联,这一系统还能分析作业中的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推送,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目前,这一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三、反思与展望

回顾学校“适合的教育”的探索,我们得出两点认识:

一是我们的探索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的。从2011年的“适合教育理念下学校童心文化建构的实践研究”起,我们陆续立项了4个省、市级规划课题,4个课题依次沿着学校文化、学校制度、课程教学和教学智慧四个方面进行。以这4个课题为主线,许多教师参与研究,形成了“适合的教育”子课题研究群。大家聚焦“适合的教育”一个点一个点地突破、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走过,最终开创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二是我们的探索离不开专家的指导与推动。成尚荣、张晓东、蔡守龙等专家在建校初期给予了我们悉心的关怀和指导,他们以敏锐的目光为我们捕捉到“适合的教育”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在我们迷茫时,张新平和喻平等专家高屋建瓴地帮助我们厘清了思路,调整了方向。宋宁先生尤其令我们敬佩,他知识渊博、为人谦和、科研指导针对性强。他长期深入我校教师中进行指导,使大家获益良多。

当然,要达成“适合的教育”的目标仅靠教育系统是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多方协力共为。许多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进一步加强“适合发展课堂”的建设,要从理论上进行建构,从实践上进行归纳和验证,形成有效的课堂模式;二是编制个性化评价手册——《适合发展——天正小学学生个性化发展册》,以此作为南京市统一的《我的成长脚印——小学生素质发展记录册》的补充;三是完善“翌学——小学作业自动批阅系统”,争取尽快全面投入使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师发展研究专项重点资助课题“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小学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研究”(编号:Ja/2018/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新平.何谓“适合的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7(24).

[2] 成尚荣.适合的教育:要义与要点——一种框架性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7(50).

[3] 葛道凯.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J].江苏教育,2017(50).

[4] 周思,赵峻岩.论“适合的教育”:内涵与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19(1).

[5] 马健生,李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何以不可能或何以可能——基于课程的教育功能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6] 张新平.“适合的教育”与学校文化营建[N].中国教育报,20170524.

[7]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8] 王九红.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适合的教育智慧学校
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
“适合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他们在谱写一本“穷人教育学”
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
学校推介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